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不会一样。我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写的东西大多同中00史、中国近现代史有关,如果要问我自己的写作习惯,说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点:) V7 {/ _: x& y- r J3 }
5 i! x c4 |' k, V; z. c 首先,把主要的力量放在看材料上。通常是把80%的时间花在这方面,写作的时间只占20%。关于材料,尽可能使用比较可靠的原始材料,二手、三手材料不大敢用。回忆材料有时候不能不用,有些人就是当事人,记忆力也非常好,材料又很生动,当然是可以用的。但对这些材料也不能全盘照搬,要同大量原始材料进行比较、鉴别,选择最接近事实真相、最确切的材料。现在有些同志喜欢搞“短平快”的文章,文章的‘起承转合”也像是那么一回事,但一看就知道看材料的功夫没有下够。
( E* J$ i1 z1 L$ }. h) o
% M) {! x, N) f% D7 b( ] 第二条,边看材料边思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研究历史无法再去实践了,只能依靠看材料。看材料前,头脑里总存在一个或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看了老秘网的材料,会产生一些想法。不断看材料,不断地把原来的想法深化、细化或补充。但一开始只能把这些想法作为假设,不能成为成见。你看到了正面的例证,对反面的也不能忽略。看着看着,一个新鲜的看法产生了,很兴奋,但实际上这可能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侧面,甚至是一个不重要的侧面,接着看,到最后,甚至把原来的想法推翻了。有的人一开始看了一些材料,认为事情就一定是这样的。有了这个看法,马上把它形成一个固定的看法,围绕这个看法再去找材料,好像越说越周全,其实背后留下了一个大窟窿,被他忽略了,这就叫“先人为主”。最后,被别人一戳就破。所以,看材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我说用80%的时间看材料,也包括这个过程在内。通常是材料看完了,文章怎么写基本上也就有谱了。4 z) V! X% M) R& E; ^
H# }8 @+ ?' _0 C3 X# z 第三条,写一篇文章也好,一本书也好,都是为了着重回答一个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自己头脑里本来存在而没有解决的。去研究它,首先为的是力求回答自己不清楚或不很清楚的问题。我在日本京都大学当过半年客座教授,写了一篇论文,。( A4 Q, `7 Z5 K0 F$ Q( f
8 K: D- p6 F- L* x4 m; D
这几点只是个人的习惯,别人未必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