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写作绝对是一个门槛很低、精深很难的技术活儿,每个人可以轻松上手,每个人可以成就篇章,甚至每个人可以轻松发表意见,但真正留下口碑、赢得倾心的酣畅文章却少之又少,即使作为出版成书的市面书籍大多也难以称得上漂亮文章,因为公文如同做人做事,对于理论和实践二者融合的厚积薄发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倒和中医的诊断之法略有相似。
! Q# T1 r6 L0 u( ?6 i$ |
中医的看病过程,即术语中所讲的临证辨证论治,主要有诊察、议病、辨性、定位、求因、度势、明本、立法、选方、遣药、医嘱、随访12个环节,对应公文写作的过程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且两者的难处也尽在其中。
! k, x1 J w" Q
一是诊察、议病、辨性、定位,就是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识症状、议病性,是风寒暑湿燥火,还是痰饮虫食毒瘀?究竟是在津液、气血、阴阳、脏腑何处。与此类同,公文下笔之前,也得明确行文目的和要求,究竟是什么样的背景,究竟要讲给什么样的人听,不能不想明白,不敢不想明白,否则从这里就是南辕北辙的开始,既便是千年人参补给阳实之人也只能是害人之药。
7 ^/ G$ i, \6 [9 E- N7 K# X
二是求因、度势、明本、立法,就是用六经辨证、五脏辨证等法明确外感内伤的病情和病势,而公文着笔此时,必须确定主题和文种,就是要明本、立法,为写作定下规矩,根据客观实际,提炼重点,依行文属性而作,既便于公文的写作与处理,也利于公文的权威和有效。
$ g# g5 ^3 T8 \: w# n! n
三是选方、遣药。中医所云,方剂以法为凭,方从法出,这就需要前期储备相应的草药,且草药采之于山野之间,日后仍得晾晒挑拣,去粗取精,方可入药。在确定主题和文种的基础上,多年形成的行文规矩,包括格式、内容,均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收集更侧重于占有之意,门外之人不懂得写公文难道也需要参考材料么,那岂不是抄袭了,实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的创作均需要材料的占有,如同选方遣药,依“七方、十剂”之理,知宜知避,认清哪些材料可用,哪些材料不可用,哪些材料在何处重用,材料使用的顺序如何,最终要达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功效。
! ?1 @8 r& y8 W5 ~/ g
" q. B* D. G! F
今夜想到公文与中医,其实思来,天下万事万物,道理概莫能外。每每思至此处,顿觉学文一年余载,倍感艰辛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