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农村发展] 乡村振兴需处理好六种关系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8-8-21 10: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应该重点处理好六种关系,努力推动“三农”工作上新台阶。

  正确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相伴而生、相互发展,是一个紧密联结的命运共同体。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战略能够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反过来,乡村振兴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和成功标志。而这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最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传承走南闯北、安营扎寨的奋斗精神,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创业、落户定居,全面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制定市民下乡、能人回乡、青年返乡等扶持政策,形成双向流动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绕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惠农政策的支撑、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要抓紧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坚持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发展形态;推动水、电、路、通信等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在市场运作上,要用足用好扶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带动乡村振兴。

  正确处理好全面推进和重点突出的关系。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同时,要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关键点,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生态、休闲、品牌、智慧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办好农产品擂台赛、博览会、节庆活动,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搞经营、闯市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

  正确处理好立足实际和着眼长远的关系。要按照重要时间节点,科学把握村庄变迁的趋势,充分考虑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把抓当前与谋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任务。要着眼未来乡村振兴蓝图,总结提炼并运用脱贫攻坚中好的机制做法,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良性格局。

  正确处理好经验借鉴和坚持自我的关系。在借鉴先进地区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寻找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是发展之法、良训之策。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要认真学习借鉴、消化吸收,从中寻求符合实际的建设路径,绘就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要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细化乡镇部门职责分工,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到位。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升农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能力,才能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活动不偏离乡村振兴的初衷和目标,才能真正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委书记陈斌)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8-10-15 08: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现代化的乡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没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可以活跃经济文化氛围、拓展社会生态空间、构建文化传播语境,还能提升村民生产生活质量、文化综合素养和精神境界。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文化承载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以文化人,文化在人的精神思想、社会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的力量为乡村现代化铸魂。

  乡村现代化重在文化先行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是乡村社会的魂。乡村文化在稳定乡村社会、凝聚百姓民心、维系乡村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化振兴丰富村民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是村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反映了村民的处世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村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当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乡村文化振兴立足乡村文明,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形成多样的文化样式,为新时代的新乡村、新村民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必然来自广大村民。通过对乡村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让文化因子融入村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之中,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实现乡村现代化,必须正视乡村文化中所出现的影响乡村社会稳定和谐的诸多因素,通过政策扶持、教育引导、价值引领等手段,着力化解或消除乡村文化中的负面影响,启发村民的文化自觉,重塑乡村社会关系,发挥好乡村文化“稳定器”的作用,为推进乡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和乡村因为差异而在融合发展中形成文化的张力,因为有了这种差异造成的张力,城乡文化在融合发展中获得生机。乡村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历史积淀,是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的活态载体,但乡村不能远离现代文明,乡村也要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随着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村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乡村文化因其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呈现的文化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文化资本,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有文化的“人”

  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也在于“人”。因此,实施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爱乡村有情怀的新时代村民,而且更需要有一批具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投身家乡建设的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乡村振兴离不开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反映一个人进步程度和社会文明状态的首要标志。乡村建设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关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乐观的思想道德素质会促进乡镇建设的发展。“新村民”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需要新时代的村民普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更开放的思维,主动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都有一定的认识,具有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在道德素质方面,应具有一定的文明意识和道德认知。

  乡村振兴离不开具备较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村民。新时代的村民不仅是知识型的村民,普遍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而且是技术型的村民,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农业推广知识,同时还是有一定管理才能的村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

  乡村振兴离不开具备较健全的民主法治意识的村民。作为振兴乡村的主要力量之一,新时代的村民具有更高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新时代的村民不仅具有法律意识,而且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乡村现代化需要文化产业助力

  乡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文化支撑,只有基于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促使乡村居民生活富裕、文明和谐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促进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更好更快发展。

  发挥政府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鼓励兴办乡村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充分利用各方面人才资源,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居民既是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消费的主体,积极发挥乡村居民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和价值导向。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出发点是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聚焦具有群众基础的乡村文化产业,优化乡村文化产业结构,满足大多数乡村居民文化需求,选择合适的文化形式,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实现内涵式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表面展示向深度挖掘转变、要素流出向要素集聚转变。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要避免搞形式主义,不能追求千篇一律、遍地开花,特别是要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实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策略,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和优势文化,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乡村文化产业格局,以质量和深度取胜,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