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赴永安、三元调研督查组
根据三明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3月1日至9日,以市政协吕少郎主席为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根发、市政府副市长吴俊慰、市人大助理巡视员曾万钦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共22人组成的调研组,分成发展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课题,采取“小队伍调研、大范围讨论”的方式,深入三元区7个乡镇(街道)、8个村、15个企业、6个园区、5个基地,永安市8个乡镇、9个村、23个企业、1个科技园区和3个种植基地开展调研督查,走村入户与干部群众广泛接触交谈,分别在三元区和永安市召开12场、10场座谈会,了解各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检查贯彻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总结基层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发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和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和主要做法
调研组在调研督查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永安市各级领导班子抢抓时间、加快发展的意识强烈,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创业和发展氛围,特别是永安市大手笔谋划发展、大步伐推进发展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经验,在全市都有推广借鉴意义。三元区领导班子发展意识强,干部群众精神状态良好,发展思路清晰,工作措施有力,城乡协调发展,发展后劲增强。现将永安市、三元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行动迅速。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永安市、三元区迅速召开中心组学习会,组织处级以上干部认真学习;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等会议进行传达部署,兴起学习、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的热潮。在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中,永安市委组织农办、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深入农村开展“三农”问题的专题调研,制定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三元区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也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学习,有的乡镇和涉农部门还对照中央一号文件,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把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到农业和农村的具体工作中。
(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成效初显。永安市、三元区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部署,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些新鲜经验,取得明显的效果。
1、结合各地实际,大胆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永安市明确提出通过“三个依托”(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实现“三个联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的联动),壮大“三大产业”(纺织、林竹、旅游产业),坚持走“培育永安特色资源”、“产业集聚”、“高就业为主导”和“可持续发展”路子,促进永安区域特色经济逐步形成和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强化永安作为闽西北交通枢纽和全省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三元区抓住省委支持山区发展和省市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和三福高速公路通车、泉三高速公路开工等有利时机,突出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拓展城区、发展非公经济、加快内外开放,扎实推进三元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集聚。永安市以尼葛高新工业园区和大兴、水东、金银湖、大坂等工业小区为投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构建纺织、林竹、旅游三大产业集群。纺织业方面,通过重大纺织项目的引进、建设,尽早建成以尼葛高新工业园为重点的产业纺织品基地。林竹业方面,重点建设“两个百万”(100万亩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100万亩以毛竹为主的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以高品质中密度纤维板为主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以竹集成材为主的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旅游业方面,打造以生态旅游、石林奇观和安贞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品牌。三元区依托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机械铸造加工业,整合木竹加工和建材企业,改造皮革纺织制衣业。目前,工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的亮点。2003年新开发工业用地800亩,“一区多园”入园企业达33个;今年提出增扩园区面积1000亩,促进意向项目尽早入园、入园项目尽早开工、在建项目尽快投产。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永安在创新项目工作机制,激发全市上下抓项目、促发展方面,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主要有:出台了《关于创新干部管理机制,促进项目带动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营造了依托项目来发现和选拔人才的用人环境;实行客商证制度,进一步简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落实了项目的目标责任制,对在项目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并于春节后拿出200多万元,兑现引进项目奖励办法;实行税收分成,调动乡镇抓项目的积极性,鼓励边远乡镇到近郊办企业,促进边远乡镇与近郊乡镇的共同发展。三元区财政拿出100多万元对2003年项目工作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对今年已安排的台江电站等13个重点在建项目、16个重点前期项目,明确挂包领导和责任单位,并分解下达目标任务,确保完成投资4.5亿元。
4、做好经营城市文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永安市按照省级示范住宅小区的标准,采取“先建路、后招商”的办法,大手笔规划建设巴溪湾新区,推进了城市的南移,新建占地1.5平方公里、可容2万人口的城市新区,拓宽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创建一流的人居环境。在市区规划出成片的土地,鼓励和吸引永安化纤厂、煤矿、各乡镇在市区建设小区,增强了城市集聚功能和幅射带动能力,目前市区人口已从12万增加到16万人。三元区结合市区实际,提出“北接、南拓、繁荣中心城市”战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建设下洋花园、明珠花园、崇荣路改造等城建项目,抓好台江、富兴堡新区开发前期准备工作,较好地改善了市区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5、优化投资环境,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在调研中,普遍感到永安市、三元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增强,办事效率提高,发展氛围浓厚,投资环境优化,干部群众创业精神强劲。在永安,调研组所到之处,发现家无闲人,到处是生产建设的繁忙场面。在三元,群众艰苦创业的热情高涨。如澳门客商曾清波先生到海拔1380米处的普禅山开发生态观光园区;下岗工人陈学椿在楼源村创办富源珍禽养殖公司,克服禽流感等不良影响,饲养朗德鹅、七彩鸡等项目潜力较大;炉洋村营销大户庄月兰、种养大户邓安福、余佑仁等人带动农民致富等创业精神感人。
(三)促进农民增收措施有力
2003年,永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31元,比上年增长4.7%。三元区农民人均收入4051元,比增5.2%。今年,永安市、三元区通过落实农民增收的保障措施,推动农民增收。
1、实施农业项目带动,促进农民增收。永安市抓准“两改”(林改和税改)机遇,促进林业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开展三明市最早启动的林权证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有效组织农民围绕项目发展生产。围绕“两个百万”、“两个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壮大林竹龙头企业。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做好“禽、菜、果”等文章。禽业重点抓“中国贡鸡”的饲养,蔬菜重点抓“绿田”牌莴苣,果业重点抓“川溪脐橙”、“一点红”水蜜桃等。三元区突出“林、竹、果、菜”主导产业,毛竹方面,做大做强中村、莘口两个乡镇丰产毛竹产业带,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在果业方面,构建松阳、芦阳名优水果产业化和岩前加工型水果产业带;在蔬菜方面,继续抓好沙阳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2、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促进农民增收。永安市统筹城乡就业,通过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通过“两个百万”、“两个中心”项目建设,促进木竹产业做大做强,进而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变为林业农民和林产工人,促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就业。计划每年实现新增转移劳动力4500人,其中4000人在永安境内就业。三元区专门成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意见》,组建“三元区劳务派遣公司”,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工作,计划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0—1000人。
