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明市委书记 叶继革
刚才,我代表市委常委会作了工作报告,张健同志对《中共三明市委关于制定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作了很好的说明。现在,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部署,推动我市“十一五”时期又快又好地发展,讲三个问题。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真正把思想认识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是一次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的会议。全会高度概括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分析了“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全会通过的《建议》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方略的充分展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全国在今后五年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海峡西岸”正式写入全会《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晰了 “海峡西岸”的界定,凸显了海峡西岸在促进祖国统一中的独特作用,强调了支持海峡西岸的经济发展,充分体现党中央对海峡西岸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不久前召开的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对贯彻中央全会精神作出了全面部署。全会通过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着眼于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明确提出要把福建建设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创新型省份,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清晰地勾画出福建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中央《建议》对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全面落实省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各项重要部署,按照省委提出的“四个推进”、“四个基本”、“四个关键”,进一步鼓舞全市人民的信心,凝聚全市人民的意志,共同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向前进。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要在精读、细读《建议》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温家宝同志所作说明的原文上下功夫,在真正领会全会精神上见成效。要围绕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对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的具体要求,按照卢展工书记提出的“形势、阶段、指导、统领、布局、转变、创新、增强”八个关键词,重点把握好六个方面:一是新的形势。全会指出,“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全会再次突出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次突出强调我们正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既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的凸显期;再次突出强调“十一五”时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上启下,为下一个十年奠定基础的时期,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战略机遇及阶段性特征,切实承担起历史重任,把握好发展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聚精会神、聚智集力地谋划好未来的发展,不辜负党和全市人民的期望。二是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领会五中全会精神,最核心的就是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发展的实践中,更加注重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三是基本原则。就是“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六个必须”的基本原则,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四是发展目标。中央《建议》提出的“十一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这些发展目标,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富有战略性、前瞻性、导向性,对于我们编制好“十一五”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制定出既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凝聚力量、激发斗志,携手奋进、共创未来。五是主要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些任务,要求明确、重点突出、统筹协调,全面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至为关键、非常重要。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突出“定位、持续、统筹、开放、改革、和谐”六个关键词,切实把“十一五”时期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谋划好、安排好、落实好。六是重要保证。就是“两个关键”,即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驾驭全局、处理利益关系、务实创新“四个”能力,正确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中央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改革发展稳定“五个”关系。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全面把握“责任、宗旨、学习、务实、建设、合力”六个关键词的要求,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当前,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真正按照“原原本本学习、准确把握内涵、紧密联系实际、真正重在落实”的要求,把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真正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的目标任务上来。
二、加倍努力,奋发有为,实现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
三明要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一定要主动融入、主动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的各项工作部署。要紧密结合加快三明崛起、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重大原则,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发展主线,切实抓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关键问题,始终坚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个根本目的,倾注全部心智谋划好三明的发展,真正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四个推进”,在目标任务上体现“四个基本”,在工作要求上体现“四个关键”,励精图治、不懈奋斗,努力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是在把握全局中实现新的突破。胸怀全局、立足全局、围绕全局、服务全局是我们做好“十一五”时期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所在。我们只有站高看远、顺势而为,在全局中找定位、谋发展、尽责任、求突破,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赢得新发展,夺取新胜利,实现新跨越。在全局中找准定位。省委七届十次全会明确指出要“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依托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延伸闽东北、闽西南两翼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在区域布局中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枢纽地位将更加重要,建设经济腹地和拓展发展空间的要求更为迫切。 “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和区位条件不断改善对三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立足独特的资源特点、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在更高层次、更广平台对工业、旅游、流通和社会事业的布局进行优化配置,在对接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中提升竞争能力,在参与全省产业分工中增强综合实力,在加强与内陆地区经济合作交流中实现优势互补,努力把三明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在全局中拓展思路。对“十五”已经明晰、并形成共识的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发展格局等总体思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并按照务必又快又好发展、务必推进自主创新、务必深化改革开放、务必统筹城乡发展、务必强化项目带动、务必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创新、完善,共同把“十一五”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在全局中明确目标。这次提交市委全会审议的《建议》,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5000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个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要求。“快”就是努力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打破常规,能上则上,能快则快,争创一流。“十五”期间,三明虽然经济总量保持全省第五,但底子薄、体量小、后劲弱,经济发展还有相当的差距。面对新的形势,没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就难以缓解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就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有先机、赢得主动,就难以向全市268万父老乡亲交待。因此,确保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是实现“十一五”时期所有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一定要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好”就是要体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体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体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相同步,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局中大胆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们“十一五”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机遇、最大的“势”,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增强开放观念,强化沿海意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推进观念、战略、产业、市场、交通“五个对接”,努力实现思想解放、区域合作、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发展空间“五个突破”,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强化分工协作,拓展作为空间,实现共同发展,真正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中体现自己的地位,凸显三明的特色,实现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
