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社会发展] 推进三个建设 加快扶贫进程——巴中市扶贫开发情况调查

[复制链接]
王思铁 发表于 2015-2-17 12: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编者按:省委张学忠书记指出,“巴中市积极探索以池园经济为特色的扶贫新村建设……在扶贫开发中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推进三个建设,加快扶贫进程——巴中市扶贫开发情况调查》,总结了巴中扶贫新村建设、扶贫产业建设、农户能力建设的成效、作法和经验。省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颜继禄阅后批示,“可发简报”。现特刊出,以飨读者。

 

文/王思铁 

 

最近,我们对巴中市的专题调查表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巴中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大力推进文明新村、产业扶贫和农户能力建设,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

 

 一、巴中面貌又有新变化

 21世纪头3年,全市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03年同比分别增长12.3%15.76%,城乡居民年收入不断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新修、改建公路3500多公里,实现了区内全部干线、环线和40%的乡镇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开工建设1座中型水库和总投资5.1亿元的平昌双滩电站;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7.2%,初步实现了建设“秀美山川”的目标。金苗粉业、中亚瓷业、光路食品、荣昌祥光、重庆啤酒、香港华通等52家招商引资骨干企业落户巴中,两年招商引资共到位资金21.4亿元。

 

 二、巴中扶贫又有新成就

  3年来,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2003年达到1541元。有11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3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年纯收入增加在120元以上,2100多户特困人口通过移民扶贫告别了贫困,124万人、108万头大牲畜基本解决了饮用水困难问题。实施了中澳卫生、中德扶贫、中英水利等国际扶贫合作项目,增添了扶贫开发活力。巴中市各级党政干部广泛树立亲民思想,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帮助农民减负增收,使贫困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三、巴中经验又有新发展

 巴中市属于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八七”计划时期,全市所辖的通江、南江县属国定贫困县,平昌县、巴州区属省定贫困县(区)。这期间,巴中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巴中经验,对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被国务院扶贫办誉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高度肯定,并在实地考察时欣慰地把巴中作为他的扶贫工作联系点。进入新世纪,通江、南江、平昌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市4个县区均有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面对新阶段扶贫开发新形势、新任务,巴中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巩固完善、丰富发展了巴中经验。

(一)大力推进文明新村建设。文明新村建设是巴中人民在“八七”时期的一大创造,是扶贫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新阶段巴中文明新村建设,从实施分批整体推进、发展特色产业、健全保障体系入手,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整合各类资金,实施整村推进。巴中市按照小康村、致富村、扶贫村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整村推进,增强了新村建设实效。3年中,有2120个社、8.12万农户开展新村建设;目前,全市51%的社、32%的农户达到了文明新村建设的标准。对扶贫新村,各县区围绕解决温饱问题,选定最穷的村为扶贫新村,从最穷的人扶起,三年共启动实施了215个扶贫新村。大力整合各类资金,扶贫资金做加法、不做除法。以扶贫资金为磁场,吸纳退耕还林、集雨节灌、农发资金、小流域治理、粮食自给工程等涉农资金,捆绑用于新村扶贫。整合扶贫资金,分批整村推进,为文明新村建设提供了可靠前提。

——抓好社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巴中把生态条件改善与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作为新村为主的社区建设的“三大条件”来抓,取得了较好成效。3年来,全市继续坚持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和建池、建园、建家的“五改三建”,新修乡村公路2100多公里,公路通村率达到89%;新修农户连网石板路、水泥路总里程超过1. 5万公里。3年来全市农户打机井7万眼、新建微水池4.3万口;改造农房1800万平方米,发展庭园经济8万亩。3年来,退耕还林46万亩、天然林保护达822万亩,生态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331日上午,我们去到了通江县空山乡五福村。这是个典型的深山特困村,全村601名群众下山,仅有两条羊肠小道,村里每年有10万公斤玉米、20万公斤土豆、18万公斤山货土特产运不出去,村民买化肥翻山越岭走一天路。2002年元月起,乡上补助1.3万元、群众自筹炸材钱、投工投劳修起了13公里村社公路,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为文明新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3年来,以乡、村为单元建立特色支柱产业,使贫困农民有相对稳定的增收来源。326日上午,我们来到市委书记杨安民的联系帮扶点——川陕交界的南江县铁炉坝村,该村按照原省委书记座谈会考察时提出的把铁炉坝建成“川北第一村”的勉励,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生态植物村、绿色产业村、观光旅游村”,农民纯收入大幅增长,2003年达到2680元。建起了集场,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卫生水,近一半农户住进了“巴山新民居”,通了电视、电话。40岁的农妇谢高余兴奋地给我们算了几笔围绕旅游产业创造的纯收入:办农家乐收入1万多元、房屋出租8000多元、运输服务1万多元、caiyes花椒等土特产2000多元,加上种粮、养畜等收入有4万多元,全家人均1万多元。接着我们又来到光雾山中的彭家坝村,3年前还是一个人均收入不到600元的特困村,近几年围绕发展服务业开发旅游产品,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村民唐中莲办农家乐,旅游旺季有时一天就接待游客350多人,全年收入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巴山深处小康人家”。建立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文明新村顶起了发展的大梁。

