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流为什么需要幽默的谈吐?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障碍。
+ j/ ^* K, ]9 `1 |9 P* I
- V+ S. e9 |8 @% E( u 我们中的很多人,对月球对地球对原子核都有很深刻的了解;但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却缺乏了解。
% l! I8 I- R1 a1 \$ p* }/ I& c; J8 T' Z5 i
# p" v* p7 L, ^5 U1 O, M! X
交流成为一门学问 ; w/ z3 ]/ b9 I9 d O$ e( }" O9 {
4 o, R/ i) t; X0 [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对人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
5 F% e3 C1 g% ^+ `, E; C3 ?% H$ I3 q2 e6 E; o {
亚里士多德给出的定义是:人是“无毛的两足动物”。他从人的外部形态上下了定义,但这个定义太肤浅。马克思后来给人下了一个定义——能够制造工具、有目的的劳动者。 / o: }' \7 M5 l8 J, I
* k" J' D9 @6 @! S& i+ Y
这个定义就比较好了,但是还是不周全,因为人的劳动并不是个体劳动,而是社会劳动、群体劳动,人在劳动的时候需要交流,于是又有人作了补充: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这个动物能够运用抽象的语言符号。人能够讲话,有思想,而且讲话用文字记载下来,变成经验,世代传承。 6 J, X% p$ u3 n, X4 |* O& A
/ x7 ~+ X3 E6 ?2 j
因此交流成了一门学问,很奇怪的是我们学校是没有交流课的,但是在西方,从小学到大学都非常重视“交流”这门课。
/ r# b/ q( w: |2 U4 K! a4 x, B& p+ k5 l5 X& g# i* N X
为什么人与人会交流不了?有一种理论说人是分阶级的,不同阶级的人会有斗争、有矛盾。这个理论不太严密,因为同一个阶级甚至是同一家庭的人,也会因为难以沟通而吵架起冲突。 6 c. {. [/ o* f6 ?* X5 w6 D
1 z# R3 a- q) F. j t
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集体的因素,还有个体的因素。交流困难,和人的本性有关。 0 U; J9 m, M5 S, r
$ E1 x p! I6 U1 x3 Z& B
第二种情况是人在交流时要看场合,你即使是好意,但讲话的场合不对也一样起冲突。比如说在追悼会上,对去世的人你只能讲功劳,不能讲他犯过多少多少错误,这是交流的语境所决定的。交流不讲语境,肯定是吃力不讨好! 6 o# L/ m: _. {5 ?+ L! d$ T( P E
/ {% ^$ ]: T! p; g$ v; U) L8 d* z) ~# d8 O/ p% V
拉近距离是演讲的前提 2 p# U' U) N* t' g
- F. V, ]' ~* U% H( H' j 要学会交流,起码要懂得一个问题,就是交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公众的、公开的,像我今天这样;第二种是私人的。 1 m5 x: s: i: V
1 ~3 Z9 G4 ^* ?% P
私人间的谈天、聊天,最大特点就是随机的,自由的,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是自由的、即兴的、无序的,甚至是没有逻辑的。如果说有一个人跟你谈天,他事先准备好提纲,就很可怕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要诱你说什么话。 5 L1 Q- U9 ?& a# x9 N; B
$ W" P" Y$ b: b 我们中国最缺乏理论指导的就是公众的交流,也就是做报告、演讲、上课等等,对其中的规律,我们研究得很不够。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领导上台讲话都拿稿子念,从根本意义上说,这违背了交流的起码准则。
% R, t. z7 g7 D' r ^6 G# B J' Z0 I- T- B1 c: _! S& {3 Z
美国演讲学家卡耐基说,演讲必须是有准备的,但演讲不能完全准备,要带有某种程度的即兴。不仅是要说出我的信息,而且我要接受你们的反馈,看你们有没有什么兴趣,能否听下去。 6 M% S9 b; [8 F3 v/ g
3 u6 M% O" O7 l7 p" @9 { b- e1 M! y
我曾经有幸听过大演讲家“印尼的国父”苏加诺的演讲。1956年我在北京大学上学,有一天和同学们一起去清华大学听他演说。我们坐在操场上,看着苏加诺的迎宾车开进来,绕过操场去图书馆。当时我们一看来了这么多名人,很兴奋,就涌上去握手、签名,结果人太多了,把车给挡了,停了好几分钟。