3、增加农业投入,保障农民增收。2003年,永安市加大农业投入约8000万元,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其中建设乡村道路100多公里,今年力争完成160公里。三元区今年农业预算安排352万元,比增6.9%。在2003年已完成51.8公里乡村道路硬化工程的基础上,今年新开工74.1公里,总投资2317万元用于农村路网改造。
5、搞好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三元区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白沙水果批发市场和东霞蔬菜批发市场扩建,今年2个市场交易量可分别达到1.5亿公斤和1亿公斤。在扶持现有10个柑桔、蔬菜专业协会的同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永安市注重抓好农产品流通服务,做好农业信息收集、发布和农产品供求信息,进一步强化生猪协会、禽业协会、竹业协会作用,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流通网点,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调研督查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1、部分乡镇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宣传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一些乡镇没有及时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向农户传达,一些农村的专业户、“能人”,甚至部分村干部不知道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和具体内容,说明中央一号文件没有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
2、在加快发展中,有的地方、有的企业对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在招商引资中,一些地方也引进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有的企业忽视污染的治理和对员工的劳动保护;有的企业对给员工办理劳动社会保险和签订劳动合同积极性不高等。
3、农民增收还有一些制约因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短缺问题,农民最怕的是因病返贫问题,农业产业化的短腿是农产品加工业滞后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重生产、轻经营”的现象,农民开拓市场、诚信理念、品牌意识不强;受禽流感和春旱影响,以及种子、化肥、饲料等农资价格上涨,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的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仍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4、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脆弱。主要表现在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目前永安、三元虽然有一些省、市级龙头企业和一批区级龙头企业,但规模不大,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加工转化能力低,永安市和三元区除林竹加工业外,其他农副产品加工基本空白,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综合效益不好。如,三元区木材加工企业虽有140多家,但加工木材仅20万立方米,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0多家,不仅生产形不成规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5、城镇化水平偏低,聚集功能不强。据了解,2003年三元区城镇常住人口是负增长,说明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聚集效应没有体现出来。劳动力转移缓慢,非农收入偏低。永安市区面貌变化很快,但中心城镇建设比较滞后,农村人口转移缓慢,聚集生产力要素能力不强,与永安市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6、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与较弱的乡镇没能同步发展,差距在继续拉大;富裕农户与贫困农户的差距也在扩大;一些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滞后,农村卫生、医疗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医疗保险尚未全面启动。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1、要进一步深入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真正使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成为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强大动力。各乡镇要花大力气抓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措施的落实,特别是要把增收项目进一步落实到村、到户。
2、要培育做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规模经济。要注意培育和发展“大户”、大公司,三元区要集中精力做大做强机械加工、林竹加工等优势产业。永安市要重点扶持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大主导产业。通过成立同业协会等形式,整合资源优势,加强行业自律,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3、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更加重视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在引进项目的时候,要防止饥不择食,要严格把关。在开发工业园区时,一是要注意水土流失,二是要选好项目,对污染重耗能高的项目要把好入园关。要鼓励和扶持资源合理利用、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的项目。在企业用工大量增加的时候,要十分重视对企业主进行劳动法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
4、要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要加大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解决目前服务农业的主体偏少、额度偏小等问题;要发挥好已成立的各种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农副产品营销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引导和组织农民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要继续推广“农业155”、“村会协作”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服务农业水平。
5、要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政府要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要放低门槛,千方百计引进项目,把农产品加工业搞上去,在抓好竹木加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其他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建议永安市做好桉叶深加工的文章,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6、要抓好“两头”,促进平衡发展。一方面,继续鼓励基础好、条件好的乡镇、村、户加快发展,发挥农村“能人、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重视帮助、扶持偏远、相对后进乡村的发展,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搞好农村低保工作,特别要下力气帮助贫困家庭落实好增收项目,为他们摆脱贫困创造条件。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试行大病经费统筹,尽量减少因病返贫现象。
7、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多方争取资金,发挥社会力量和农民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特别要加快边远农村道路、竹山便道建设,为沿线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
8、要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各级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制,严防死守。组织乡村干部实行值班巡逻,进村入户开展防火宣传,严格管理野外生产性用火。
组 长:吕少郎
副组长:吴根发 吴俊慰 曾万钦
成 员:董 明 陈丽珍 郑尚定 张满香
李广建 王忠平 汪 伟 陈锡辉
赵 敏 张文蔚 陈文强 陈德贵
罗应贵 王玉钢 谢剑飞 曹祥勇
梅国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