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写了一个军队干休所的工作总结。上级要求我们总结一下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经验,说是要开全区老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用。要求全区所辖单位积极推荐先进典型,写出有典型意义的经验材料上报。
2 J& U6 q3 q. d) |$ J: ]6 }7 O7 N7 s% M. l: ?
我们班子成员就商议写这个材料,写什么,怎样写,从哪个角度上写,找出了一些具体的事例。因为我们是搞服务工作的,按常理应该写如何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经验。就是围绕工作人员如何为老干部服务这个主题去写。当然,没有问题。可是,经过我们分析,每次都写这个主题,恐怕就有些重复不说,而且显得特别单调,没有什么新意。于是,我就建议换个角度写。因为经验是要在不断探索中进行总结,不能墨守成规,要有所创新,有所发现。
) Q$ X3 f. W _% P1 P5 J, Q& [( f" z2 ]# l u. \* w& A8 K3 \0 `
是不是可考虑从写老干部为干休所建设服务着眼,去深入挖掘材料,不就有新意了吗!开始他们不同意,说那纯粹是扯淡,那不就颠倒了吗!哪有这回事,老干部为干休所建设服务,服务对象都颠倒了。再说,他们都离退休了,有什么作为,还能为干休所建设服务吗?他们说的目的,就是不同意我说的写法!讨论了半天,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就说,要不你说说为什么要写老干部为干休所建设服务?并追问这样写有事例吗?我当然胸有成竹。我说,有。
' i/ r7 w5 [1 N/ m3 T% d2 [
* s5 N$ g' F( ?: h1 T; {2 m 我就举出了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加以说明。
% y! E! B0 M& d, U' D; A( c) a, u) \, Q' P2 t/ h6 e) W
第一,当我们建设干休所时,老干部主动站出来帮助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出了不少好点子就是。当所里建设需要购置钢材时(那是紧缺需要报批),一位老干部说他儿子就管钢材审批,通过这位老干部的儿子,我们一下子就买到xx吨钢材,解决了建设中的急需问题。
$ |9 s1 g" s) x6 V6 Q) J2 V+ `8 _+ q- w* ~/ G
第二,当老干部看到干休所资金紧张时,就主动拉起了地板车去收废品,为干休所建设增加收入,尽管赚的钱不多,但是这种为干休所建设出力献策的行为和精神非常感人,值得去写。
( u) U# @1 y( H6 H5 b! i+ |5 O2 c. N
% K2 \0 Y, w! ^ 第三,当工作人员病了的时候,出身军医的老干部深更半夜亲自登门治疗,还帮助护送到医院救治。你说这是不是老干部为干休所建设服务。2 [9 f, z- @# _- D
* z a/ ?2 I% _/ E+ b& H: J9 N& W. V+ @6 z5 P. u4 x1 i1 m! q
通过这样一种“颠倒”写法,写出了老干部的精神风貌,也写出了建设干休所的风采。通过这样一个侧面,衬托出工作人员如何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而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干休所在发挥老干部的作用方面很有远见。这个材料就是这样在深入发掘中写出来的,很有创意。报上去,就被上级选中了。
) O$ b' L C( X Y
) [; d! D3 c Q. f 上级机关一看,全区中300多个干休所都是写工作人员如何为老干部服务的,惟独我们写得是老干部为干休所建设服务的,正好颠倒了个。/ K- Z+ e( K `$ E
( p9 X8 Y6 \) s9 x* H 这样“与众不同”,就显得一花独秀,格外艳丽。后来上级就派来人员来考察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共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这个材料就写成了。为此,我们干休所当年被评为全区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受到隆重表彰。文/隋福军
1 @# ?! W' H* k; _6 ?2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