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继革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起首之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四个推进”的指导思想、“四个基本”的目标任务、“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扩大有效需求、做强中心城市、打响优势品牌、提升开放水平、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统筹协调,确保经济持续、协调、有序、有效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为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奠定基础。
明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力争更快更好些;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104%左右;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5%和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切实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努力争取更大的突破。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省里的要求,加紧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谋划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步骤、政策和项目,使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重点抓好几个方面:一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农民减负增收长效机制。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各项配套改革,为林业加快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品质。巩固发展水果、茶叶、畜牧、水产、食用菌、蔬菜、建莲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优质烟叶、笋竹、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红豆杉、雷公藤等新兴产业,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研、协会”六位一体的经营模式。突出壮大龙头企业,引进有实力的品牌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营,联手做大龙头企业,力争有更多企业进入省级、国家级龙头队列,增创更多“单打冠军”。突出农产品基地建设,建好12个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2个农业科技示范片等高效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基地。突出农产品市场开拓,鼓励农技人员、种养大户等牵头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业155”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和标准化程度。突出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入户”,扶持三明农科所等农林科研机构发展,做好超级稻等良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加大良法应用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做大“工商运建服”等就业载体,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现新增转移劳动力3万人。搞活农产品流通,壮大农民运销队伍、经纪人队伍,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展销会、订货会和推介会,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水毁工程整治修复、烟田水路配套、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等工作,继续实施“六千”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推进农村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农村路网,完成通乡(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改造700公里以上。六是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旧宅基地改造工作,推动新村建设更加规范有序。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推广“猪、沼、果”等农业生态建设模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认真落实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计划,切实抓好“造福工程”。充分发挥农技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划生育协管员、乡村医生和治安调解员等农村“五大员”作用,为“三农”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
(二)加快产业集聚。按照工业立市的要求,围绕主动融入、主动对接海峡西岸产业群,合理配置要素,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工业规模效益,增强产业集聚合力。一是突出抓好“三个层面”。重点产业层面,突出“3+1”产业集群,抓好三钢集团的钢材和板材等金属深加工下游产品开发,力争实现冶金及压延工业产值160亿元以上;主攻永安汽车厂载重汽车及其零配件项目,实现机械及汽车零配件工业产值30亿元以上;抓好青纸高强度瓦楞纸、大亚木业刨花板等项目,实现林产工业产值60亿元以上;抓好紫杉醇提纯等17个在建生物医药项目,建设荆东生物医药工业集中区,力争生物医药产值突破5亿元。同时,着力推进宁化、尤溪、大田等有色金属矿开采加工,增加矿产品精深加工环节,延伸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重点企业层面,突出抓好60家重点工业企业,实行领导挂包、重点跟踪、全程服务,扶持其做大做强,成为工业提速增效的重要支撑力量。重点乡镇层面,突出抓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亿元的30个工业重镇,完善竞赛办法,实行动态管理、要素倾斜、重点帮扶,壮大乡镇工业规模,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二是努力构建“四个平台”。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抓好8个省市级工业园区以及小蕉、金古金属深加工特色园区、永安埔岭汽车工业投资区、明溪十里埔生态园等工业集中区的建设,确保园区项目开发、企业入园和固定资产投资有实质性进展。搭建循环经济平台,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清洁生产等技术,抓好1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试点工作,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工作开展。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依托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林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的市校、县校、企校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融资担保平台,强化政银企会商机制,全力保障重点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发挥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优势,建立担保风险分解机制;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完善各项配套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三是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继续加大对“小巨人”企业的帮扶力度,重点培育三和食品、宏光化工、宝华林、铙山纸业等一批行业“单打冠军”,推动民营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向工业集中区集聚。发挥机械、纺织、钢材等行业协会及8个商会组织的作用,抓好99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私营企业重点项目,推动产业集聚扩张,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着力做强市区经济。充分发挥三元、梅列在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素质中的积极作用,全力支持两区经济发展。加大市属工贸企业改革改制步伐,抓好企业改革扫尾工作,做好厦工三重、双轮化机等企业的异地扩改工作,促进企业靠大靠强,加快发展。