二是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增长方式。“十一五”是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要把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与三明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持续发展与调整结构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发展中转变增长方式,在发展中实现持续协调,推动发展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着力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工业立市”的要求,突出主导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和生物医药“3+1”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扶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新兴产业。突出产业素质提高,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扶持高新产业发展,逐步提升高新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从整体上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全力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央、省属企业加快发展,增强集聚带动作用,形成一批拥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突出园区载体建设,坚持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提高各类园区规划、开发、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强化项目招商,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产业规模优势。突出工业重镇发展,择优择重、做大做强,重点发展一批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强的工业重镇,形成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突出优势品牌培育,坚持扬优势创特色、壮规模打品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产业群,争创更多“单打冠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发展优势。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把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把市场搞活、人气搞旺、产业做强、规模做大。特别是要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和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房地产、现代物流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还要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对台旅游合作,开拓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构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特色凸显、优势互补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打响海峡西岸生态旅游胜地品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培育主体,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加科技研发投入,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优势行业建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强势产业。要搭建平台,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国家级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国家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区为载体,不断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要完善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我市建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品牌创建基地。着力推进生态兴市进程。生态资源是三明加快发展的一大优势、一大潜力、一大支撑、一大保障。要按照生态兴市的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的转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努力使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加协调更加适应。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保护好青山绿水,建设好生态家园,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是在强化“三农”中推进城乡统筹。“十一五”时期,必须坚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突出解决“三农”问题。要按照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创业环境,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拓展非农收入来源,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烟叶、肉牛、肉羊、笋竹、红豆杉、建莲、菌业、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重点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和推广“农业155”、“村会协作”、“双带双创”等服务“三农”的做法和经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搞好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工程、清洁能源、环境卫生、信息网络等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全面推进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十一五”时期,要紧紧抓住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的重大机遇,用大开放、大发展、大手笔的思路,按站位高、魄力大、措施狠的要求,坚持市县一体化、市区“南拓北扩西进”、城市联盟三策并举,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凸显三明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特别是要强化市区与沙县的“同城”意识,抓紧在产业布局、公益事业、信息网络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市县一体化总规修编,加强行政管理、财税体制和产业布局等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创造条件,完成沙县撤县设区,实现五个一体化目标。要以小蕉工业园、荆东工业园和贵溪洋片区为重点,完成市区“南拓北扩西进”的预定目标,拓展市区发展空间。要加快产业对接、社会事业联动,以莘口、贡川两个连接点为重点,建好“城市走廊”,实现市区与永安城市联盟的突破性进展。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文明开放、安定有序、温馨和谐的城市形象。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我市县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铁路沿线经济繁荣带人口为全市的30%,但经济总量占全市60%以上,其余8个县经济总量还不足全市的40%。“十一五”期间,要通过“两带一圈”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完善,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区内资源,合理布局产业,推进区域整体联动,实现持续均衡发展。市区和永安、沙县要立足区位优势,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素质,加快面向全市的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升整体功能,发挥龙头作用,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尤溪、大田要全方位对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资金、技术、物流转移,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连接拓展效应。明溪、清流、宁化、建宁、泰宁、将乐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县制宜,联动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把生态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是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是加快三明发展的根本出路。“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形势变化,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释放开放潜力,增创开放优势,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创新开放理念。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多层次、宽领域地发展同海内外的交往,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要借智成势,灵活运用产学研合作机制,用好“柔性”人才引进方式,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集聚更多的海内外人才,以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创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到三明创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借梯登高,立足产业、资源优势,依托项目对接平台,以项目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带动生产要素集聚,促进投资增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借力兴业,充分发挥海外三明籍乡亲、华侨在投资贸易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对外交往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兴办社会事业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集聚各方力量推动三明发展。密切明台合作。这是我们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深化“五缘”、推进“六求”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对台合作交流的新途径、新办法。依托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打响海峡两岸福建三明林业合作暨投资洽谈会品牌,增强其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力争在未来五年内有新的突破。拓展开放领域。注重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坚持内外资并举,用好各类招商平台,积极引导国内外资本重点投向产业集群、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注重提升招商引资的规模质量,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特别是在带动力强的特大型工业项目上有大的突破。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推进外贸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和市场的多元化,加强以重要战略资源、先进技术设备为重点的进口工作,做大做强地方优势出口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竞争力。积极有效地推动企业“走出去”,促进优势企业向外拓展,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五是在深化改革中激发创新活力。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推进各项改革,增强体制活力。今后五年,是改革的攻坚阶段,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努力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和谐。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壮大乡村财力,解决困难乡镇、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问题。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步伐,促进林业持续增效、林农持续增收、村财持续增加。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认真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稳步推进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建立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投资的新机制,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展非公经济,增强主体活力。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按照“放心、放手、放胆、放开、放活”的要求,继续从市场准入、注册条件、财税政策、指导协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注重发挥商会组织在引进项目、搞活经济、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升商会经济整体水平。依法搞好服务与监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和诚信建设,鼓励集聚发展,加强品牌创建,实行规模经营,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做好人才工作,增强创业活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工作置于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建立健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催人奋进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使“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吸引更多的人才安心、舒心、放心在三明创业发展,真正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环境也是生产力。“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在构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到位、保障更加有力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有更大突破、更大作为。特别是要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主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逐步形成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海峡西岸交通枢纽。特别是要积极推进“一纵二横三联”高速公路、国道及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建设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集聚要素,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腹地创造条件。建设公平公正、公开规范、诚信安全、稳定高效的创业环境,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优化口岸功能,推进大通关服务,增强三明的经济承载力和环境竞争力。
