发力新起点 开启新征程 ——在全区年中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7月13日)
同志们: 年中经济工作会议承上启下,事关全年,影响全局,十分重要。今年的会议,有两个特殊背景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上半年经济运行投资、外资、财政三大核心经济指标中,外资总量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两项指标出现较大滑坡。二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摆在我们面前,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态势,新区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这个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回答好。下面,在罗主任报告和几位同志发言的基础上,我再补充三点,供同志们参考。 一、准确把握新区发展的“形”与“势” 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既是开发区人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开发区人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2009年以来,以抢抓后危机时代创新型经济发展机遇为标志,新区主动实施了新一轮城市和产业发展规划,探索了产业“三集”和“两城”建设的有益经验,塑造了开放开拓、创新创业的精神品质,巩固了和谐稳定、幸福安居的社会环境。当前,新区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发展之“形”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既积累了发展的坚实基础,又面临着负重转型的现实压力。 一是经济总量扩大,但质量与效益还有待提升。截至2012年底,新区GDP实现四年翻一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四年翻两番,占全市比重近五分之一;实际到位外资累计突破30亿美元。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平稳向好,应税销售逐月上升,工业用电量平稳增长,制造业融资持续增加。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回升基础不牢,下行压力加大。上半年工业用电、工业应税销售增幅仍为个位数增长,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规上企业两项资金占用同比增长12.1%,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后劲不足,完成率只占年度计划28%,资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效益都有待提升。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建创新创业载体近300万平方米,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13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43人,占全市1/3强。今年上半年,新兴产业投资总量保持全市第一。但服务业占比仍只有28.1%。上半年由于房地产等服务业支撑不足,导致因工业企业效益下滑带来的财政收入差距难以弥补。(上半年全市商品房累计合同销售为258.71万平方米,新区为29.31万平方米,仅占全市十分之一强)。新兴产业面上“开花”多,实际“结果”少,市场应用和拓展成为当务之急。就科技创新而言,产出、税收、规模企业贡献度仍有待提升,特色不鲜明(苏南其他4市,苏州将纳米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无锡“物联网”两年前就上升为国家战略、常州在动漫产业上囊括了省内几乎所有的全国性示范基地和企业、南京则将软件产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来挖掘和放大。) 三是现代化建设力度加大,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四年多来累计完成拆迁547万平方米,建成道路149公里,拓展发展空间50平方公里,加快建设“两城”,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提升。中瑞生态产业园和海峡两岸新材料产业合作示范区成功落户并加快推进,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获评“江苏省先进开发区”,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列全国第18位。然而,支撑未来长远发展的要素资源日渐趋紧。土地供给约束持续加剧,截至2020年允许建设区目前仅剩余1000亩左右的空间。但仅今年新区43个市级重点项目中,12个项目土地指标缺口1900亩左右。环境容量受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环境污染成为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用工矛盾突出,研发设计、高级技工、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用工成本上升15-20%。资金仍然紧缺,43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资金缺口达10亿元以上。 四是改善民生成效明显,但社会建设任务依然繁重。依托“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四年多来累计建设安置房615万平方米、公租房67.5万平方米,逐步将被征地农民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建成一批教育、文化、民生设施,群众整体幸福感、自豪感不断提升。但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改革,从“洗脚进城”到真正成为现代市民,群众对社会建设的期盼越来越高。同时,社会矛盾更趋多元,赴省、市上访有增多趋势,上半年12345热线受理新区投诉3801件,全市最高,安置房、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等仍是主要焦点问题。 善弈者谋势。站在新起跑线上,新区不仅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态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且对所处的宏观发展大势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以此为背景来审视、谋划未来的发展。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显现,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倒逼我们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国内经济放缓的趋势更为明显,尤其是金融领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融资难”下半年将更加突出,保增长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外部环境的硬约束、科学发展的更高要求和自身发展的更高难度,我们必须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路径依赖中摆脱出来,与时俱进走好创新发展之路。第二,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地理的重塑,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开放融合”之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前不久全省召开苏中发展会议,推进苏中崛起、宁镇扬一体化,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带来区域经济地理的重塑,使新区发展既面临着多重的难得机遇,也直接面对更为激烈的区域竞争。只有以开放的视野和思路,主动对接、积极参与、深入挖掘,才能在竞争中抢抓机遇,在互动融合中借力发展。反之,如果眼光只盯着自己,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对面临的机遇缺乏把握,只会事位功半,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第三,现代化目标内涵的丰富完善和“五大行动计划” 的拓展深化,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精明增长”之路。深入推进“五大行动计划”,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绝不是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是以质量效益为前提,实现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绝不是光有经济发展的单兵突进,而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各项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绝不是以要素投入为主粗放式发展,而是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显著提高。 纵观新区发展变化之“形”,把握宏观环境背景变化之“势”,新区新一轮发展大致可确立“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万元,城镇化率超过76%,科技新城和滨江生态产业新城初具规模,创新发展、统筹发展走在江苏开发区前十强;第二步,到2020年,建成科技新城和滨江生态产业新城,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前10强,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江苏开发区现代化建设的典范;第三步,到203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国开发区现代化建设的样本。 二、全面提升新区发展的“质”与“量” 今后一个时期,新区发展仍面临着提升质量和扩大总量的双重任务。