继续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市区工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区外资金来市区投资,加紧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成长型项目到市区工业集中区落户。全力支持中央、省属企业发展,帮助解决生产用地、要素供给等实际困难,鼓励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三)扩大有效需求。正确处理好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以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一是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盯紧抓实90个市级重点项目,力争全年投资总量超过180亿元,提高投资对发展的贡献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紧实施泉三高速公路、三明机场等7 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力推动工业项目建设,抓好三钢中厚板、智胜化工及热电联产等30个在建重点工业项目和100个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的组织实施,尽快使福建化纤集团PVA扩建、汇华汽车缸套等18个预备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投入生产,提高生产性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加快启动民间资本,完善对民间投资者的项目、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在垄断性、基础性、盈利空间大的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提高民间资本的进入能力。二是增强消费拉动作用。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增强群众对住房、汽车、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预期,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消费水平。积极搞活商贸流通,抓好永利钢材市场等13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的改造提升;推进永辉生鲜超市配送中心等5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推动纺织服装城、粮油批发市场等项目尽快投入经营、发挥效益;加强与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接洽,积极引进知名连锁企业落户我市。按照建设“海峡西岸一明珠,武夷山麓大金湖”的要求,着力提升“大金湖”的影响力,积极拓展大金湖、日月潭“两湖”对接渠道,带动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促进生态旅游、客家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的联动发展,做强做旺三明旅游产业。三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实行出口扶持政策,促进出口重点企业、新增出口企业加快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纺织品、化工产品、矿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出口规模,提高档次和附加值,并努力开辟新兴出口市场。强化外贸跟踪服务,完善出口监测预警机制,帮助企业提高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搞好大通关建设,提升二类陆运口岸功能,扩大口岸绿色通道、提前申报等便捷通关措施的覆盖面,为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提供更多的便利。
(四)做强中心城市。呼应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加快构建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一是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城区,重点抓好小蕉工业园、荆东工业园、贵溪洋片区,以及台江、东霞“一河两岸”片区开发建设,推进“南拓北扩西进”,拓展市区发展空间。做强产业,加快市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退城入园”、异地扩改进程,壮大城市服务业,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强中心城市经济活力。做优环境,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向社区延伸,抓紧东新五路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市区主干道拓宽改造,做好城市主要节点及进出口景观改造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二是推进市县一体化建设。强化市区与沙县的“同城”意识,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推进三明、沙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加紧三明至沙县城际快速通道规划研究,落实重点地段、重要地块和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三明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五个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行政管理、财税体制、产业布局等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稳妥推进撤县设区工作。三是推进绿色城市群建设。加快市区、永安城市联盟建设,促进产业对接、公共事业联动,以莘口、贡川等重要连接点建设为突破口,建好“城市走廊带”,推动城市连片发展。充分利用京福高速公路、向莆铁路建设对三明城市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中心城市带动将乐、泰宁两县发展,立足“山、湖、洞”旅游资源优势,立足生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面广的生态条件,立足不断发展壮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加快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越、人居环境舒适的绿色城市群。四是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着力提高县城建设档次水平,增强县城的城市意识、城市观念,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特别要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中凸显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要整合县城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增强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继续推进县域次中心镇和省级村镇住宅小区试点工作,加强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镇的规划建设,稳妥实施撤乡并镇、迁村并点,提高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水平。
(五)打响优势品牌。紧紧围绕“一个总体要求、四个重点突破”的思路,做好品牌创建工作,努力争创更多的国家级品牌、农业品牌、省级品牌和市级品牌。一是突出创建重点。做强优势产业品牌,围绕“3+1”产业集群,以及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国家和省级品牌,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做大地方特色品牌,以9个“中国特色之乡”和地方名优农产品为重点,在特色、规模上下功夫,在“生态牌”、“绿色牌”上做文章,形成一批地产强势品牌,提升特色产业的规模档次。明年要力争“双轮”牌轮胎定型硫化机、“青山”牌纸袋纸、“铙山”牌高档薄页纸等晋升国家级品牌,“建宁通心白莲”创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新创省级品牌产品20个。二是强化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及创建品牌中的自主创新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推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强化质量工作,加强企业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等基础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参加质量体系认证。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加大对企业形象、产品品牌的广告宣传投入,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增强企业创名牌的竞争力。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优势品牌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品牌工作实施意见,强化责任、严格督查,落实方案、保障经费,加强协调、梯次推进,确保创建品牌目标任务责任到位。全面落实省市关于扶持优势品牌的各项政策,切实从财政资金安排、信贷投入、税收返还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更好地激发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四是形成工作合力。质监、工商、经贸、农业、财政、金融等部门要明确职责、通力协作,大胆作为、主动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创品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行业组织、协会要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沟通协调、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为企业创建品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进一步扩大我市名牌产品的社会影响面,形成全社会宣传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环境。
