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人民日报系列评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5-4-16 08: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一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本报评论员
  4月中旬,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公布。许多经济指标都在人们预料之中,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仍处在合理区间。(引子)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月底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主席重申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国经济升级换挡、加力爬坡的进程正在展开。(引证)
  面对大势,可顺不可逆;面对机遇,可用不可废。(金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是这样的大势和机遇。
  怎样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是一场新的考试,考验驾驭市场经济的智慧,检验掌控复杂局面的本领。(提出问题)新常态需要适应,更需要引领。2014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7.4%的增速,劳动生产率提高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正是全国上下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的结果。然而毋庸讳言,也有人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或多或少表现出换挡焦虑症。
  今天的经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心经济,社会预期对经济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惟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顶住下行压力,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分析问题)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首先要有坚定的自信。发展速度换挡,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然。以我国经济现有体量,7%的增速所产生的实际增量,差不多相当于每年贡献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所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不失势”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上世纪以来各发达经济体伴随产业革命实现的经济转型,无不向我们昭示这一点。坚定信心,是祛除速度崇拜、换挡焦虑背后传统思维惯性的最好药方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最重要的是务实进取。必须坚决破除以往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牢牢扭住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条主线,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加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打造“双引擎”牵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我们高兴地看到,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继续提高,消费升级方兴未艾,企业内部创新步伐加快,市场新主体、新业态、新动力蓬勃发展,经济运行亮点频现。这些新变化都是干出来的。只有实干,我们才能跨沟迈坎,迎来百尺竿头的更进一步。(解决问题)
  “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国外经济学家认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可能是惟一从“借鉴型经济体”发展为具有独立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家。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以新作为主动引领新常态,我们定能将中国经济的航船驶向新胜境。(干净有力的收尾)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6日 01 版)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老猫 发表于 2015-4-19 09: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人民日报评论员:速度合理,保持发展定力
——二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对此应该怎么看?

  理解增速放缓现象其实并不难,有几个简单的道理摆在这里。其一,基数大了,增幅就会下来,世界各经济体都有随着体量增大而增速放缓的过程。中国经济总量去年已迈过10万亿美元大关,现在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经济增量,相当于2009年增长两个百分点。其二,由于资源环境的制约,中国经济已不能再走靠拼投入、高消耗、不顾环境的粗放式增长老路,增速放缓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其实把速度搞上去很容易,但短期强刺激往往治标不治本,还可能使矛盾和问题积累起来,加重未来的困难。其三,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力转换期,高投入、高消耗的旧动力在消退,新动力还在孕育,短期内还难以弥补旧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其四,中国经济开放度很高,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过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疲弱,市场萎缩,影响我国外贸出口。

  从全球范围来看,7%仍是一个不低的速度,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尤其如此。要实现到2020年GDP翻番目标,7%的增速足够了,实在用不着为此焦虑。同时要看到,稳住这个速度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有力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协同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正在加速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这些都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一季度数据显示,新登记注册企业在去年井喷式增长基础上再增加38.4%,网上零售额在前几年大幅增长情况下再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工业平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51.6%,而单位GDP能耗降低5.6%。这表明,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已经开始发生“化学反应”,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中高速增长这个新的区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渐入佳境的新常态。有外国企业家就认为,“市场在中国,每一家有远见的企业都会重视中国”。

  博鳌亚洲论坛上,有人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辆列车,“保持冲刺式的速度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应当给它一个调整、‘维修’的机会,这样才能跑得更稳、更远。”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使经济运行更稳健、增长质量更高、发展前景更可持续。一手抓稳增长,一手抓调结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就会持续向好,爬坡过坎前景可期。

  “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保持发展定力,就是要有这样的清晰认知,对有关指标波动,既不大惊小怪,又不无动于衷,而是清醒执着地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大力推动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就必能赢得更好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7日 01 版)
 
 楼主| 老猫 发表于 2015-4-19 09: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结构优化,彰显改革活力
——三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结构决定发展后劲,结构失衡越久,越会导致经济问题的积重难返。新常态下,我们看到的一个令人欣喜的新变化,正是经济结构出现新的优化。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跑赢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9%,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从需求结构看,消费是“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高于工业8.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创新升级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装备制造业增长7.7%,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0和1.3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从区域结构看,东部地区的引领作用明显,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加快转型升级的地区,经济活力很大。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我们坚定调结构、促改革,看似暂时牺牲了一点速度,却赢得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毋庸讳言,调结构面临的是利益取舍之难,其实质就是如何看待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雾霾要治理,过剩产能要化解,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要淘汰,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减少以及再就业等难题。然而,如果死守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则不仅影响发展质量,也会失去新一轮发展的先机和动力。今天,从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到智能制造、分布式能源、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型制造和服务业态发展,再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风口”带动,可以说,谁善于培育新的增长点,谁率先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谁就能赢得长足的发展。固然调结构有阵痛,“老速度”放缓了,“新速度”一时可能上不去,当前利益或有损,但长远则会获益。

  当然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虽然出现新的优化,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依然需要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简政放权,向改革要动力。去年中央层面政府核准的投资事项比2013年减少40%,这有利于更好实现企业自主投资,更好适应地方发展需要,更好释放投资巨大潜力。从小微企业环境的改善,到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的打通,创业、创新的活力不断释放。面对调结构、促改革的艰巨任务,惟有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断消除机制体制拦路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好地挖掘潜力、释放活力,使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空间结构从根本上得到优化,才能使我国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尽管面临一些风险和矛盾,但时和势于中国经济总体有利。保持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不失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定能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8日 01 版)
 
 楼主| 老猫 发表于 2015-4-19 0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动力强劲,更有增长底气
——四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本报评论员

 面对部分经济数据的波动,中国为什么如此淡定?这不仅在于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更在于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充足强劲。

  增长动力从哪里来?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更从创新中来。这是中国经济从理论到实践给出的回答。

  放眼世界,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智能型技术代替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机遇。立足国内实际,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紧张,低要素成本的优势一去不返,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这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更将为中国经济稳住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充足强劲的动力。

  从总体看,去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个百分点,中国创新指数、循环经济发展指数都有大幅跃升。从微观看,浙江一家鞋企引入扫描技术,能在10秒内完成一个脚型的完整三维尺度测量,生产效率提高三成以上;山东一家建材厂购置3套新设备,回收粉尘并重新利用,提高了产量又减少了浪费,推动传统产业由“制造”走向“智造”。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日渐显现,这正是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个新变化,也是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定力和底气的原因所在。

  “仍有大量低垂的果子可供收获”,经济学家谈及中国创新的空间时,这样形象地比喻。一方面,我国科技贡献率刚到39%,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广阔前景,中西部加快发展的回旋余地,“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改造改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增加供应,都有大量投资需求,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只要我们继续致力于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依靠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加快培育新业态和新产业,同时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那么,我国经济增长与新的动能就将形成,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实现既定目标。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创业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奋力作为,让一切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一定能迎来中国经济柳暗花明又一村。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9日 0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