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句名言:“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没有大量的素材做基础,文稿起草是很难的。功夫要下在平时,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不能临时抱佛脚。做好了素材积累的功夫,公文写作就事半功倍。具体来说,积累素材有以下三个好处: 一是厚积薄发,从容完成公文写作任务。公文不比文学作品的有感而发,更多的是奉命成文、命题作文。公文姓公,领导交给你一个题目,要你迅速下笔千言,立马成篇,没有写作之前的积累,是难以完成公文写作任务的。我们把公文写作的过程称作“薄发”,那么前期投入更多时间、更大精力的素材积累就“厚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两者一因一果,缺一不可。这种素材“厚积”,包括全面熟悉情况,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扎实提升理论功底,越厚实越好,多多益善。在“厚积”之下,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才能在公文写作任务面前从容应对,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公文写作应急救急,关键就靠大量积累、占有素材。 二是启发思路,提升开拓创新能力。我们经常说,党员干部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那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到底从何处创新?如何判断自己提出的观点、思路、举措是不是创新的?要回答好这些问题,还是要靠积累素材、占有素材。当你占有了方方面面的素材,你就知道哪些方面是目前还没有涉足或者涉足不深的,哪些方面有创新的可能性。当你占有了不同方面的素材,你就可以通过不同素材的整合融合、比较比对,进而生发出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举措。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想提高自己开拓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思路,必须广泛占有、借鉴大量素材。站在素材的肩膀上,才看得更远,视野更宽阔,见识更卓越。 三是避免出错,给人留下沉稳扎实的印象。占有素材越多,意味着你对这项工作知道得越全面、越深入,对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推进方法等都心中有数;对上级政策、本地进展、基层实情等都了如指掌。如此,你说话办事、提建议出点子、作决策定思路,就会有所依据,就会科学合理,就会富有建设性、创造性、前瞻性,就会让领导、同事觉得你是一个稳重踏实、认真负责、实干可靠的人。更关键的是,当你占有了大量的素材,就不会说外行话,不会说糊涂话,不会说错话、假话、大话、空话,不会乱定调、瞎表态,不会丢丑、出洋相。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个人认为,关键要不离“四个本”,念好“三字诀”。 积累材料,要不离“四个本”。一是剪报本。将党刊、日报及行业内报纸有关重要会议、活动、经验、评论等文章,剪下来粘到本上,日积月累,必有用武之地。二是材料本。主要是把上级下发的有用文件材料复印留存,省得用时再去找去借,手中有粮心不慌。三是摘抄本。平时看书看报看电子文档,遇到好文好句好词,要及时摘抄记下来,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浓缩的都是精华。四是日记本。工作中、会议时,要养成勤于记录习惯,把领导和同事们有关思想性、理论性、经验性发言及时记录,实践出真知,经验更宝贵。 积累材料,要念好“三字诀”。一是积累要勤。这个工作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有耐心、有毅力,天天积、周周积、月月积、年年积,资料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勤于积累的同时还要勤于归集、勤于分类。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要善于对数量渐多的资料按照不同类别进行编号、整理,便于以后查阅、利用,并定期进行回头看,加深对已掌握资料的印象,这样到了需要搜集使用时就能作出快速反应和高效获取。二是积累要多。从事材料写作的文秘人员,需要具备广博丰富的知识面,因此在建立资料库时要有意识地扩大搜集源,既要有通用的常识性资料、政策性资料、法律法规性资料、经典诗词句段及名人名言资料等,也要有本行业发展趋势、动态性资料,本单位历年总结计划资料,工作报告、汇报、简报等,领导讲话资料,以及内部专业部门总结材料,同行单位典型经验材料,媒体相关报道等。三是积累要用。资料积累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利用。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资料不用就浪费。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经常性地翻阅所积累的资料,哪怕是引用其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背景资料,抑或对某一片段资料进行模仿、改造再加工,都是发挥资料使用效能的最好实践。用得多了,写作思路就逐渐打开了,信息渠道就相互贯通了,材料质量也就同步提升了。 总之,认真积累素材,充分占有素材,是写好公文的保证。作为一门文秘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平时积累,把积累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不断积累素材、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经验。只有肚里有货,才能笔下有文。
$ N% j* C8 T9 g8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