重点要坚持“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和“四化同步”的新要求,立足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这一全新起点,着力在转型升级、彰显特色、内涵发展、对外开放上取得更大突破。 一是坚持集约化发展。以特色专业园区为载体,聚焦产业链带动效应大、价值链控制力强、技术链扩散效果好的关键领域,不断提升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要突出项目建设“第一抓手”。以培育产业树、完善产业链、构筑产业群为导向,依托中瑞生态产业园、海峡两岸新材料产业合作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等品牌优势,发挥大路通用机场和省级航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等平台优势,做强航空航天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区,坚定不移抢招引、强投入、快建设、早达效,确保全年落户重大产业项目5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二要落实集约发展“第一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集约用地评价办法,加强对引进项目的投入产出、资源占用、税收贡献、产业引领水平等进行评价,重点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地倾斜,不断提高土地、资金、能源、服务等要素资源的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加快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积极争取土地点供,全年落实土地点供项目20个。三要打造配套服务“第一品牌”。进一步巩固简政放权成果,重点打造大项目绿色通道,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充分发挥中金国际等金融平台作用,创新政银企合作方式,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加快乐业中心、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等配套建设,为企业提供专业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和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确保全年对上争取资金12亿元以上。 二是坚持特色化发展。当前,科技创新的演化已经超越了“捡到篮子就是菜”的传统阶段。就苏南而言,无论是区位综合环境,还是政策配套力度,新区都不算最强,唯一的出路就是打特色牌。一要着眼长远谋路径。坚持特色化发展取向,对科技创新开展新一轮规划,真正找准引领未来发展的发力点,并保持必要的弹性,形成“特色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其中高性能复合材料应成为重点领域之一。二要着眼成长强培育。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内生规律,既要有包容的心态,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心培育。要积极借鉴先发地区的有益做法,在更高起点上制定新区科技型企业引进、孵化、培育的政策举措,并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三要着眼协同优环境。当前,创新模式已经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逐步演变成以多元主体、紧密嵌入、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对新区来说,关键就是要推进政、产、学、研、金、介、媒各要素的协同创新,并建立起市场化、产业化的融合机制,真正让丰富的科技人才“种子”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三是坚持融合式发展。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一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融合发展。城市化和服务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丁卯片区,以“退二进三”区域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科技金融、商贸商务和总部经济功能。充分发挥汽贸等专业市场集聚优势,做好抱团发展的文章,共建、共享区域品牌。在大港片区,加快建设路劲国际社区、圌山温泉度假酒店、核心湖周边商业体、生态南湖等重点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二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依托综合保税区、省级金融示范区、国家级中低压和气体流量高端检测平台、物流大厦、金融大厦等载体,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节能服务、检验检测、第三方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促进制造业集约发展的同时,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三要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今天不电子商务,明天将无商可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已进入密集创新和快速扩张的新阶段,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要敏锐把握机遇,鼓励飞龙网等一批企业寻找最佳切入点,架设富有特色的信息发布、公共展示和网络交易的优质平台,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资源配置能力。 四是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产城融合,实施紧凑型开发,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功能创新和建设模式创新,引导城市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升为主转变。一要彰显绿色生态的现代城市品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区,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今后留下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积极打造以智慧低碳为标志的节能建筑示范区和“绿色示范区”,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集成应用,使“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成为城市的最显著特征。二要形成和谐相融的现代城乡形态。深刻把握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重点围绕“农民变市民”这一核心要求,既着力解决群众最迫切关心的问题,又注重制度安排、形成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充分认识当前社会矛盾总体呈现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度大的趋势,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做好群众工作、驾驭复杂局面“三个能力”。三要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格局。深入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以森禾花卉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推动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四轮驱动”, 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速构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年内农业园区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50%以上。 五是坚持开放式发展。开放是开发区的本质属性,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既要善于集聚外部资源,又要着力增强内生动力,不断为未来可持续发展赢得战略空间。一要立足更高起点深化国际合作。中瑞生态产业园要充分发挥瑞士及欧洲产业和技术优势,重点围绕生态规划的布局和拓展、生态产业的引进和培育、生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公共平台的搭建与应用“四大主题”,加快构建国际先进的生态工业体系和富有竞争力的创新服务体系,成为新形势下国际合作的样本。海峡两岸新材料合作示范区要充分发挥台湾地区接轨国际的创新和管理优势、镇江长期对台合作积淀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从基础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到应用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培育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二要立足更高标准激发创业热情。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创新,鼓励民营企业更加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加快进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新型业态,依托创新总裁俱乐部,着力培育一批敢为人先、勤奋创业、善于创新、真诚服务社会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力倡导新时期创业精神,进一步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重点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让竞相迸发的创业活力转化为安居乐业的丰收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