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双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实施沿海优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作为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三明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三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一、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
三明市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已经形成机械、冶金、化工、纺织、建材、林产加工为主导,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是福建省的重化和原材料基地,拥有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煤炭、造纸、森工等企业,工业的主体地位突出。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6.4%,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可以说,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三明的今天。工业经济过去是,今后仍然是三明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安置就业的重要载体。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三明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体制改革仍然滞后于发展要求,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市场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在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改进管理、优化环境方面,一碰到具体问题,往往容易引发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障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适时解决,势必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抑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因此,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振兴三明老工业基地,首要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好发展主体问题,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宏观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微观上放开搞活企业。只有通过体制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体制保证,有了体制保证,才能产生和运用新的机制,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当前,振兴三明老工业基地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日趋成熟。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突出抓好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力争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取得新进展;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工业立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上取得新突破;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事业各项改革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上打开新局面。
二、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加快体制创新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权改革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突破口。一是加速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依靠市场机制,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和投资者,重点对市属一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贸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股减持或退出、破产重组等改革,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制与破产准备金和成长型企业扶持发展基金制度,畅通“三个退出通道”,力争2005年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二是加快国有控股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对大中型国有控股企业,采取上市、引进机构投资者等办法,降低国有股权比重,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尤其要鼓励在明的中央及省属大中型企业,通过股份制等多种合作方式,支持市、县属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全省产业分工协作,参与中央、省属企业项目布点和上下游产品开发,促进产权多元化。三是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坚持工业立市战略,立足现有产业比较优势和潜能,积极对接省里的主导产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采取非均衡发展策略,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突出抓好机械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纺织、建材、林产加工六个主导产业,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原料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为新增长点的生态效益型工业。
2、提高民营经济比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民营经济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生力军。通过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创业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取消门槛,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未设限的所有领域,不但要放开城乡公用事业及非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而且要引领民营经济进入这些领域,把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过程演变成混合所有制经济进入和发展的过程。借助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把扶持的重点放在那些能够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实业型、成长型企业,特别是大力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扩大就业型企业、资源转化型企业、流通中介型企业、产业配套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六类民营企业的发展,确定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四个一批”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加大技术创新服务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力争到“十五”期末,使混合所有制经济真正成为我市的投资主体、税收主体和就业主体。
3、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现代市场体系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一是加快商品市场建设。构筑对接国内市场的流通体系,加快建设汽车城、陶瓷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等专业特色市场,引进国内外流通企业改造传统专业市场,抓好电子商务、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等现代流通业发展,建立与地产品主销区、大型超市、物流配送中心连接的信息网络平台,积极培育餐饮、休闲等消费热点,切实搞活人流、物流、信息流。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按市场化、专业化原则规范和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和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劳动力人才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发挥中介组织的沟通协调、信息服务、公正监督、行业自律等职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三是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抓紧扶持培育一批上市后备资源,鼓励运行状况良好、资本运作优秀的省、市属重点企业如三钢、三化、华橡自控、红豆杉公司等加快上市步伐,已经上市的永林、青纸、三农、福建水泥等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经营和盘活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变成资本,再使资本融为投资,实现资本运作。同时,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产权等要素市场,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特别是加紧培育振兴老工业基地急需的高级技工、职业经理人等劳动力市场。四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突出抓好信用体系建设、诚信教育、信用服务和信用监督等重要环节,逐步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依法严惩逃废债务和违约等失信行为。五是扩大内外开放。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化解退税政策调整的压力。抓紧完成6家市属并启动县属国有外贸企业改组改制,鼓励各类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扩大出口。积极参与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构筑投资促进平台,开展山海协作,鼓励企业依托三明的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攀高亲,引洋亲,靠乡亲,联内亲”,参与区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4、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富之源、民心之盼。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发挥民营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旅游、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观念,实现灵活就业。加强就业培训工作,围绕全省、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重点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强机械、电子、石化、轻纺、家政服务、保安等行业职业技能教育,推行“劳动预备役”和岗前培训制度,建立“再就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和“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区域就业信息平台,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同时,加快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继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覆盖面,把灵活就业人员按自愿、灵活、低标准的原则纳入社会保险;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征缴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强大动力。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下决心改革投资型财政体制,逐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将49项审批权限下放到梅列、三元两区后,对市级保留的审批事项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适时再扩大各县(市、区)的审批权限。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施阳光政务工程,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认真实施《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实行效能告诫的暂行规定》,对45种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实行效能告诫,切实解决“四难”、“三乱”、“一多”等问题。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政企分开,改变对现有国有企业的投资软约束;重新界定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避免财政直接向竞争性领域进行增量投资;加快基础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高效的投资和融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政府调控有效的投融资体制。
三、以增强活力为目标,推进机制创新
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一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不断理顺国投公司与企业各股东的关系,严格按照《公司法》运作,切实解决所有者职能“缺位”和“越位”的问题,强化市场机制在履行所有者职能中的基础作用。二是进一步规范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从落实企业自主权入手,促使企业自主经营和政府转变职能,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准确把握企业运营情况。三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跟踪亏损大户,落实扭亏增盈责任制,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以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从严治企,苦练内功,挖掘内部潜力,努力降低各项成本和费用,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企业根据市场竞争要求,以企业内部市场“订单”为纽带,调节企业内部资金流和物流,将市场竞争的环境、机制引入企业,优化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实现外部竞争压力内部化、内部要素流动市场化。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持久地开展和深化“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项目竞赛活动,通过项目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工业园区建设,促使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生产性重大项目在三明落地、生长,并带动配套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一是以项目为抓手,既抓好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实施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抓好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市级试点企业建设,又鼓励各类业主新上工业项目,确保今年实施的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项目顺利完工。同时,抓紧制定2004-2010年重点企业工业产品结构调整计划,逐年实施。二是以园区为平台,按照产业布局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调整、整合,重点抓好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沙园、尼葛园和重点县级工业小区的开发建设,吸引业主入园发展,并做到以项目带动土地开发,已开发的用地确保有好的项目入驻,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三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培育一批产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省、市级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并对其实行滚动管理。同时,鼓励骨干龙头企业强强联合、优化重组,加盟区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引进跨国公司和大投资者进行增资扩产或整体收购,借用外资、外力壮大体量、提高质量。
3、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偏少、人才培养能力不强是制约三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人才“瓶颈”。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切入点,促进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良性互动,努力形成公平竞争、择优汰劣,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体系。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开发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和高级技术工人队伍。拓宽人才交流渠道,鼓励引导人才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多采取以项目“引智”、“借脑”的办法,以人才推动项目引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营造人才合理流动的环境,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
4、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布局调整,健全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对目前负担沉重、资不抵债、预期效益差、无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要尽快退出。通过存量资产结构调整和增量资本倾斜,进一步将优质国有资本集中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一批产业突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集团。加快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职能,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国有资产直接行使选择管理者、资产受益和重大问题决策等权利,完善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考核,提高资产运营效益。通过完善监事会制度,从体制上、机制上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作者为中共三明市委常委、秘书长)
责任编辑:黄茂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