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浅谈泰宁县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及对策

[复制链接]
abcd7821673 发表于 2009-2-26 16: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余清华

当前,我国已进入建国后第三次失业高峰,就业问题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已经成为关系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现实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与再就业形势,实现充分就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泰宁县实际,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泰宁县就业与再就业现状
    来自劳动部门的统计材料显示,当前泰宁县就业与再就业形势严峻,突出体现在:1、失业率居高不下。至2003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高达5.8%,虽然经多方努力,至2004年底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仍高达5.4 %;2、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至 2003年底,城镇富余劳动力约7900人,全县新增劳动力1360余人,再加上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7500人,约有16760余人需要就业,而当年新增就业岗位仅1200余个,不到总需求的十分之一;3、下岗失业职工人数仍在增加。2003年底,下岗失业职工为859人,2004年又新增下岗职工549人, 随着改革的深化,仍会有职工继续下岗。劳动部门预计,劳动力的高超状况还将维持一个较长时期,就业和再就业仍将继续面临巨大压力。
    二、当前就业与再就业困境的成因分析
    历史地分析当前泰宁县就业与再就业所面临的困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也是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具有形势严峻,成因复杂的特点。综合分析,成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体制型失业基数较高,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泰宁县自1996年开始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至2003年2月底,全县登记失业人数1256人,同年由于芦峰化工集团被德立化工有限公司兼并、林业总公司等企业改制,需分流职工600多人,虽然绝对人数不多,但对于截止至2003年底,全县城镇登记人口仅为27940人的泰宁县而言,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至2003年底竟高达5.8%。同时,“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结构性失业极为突出,呈现出劳动力数量型过剩与质量型短缺的矛盾。以旅游业从业人员为例,担任导游的人员基本上仅具初中毕业学历或由金湖旅游职业中专毕业,而随着“大金湖”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步伐的加快和“大金湖”旅游品牌的升级,这些人员接待境外游客时显然力不从心。实际上,截至目前,“大金湖”导游中有能力接待境外游客的目前尚无一人。这充分说明了县域内劳动力总量过多而质量型短缺的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
    (二)经济发展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与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矛盾突出。至2003年底,全县经济虽然呈现出自1999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但经济总量小,县域生产总值仅有170636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就业岗位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
   (三)城镇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就业与再就业的发展空间。由于建设资金短缺等原因,泰宁县城镇化进程较慢,由此拖累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县域内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至2003年底,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52214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0.6%,同比增长仅达3.1%。而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因此,泰宁县当前的城镇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状况,极大地缩小了就业和再就业容量,制约了就业和再就业的发展空间。
    (四)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不足,影响了它们作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由于中小企业具有上马快、投资少、技术成分低等特点,因此它是世界各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非公经济大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也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截至2003年底,泰宁县全县仅有中小企业30家,亏损的就达7家;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2910户,从业人员5868人,私营企业158户,从业人员3706人,总计不上万人,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足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它们作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五)失业救济金,再就业资金紧缺,制约了下岗失业人员的二次创业。据劳动部门材料显示,截至2003年,泰宁县失业救济金缺口达220万元,再就业资金缺口达800多万元。由于缺少自主创业必要的启动资金,制约了下岗失业人员二次创业,这也是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六)择业观念陈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劳动力无序流动等也是影响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充分就业的举措
    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根本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各种就业机会。本人的观点是:只要思想重视、政策对头、措施有力,就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来推动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项目带动既是经济发展的抓手,也是扩大就业的载体,项目越多,新增的岗位就越多,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就越大。因此,一个项目能否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应成为批准这个项目成立的重要理由。永安市突出抓好纺织、林竹、旅游等产业的项目建设,仅2003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560个。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各个领域一起抓,大中小项目齐发展,是能够在项目建设中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的。
    (二)创新就业形式,破解就业和再就业难题。当前,泰宁县的下岗失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灵活就业实现再就业的,加强对劳动力就业的有序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就必须创新就业机制。“劳务派遣”就是劳动就业形式的创新,它集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依法维权为一体,为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除此之外,上海市首创的把灵活劳动就业纳入正常管理轨道,以“灵活劳动组织”的形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报道,目前上海市每月新增400户“灵活劳动组织”,能解决4000人以上的就业,相当于每月新开一家大型企业,可见“灵活劳动组织”具有吸纳就业和再就业的巨大潜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就业和再就业。环境是基础资源,政策是最大的变量资源。一个地区制定政策的提前量、政策落实得快慢好坏、环境的宽松度都极大地影响这个地区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的推进。福建沿海城市,浙江温州等地宽松的政策、繁荣的经济、极高的就业率就是最好的明证。因此,除了切实落实中央、省里出台的各项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外,还应继续简化再就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的程序,降低担保条件。同时,放开市场准入,降低就业门槛,在户籍、教育、社保等方面放宽政策限制,只要不危害社会,有利于就业和再就业,能干啥就允许干啥,先发展后规范,待就业人员有了完全的自主经营能力时,再登记、再收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人自主、以家自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局面。
    (四)增加投入,支持就业和再就业。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对就业和再就业的投入。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实施开业贷款担保、贴息等政策,支持下岗再就业人员创业。泰宁县2003年1-7月份使用再就业资金66万元,对促进再就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今后还应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就业和再就业。
    (五)扩大外向型劳务输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必须摒弃老守田园的陈旧观念,树立流动就业的新意识,放开视野,大胆走出去,到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地区和城市寻找就业空间。实践证明,这是解决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笔者了解到,2003年人口总数仅有127015人的泰宁县就有18000人以上外出务工经商,此举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当地的就业空间,而且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新的亮点。同时,本人认为在扩大外向型劳务输出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加强对劳动力的规范化引导,克服盲目无序的劳动力流动给外出务工人员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身伤害等的弊端,使外向型劳务输出,成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就业和再就业的现实需求。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呈“树状”分布,第一产业是树干,第二产业是枝茎,第三产业是树冠。只有做大做强树冠,才能满足就业和再就业的现实需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12月3日对泰宁县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实地考察后反馈的信息来看,旅游业作为泰宁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在泰宁县是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的。那么,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交通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旅馆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必然水到渠成。一个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就能够充分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必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来满足就业和再就业的现实需求。
    (七)加强职业培训,推动就业和再就业。劳动力是天赋的,劳动力数量充足并不等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只有当劳动力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后,才能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劳动力价值,才能形成劳动力资源。因此,加强职业培训,使劳动力形成品牌优势,形成资源优势,从而推动就业和再就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进行市场调查,充分把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动向,为劳动力的培训明确方向;2、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类培训学校,拓宽就业和再就业的培训渠道;3、由劳动部门组织,形成由劳动就业培训服务机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及社会团体及个人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各类专业技能评比、鉴定等活动从而形成职业技能培训的浓厚社会氛围;4、建立就业培训网络体系,形成就业培训资源共享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永远不会消失,也不可能消失,就业和再就业不仅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陈   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11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