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更有嚼头更有魅力 公文里头,多些大白话,少些文绉绉,应该。但过去,我不这么认为,一直把华丽的辞藻作为文章之美的重点来追求,但是追求来追求去,还是被大白话征服了。从而,开始反思和回味大白话的奥秘。有一个心得就是,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才是美中之美,而表达美好意境的语言,非是大白话不能穷其意,不能道其妙。 记得本地有位诗作家说过,他的作品从来不用成语,而是用自己开发出来的词语组合。当时,我感到窃喜,觉得他的话正是应了自己成语水平不高的恐慌,原来词汇贫乏并不影响作文作诗。后来发现,哪是那么回事啊?人家是会而不用,我是无可挑剔。就像有的人总结人生经验说:社会上的坏事不可以做,但是不可以不懂。大诗人不用成语,是人家感到成语不好用,所以不再用,更重要的是人家的创作灵感、意境达到了高深的地步,脱离了成语固定词组的束缚,修炼到了以意境引领语言、以灵感组织语言、出神入化的境界。读他的诗,白开水一样的语句,透射出来的是被浓浓意境彻底包围和浸染的享受。 后来,刻意读了一些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的文选著作,对大白话更是情有独钟了。因为,在那个时代,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时间不长,白话是真正的大白话,特别是那年代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低,领导讲话、报告等著作必须用大白话群众才听得懂,再加上那年代秘书职业不发达,很多革命家文选都是出自领导者本人之手,个人印记、个人特点特别浓,更容易直观地解读文章的立意特别是反映出来的革命智慧、工作智慧。在那些著作里边,处处都有大白话的影子。
下面,用几个大白话的例子来结束本文: 据网络照抄——雍正皇帝就特别爱用白话写朱批:“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给封疆大吏年羹尧的朱批:“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尔用心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的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下的抗倭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是不是有些难以置信? 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上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又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样的大白话,具有着无比强大的感染力、穿透力、金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