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再成焦点,于报告中出现逾30次。其中提出,今年要“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 出政策、拓渠道、稳企业、抓教育、盯培训……从2020年到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中国拿到了殊为不易的就业“成绩单”:2020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2%。 这背后,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中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就业质量。质量就是收入,收入又影响消费,既而带动产业升级、实现良性循环,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21年,面对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新任务单,中国应如何广开门路,一手稳就业数量、一手提就业质量? 稳就业,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是中国稳就业政策的重要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人民币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说,这意味着财力更快到达基层,这是对基层落实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减税降费是稳企业、保就业,促进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对2020年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不搞“急刹车”。 稳就业,要稳市场主体。“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曾湘泉认为,结合中国经济恢复良好的背景下,住宿业、旅游业、餐饮业将迎来恢复期;制造业、服务业甚至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可见就业岗位较为充足。他判断,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 稳就业,要拓就业渠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如今,网约配送员、网络主播、全媒体运营人员、网络文学写手、电子竞技员、新兴互联网科技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新职业群体涌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认为,需要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监管体制,保障新职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导建立良性循环的市场竞争和社会服务关系。 稳就业,要加大职业培训。尤其对偏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来说,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或是就业困难的“致命点”。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国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为留住人才,应加快“新农人”培育。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龙净集团董事局主席林腾蛟建议,大力发展应用型高校,对新形势下深化产教融合、扩大就业创业、培养各行业人才、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曾湘泉表示,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未来一项周期较长的就业发展战略,也是基层或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 促进就业的“门路”越多,创造力也就越大。落实就业问题不能急于求成,稳中求进才是立身之本。也许这个过程相对漫长,但始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一定会看到成效。(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