(六)提升开放水平。善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开放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是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质量。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自建平台与借助平台、专场招商与综合经贸活动“三个相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招商引资活动。认真筹备赴港招商、“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和“9.8”投洽会等综合性大型经贸活动,筹办好第二届海峡两岸(福建三明)林业合作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提高招商项目策划水平,着眼于提高“五个比重”,围绕“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加大开发、生成、包装、推介力度,努力在基础设施、资源转化、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二是不断拓宽对台交流合作领域。市明台交流合作领导小组及对台经贸、旅游、文化交流和农林合作四个工作小组要全面开展工作,发挥好在对台合作交往中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作用。要以六个功能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努力在引进台资大企业、林产品深加工项目、现代林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主动对接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扩大对台农业合作领域,吸引掌握较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台湾农民前来投资兴业,引进一批台湾良种、栽培设施、精致园艺技术和加工保鲜工艺,带动提高我市农业、林业科技水平。三是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协作。继续深化与厦门、泉州的山海协作,促进与闽东北、闽西南两翼的联动发展,联手做好跨市公路、铁路、输变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产业配套项目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周边经济协作区的产业分工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沪宁杭的高校、企业在生物医药产业上的联系,扩大与广东顺德等地企业在林产加工业的交流,增进与福州、浙江永康、吉林长春相关企业在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等产业的合作,力争在项目对接上有新进展。
(七)发展社会事业。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一是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的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培训和服务,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和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保率,研究制定进城农民工及失地农民的参保政策,稳步提高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统筹抓好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保障工作。关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实施“造福工程”,抓好扶贫开发,强化造血功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三是全面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推动科技创新,抓好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新建5家企业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继续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提升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办好外国语学校等一批民办学校。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推进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综合治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抓好三明文化艺术大厦等文化事业项目建设,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把优秀文化送进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和家庭,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要。提高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项目,不断增强全市人民健康素质。
(八)促进统筹协调。认真落实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一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要强化领导,充分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继续强化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责任。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漏管、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等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要夯实基础,加快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形成推动计生工作的社会合力。要强化保障,在基层综合改革中注意保持计生机构、队伍的稳定,在财政预算中确保计生经费的足额到位。二是提高国土资源使用效率。积极争取省上在用地指标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的审批和监管,土地供应率达到70%以上,做到科学合理选址、集约高效用地。加强耕地保护,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对土地收储和出让工作的管理,做好贵溪洋、三重公司等重点地块土地收储和农用地转用上报审批工作。强化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抓好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专项治理,确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有所上升,工业废气排放量稳中有降。加强水源水质保护,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加快市区污水管网的改造和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抓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水平。四是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抓好节能(材)降耗工作,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耗电率下降5%。完善造纸、纺织等行业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在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余热余气回收发电,鼓励工业废弃物、矿山尾矿、低品位矿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程度。
(本文为市委书记叶继革12月27日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黄少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