六是在为民利民中促进社会和谐。“十一五”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切实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发扬党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协商共事的优良传统,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商会组织及其他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巩固、发展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和社会支柱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强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工作,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防体系建设,巩固发展“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发扬双拥优良传统,深化军警民共建活动,增进军政军民团结。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巩固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把利民惠民为民的要求贯穿到改革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更加重视就业这一民生之本,统筹城乡就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满足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需要。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就医、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关心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贫困村(居)民、困难企业职工、孤寡残疾人员的生活,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机制,切实让城乡特困群众、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多地关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乡村、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化造血功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做好老干部工作,为老年人、老干部多办实事好事,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时期,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立足“两基”巩固提高,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培育和扩大优质高中。努力提高三明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办好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和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型人才。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开发具有三明特色的客家文化、老区文化、抗战文化、朱子文化等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繁荣文艺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增强人民体质。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动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促进发展、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好凝聚人心、理顺情绪的工作,形成团结一心、加快发展的共识共为。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抓好文明创建活动和区域共建活动,在巩固发展“创六城”工作成果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经验,打造新品牌,进一步展示三明、宣传三明,提升三明形象。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继续推进“平安三明”建设,加快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有效协调利益关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加强领导,改进方式,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增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激发活力、凝聚力量,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一是强化责任。责任重于泰山。所有的目标任务、措施要求,最终都要在责任中体现出来,在责任中落实下去。强化责任,就是要居安思危。“十五”期间,虽然我市各项事业都有长足进步,但是横向比,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拉大,与山区其他市的距离在缩小,未来五年,能不能紧紧抓住机遇、奋起直追,至为关键。全市上下都务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勇于直面困难和挑战,真正在攻坚克难、突破风险中加快前进。强化责任,就是要敢做敢当。在工作上大胆负责、勇担重任、敢于碰硬,在发展上不甘落后、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完成好历史赋予的使命。强化责任,就是要立说立行。坚持少说多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说过的话要算数,承诺的事要兑现,布置的工作要落实,真正做到干一件成一件,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强化责任,就是要勇于突破。作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领导,“造福一方”就是最重要的责任。如果事事因循守旧、等待观望、怕担风险;如果为官一任,不敢突破、面貌未改、山河依旧,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最大的不负责任,就必须让贤退位。希望大家一定要振奋精神,树立雄心壮志,拿出乘势而上的冲劲、拼劲和韧劲,敢于争先、敢于创先、敢于领先;一定要打破唯条件论,看准的事情、盯紧的项目,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唯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突破中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
二是提高水平。这是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提高水平,必须加强学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学习的紧迫感,真正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向书本学,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真心实意向内行学,增强我们实际运作的本领;踏踏实实向实践学,在实干中出真知、长才干。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领导发展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与务实创新的能力。提高水平,必须改进方法。既强调统筹兼顾,又善于突出重点,既抓住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努力成为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能手、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的高手和破解发展难题的强手。提高水平,必须把执政能力建设同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把先进性教育同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中去。
三是注重实效。实现“十一五”发展的目标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要“实”字当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更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各自优势,研究制定符合实情、顺应民意的工作方针和政策举措,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坚持从百姓利益出发,更加关心基层、关心群众,增强为民尽职的意识,敢于深入到最艰苦的地方、矛盾交织的地方、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坚持从基层基础出发,把工作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上,真正体现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
四是凝聚合力。实践证明,所有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合力;所有风险、困难和问题的应对,需要合力;所有“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合力。面向“十一五”的宏伟蓝图,我们更要围绕中心聚合力,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发展为大,用跨越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用跨越发展的举措激励群众,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围绕中心转、盯住中心忙、扭住中心干,同心协力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团结求合力,致力于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干部队伍的团结、社会各个阶层的团结,增强全市上下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竞相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阔视野增合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放手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到加快三明发展的事业中来,维护和发展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态势。
五是树立形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竭尽全力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弘扬“两个务必”精神,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励精图治、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到勤政廉政、干净干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真正树立起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公正廉洁的形象。
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历史机遇,谱写三明发展的新篇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为三明的加快崛起、和谐发展、繁荣文明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黄少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