# _* I5 v, F( h
# V8 X% U3 ], C( l3 o5 n! q) p6 N P* @ 当时陈毅副总理的脸色就很不好看了。后来我知道,一个总统的坐车没能按规定时间开到目的地,停了两三分钟,这是一个事故。当时的教育部长叫杨秀峰,非常愤怒,在正式演讲开始前把我们批评了一通。同学们情绪有些低落。
1 M& S& C( t6 s, H9 j
3 g/ o4 }" b( f* p% s 演讲开始。苏加诺站在台上,似乎已经感觉到我们的情绪。于是他说:“我有一个建议,建议你们向前走一步,因为我愿意生活在青年中间。”我们就向前走一步,往地下一坐。苏加诺这个时候又来了一句:我还有第二个请求,我请诸君笑一笑,因为我们面向一个美好的未来。整个会场沸腾起来了! 2 Q3 G- S& J% ?6 x. B
6 M ?% p. Z6 y* k: y# h
所以我就体会到一点,交流之前要缩短与听众间的心理距离,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规律,缩短了心理距离,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就能互相推动,共同创造演讲的好氛围。 * y ^- h: t6 V4 W% k
+ g! j9 o. }. d; R# L0 O! _+ u
我再举一个例子,台湾一个演说家叫李敖,大名鼎鼎,他到一个大学演讲,一票难求。他上台后说:我没带讲稿,你不要以为我很有信心,我也很害怕,我怕三种人,第一种是听完一场演讲都不鼓掌的人(于是底下就给他鼓掌了);第二种是听了一半上厕所的人,第三种最可怕——上了厕所永远不回来的人。他已经是大名鼎鼎了,还是要跟大家沟通一下,用的是幽默。
S1 ~) c/ l2 O4 B
1 S |; J' t* X, R 当摆事实讲道理的雄辩不管用时 ( U7 ~! i) E0 R5 v: n$ T1 t: N
( |* n- D+ a0 T6 \7 }# d1 G, Z" E
有一种说法,几乎成了共识了——交流不是很简单吗?你思想不通,我来说服你。怎么说呢,摆事实讲道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真理越辩越明,诸如此类。但是实际上你要真正交流的话,事实常常越摆越不明。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看到的每一件事,都带着自己的感情,带着自己的眼睛。 . m1 }! ?2 J, o" x% O# c4 q
4 |( N$ C8 K- C$ N+ n( v- {; V, w$ |0 w
这里举一个经典的例子,1946年审判日本战犯,当时亚洲各国、英国、美国也参加,组成一个国际法庭来审判日本法西斯战犯。还没开始审判,各国的大法官就吵成一团。大家为谁坐第一个位置争执不休。这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有关各国地位和荣誉的。争来争去,大家都上火了。后来中国法官梅汝璈发言说:“我们不妨找一个体重测量器来,看看各人的体重是多少,最重的人居中,最轻的人就往旁边坐。”这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庭长笑道:“你的办法很好,但是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璈答:“对对对,我认为这是惟一客观的标准。我太瘦,我想让中国政府就派一个比我胖的人来替代我。”一讲完这番话,大家都笑了。而笑是心与心最短的距离。最后,按照梅汝璈的主张,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位,中国紧随美国之后,排在第二位。
; ^ q' s) P8 \" r* I
' a& f$ f5 P. N% P: n, P 梅汝璈用的是幽默的办法。幽默就是不讲正理讲歪理,引起了大笑,可以缩短心理距离;而争论、雄辩虽然讲正理,但是却可能扩大心理的距离。这说明,在发生争论的时候,雄辩固然重要,但是,在雄辩之前理清情绪的最好办法是幽默。精通交流的人,该讲道理的时候我就雄辩;该理顺情绪的时候就幽默。
' d! a6 G3 f/ o1 |* B+ _$ R5 C$ r
, ~9 B+ o2 `* u# [+ A1 \ 举一个我所在大学的例子。寝室要搞卫生,寝室长分配任务了:8位同学平均分担。突然,有4位调皮的同学不干了,他们说:你们睡下铺的,消耗少,随便就能躺下来,而我们睡上铺的同学要爬上爬下,所以睡下铺的同学应该分担更多的搞卫生的任务。
. Z8 X$ v# u; v& R: I) L; u/ }# R9 t% C6 M' w6 u
这时候靠雄辩没用,威信也没用。这个寝室长很有水平,他说你这个意见可以考虑,住下铺就扫地板,住上铺就扫天花板……但我有一个疑问,你们能否考虑一下。什么疑问?他说,以后走路怎么办,是不是住下铺就走地板,住上铺就走天花板? 5 h* `+ V6 _9 [, s% O/ k* `0 X
) G/ F' k. V0 g1 s( {+ y& E
这就是用幽默来化解互相对抗,用幽默来缩短距离。 1 S \& h" L8 A
% t' K: U( C: z% H! b
幽默有时需要睁眼说瞎话
. k/ z( E. }. e" F
1 e2 F/ z3 Q; e4 B
! y* D. e; J7 v0 G2 |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