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某日,在微信中翻阅,其中一条“高校校长推荐的12本好书”印入眼帘,《中国哲学简史》赫然在列,其作者冯友兰乃是中国近代哲学大家。 哲学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称也。 中国哲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时儿童入学所读《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便是儒家哲学的经典读物。中国的哲学类似于西方的宗教,已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血液之中。现代社会,看风水、看姻缘等习俗也可以看做哲学的应用范畴。 古时研究哲学者分有五大家,即儒、道、阴阳、法、墨家者。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知秉要概本,明天地之理。大道至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宗师老聃。 阴阳家者,盖出于羲和之官。著有《上下经》、《易经》。敬顺天地,历象日月星辰。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受。提倡兼爱非攻。主张人类一切行为在于趋利避害。即“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宗师墨子。 后世的一切哲学内涵,都可以说是从此五家之中发展衍变而来,以此为根,枝繁叶茂,花开果结。 《简史》中提到,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况的等级。从最低说起,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而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精神世界之外的两个境界,即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即是从感官世界上升为理智世界。 儒家主张人善学,通过学习教育,使人远离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道家、法家主张人恶学,亦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导人向善,提升自身品德修养,达到“圣”。 哲学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宏观方法论。解释可思世界与可感世界的关系,解释“一”与“多”的关系。 哲学用在治国理政之中,套用朱熹原话:“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理,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固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而后世之所谓英雄豪杰者,亦未有能舍此理而得有所建立成就者。但古之圣贤,从根本上便有唯精唯一功夫,所以能执其中,彻头彻尾,无不尽善。后来所谓英雄则未尝有此功夫,但在利欲场中,头出头没。其资善者,乃能有所暗合,而随其分数之多少以有所立。然其或中或否,不能尽善,则一而已。” 而儒家孟子治国之理,便是“王”、“霸”两论。
. H6 R) i) g1 y8 W# b( N;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