——实施“三项工程”,推进“三个提升”。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党员先锋、亲民爱民助民、组织保障“三项工程”,普遍掀起“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科技兴村”活动。全市农村73%的党员成了致富能手,做到带头开发资源、培育增收产业,带头创办实体、辐射村民致富,带头学用科技、促进科技兴农。以“三项工程”推进新村建设的“三个提升”:一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二是实施村务公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升依法治村的民主法制水平。三是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整治村容村貌,培养农民现代健康生活习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扶贫新村的文明程度。实施“三项工程”,推进“三个提升”,为文明新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大帮扶力度,营造外部环境。市、县、乡都采取了有力措施,帮扶重点贫困村,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县委书记与市、县长带头联系重点贫困村、包扶贫困户。41日,我们来到熊光林市长的联系村——通江县春载乡竹子坎村。村民告诉我们,熊市长多次来我们村,帮助村里修通了公路、建起了特色产业、办起了学校。在村小读三年级的杜娟同学对我们说:“去年修的学校,好好哟!”全市扶贫新村都有市、县、乡干部驻村帮扶,帮观念、帮技术、帮项目、帮越温。各县、区都注重改善扶贫的大环境,为群众尽快解决温饱创造条件。通江县设立书记、县长信箱,开通25个乡的“农巴车”;收养农村孤儿20多个,免费治疗农村的白内障病人;着手解决92户岩洞、窝棚户住房问题,划转农村债权债务、砍掉民间借贷高息1160多万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市、县、乡村干部贴近群众,为民办实事、好事,激发了群众越温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加大帮扶力度,营造外部环境,为文明新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外驱力。

(二)大力推进扶贫产业建设。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业在人创。巴中市积极探索“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农户、携手奔小康”的产业扶贫新思路,用产业开发带动扶贫开发,走正了开发式扶贫的路子。

——坚持城乡统筹,增强辐射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整体发展”的新战略。把经营城镇作为一大产业来抓,高起点打造城镇品牌,明确美好巴州、红色通江、绿色南江、酒乡平昌的特色定位。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使城镇规模扩大、品位提升、功能增强,提高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为扶贫产业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3年来,全市减少农民19万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两个百分点,2003年已达到24%。南江乐坝镇加快小集镇建设,全镇4500多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70%,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原来的37:14:49改变为5:40:55,全镇人均收入达到3100元。

——发展龙头企业,发挥领航作用。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实施民营主体战略。以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为重点,积极培育农业产业扶贫龙头企业。3年来,全市培育了九龙金银花、绿颂米业、蘑芋精粉、金苗粉业、惠昌食品、江口醇酒业等26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重点民营龙头企业。2003年以优质粮油加工为主的绿颂米业有限公司,与3.8万农户签订了种植优质稻10万亩的合同,签约户人均增收40元。江口醇、小角楼酒业集团带动了5万户发展高粱基地10万亩;重庆啤酒厂巴中分厂年转化大米、小麦8000吨,吸收本地劳动力400多人。

  ——建立各类基地,扩大产业链条。建立了以南江黄羊为特色的畜产品、以通江银耳为特色的食用菌、以巴州明参为特色的中药材等10大立市立县产品基地,总面积达66万亩。培养了畜牧、干果、绿茶、粮油、酿酒、中药材、食用菌8大骨干产业。初步形成了南江绿色生态经济长廊、通江三乡(红军、银耳、溶洞之乡)特色经济发展片、平昌生态科技园、巴州果蔬经济园的区域块状经济。全市已有21个农产品基地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有7大系列、14个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使用标志。2003年,全市绿色经济实现增加值34.7亿元,贫困农民人均从绿色经济中增收60元。

——培育“五专”组织,架起市场桥梁。巴中采取“政府引导、能人牵头、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举措,大力培育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专业场园、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五专一龙头”的合作经济组织。近3年来,全市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经纪人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目前已发展专业协会281个、专业合作社71个、专业市场64个、专业场园18个,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促进了扶贫开发。巴州区九镇乡八卦石村的果药苗协会,发展会员642名,远销18个省的各类果药苗1000余万株,总收入600余万元,2003年仅果药苗一项农民年人均收入就达2800元,其中贫困农民人均增收382元,实现了“一个协会带一乡,一个产业富一方”。

——带动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步伐。巴中的产业扶贫,最大的特色在于贫困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通江县铁溪镇罗村1800多亩茶,分散到各家各户,缺乏投入,管理不善,往年1公斤干茶卖40来元。罗村茶业公司成立后,实行产业化经营,2002年冬,公司无偿投入15万元给茶农搞更新改造。农户只管生产,公司负责技术指导、茶叶加工。20031公斤单叶生茶就卖80元,茶农收入大幅度增加。目前公司已覆盖300多户、1182人。什字乡八柳坪社原是个穷社,2001年开始香菇生产,目前已是香菇专业生产社。2003年仅香菇一项,户均纯收入即达5600元,一举成为摆脱贫困迈进小康的典型。巴中扶贫产业初具规模,为越温脱贫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大力推进农户能力建设。巴中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户能力建设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来抓,从兴办职业教育、加强务工培训到普及实用技术入手,大力提升农户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商品生产、增收脱贫致富的能力。

——兴办职业教育,提升社会就业能力。全市吸纳民间资金2.5亿元,兴办民办职业学校43所,3年来共培训113万人次。巴中市远程计算机电子学校,定向培养学生5000多人,85%是农村学生,40%为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达95%,每年创收5000万元。由福建省30多家企业和就业部门入股投资4000万元兴办的巴中机械工业学校,“面向市场、订单办学、定向就业”,被安置学生与普通民工相比,人均月收入1200元以上,年收入高出5000多元。全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中,经营资产超过100万元的有126人。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外出务工能力。巴中市把劳务输出当成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产业来培植,针对外出打工农民因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低而导致就业率、收入低的现状,积极开展外出劳务人员技能培训,发给技能等级证书,使农民逐步从“裙带式务工”变为“组织化就业”。3年来,通过培训成建制输送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务工人员15万人次,劳务总收入达到45亿元。平昌县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打造家政、川厨、建筑三大劳务品牌,收到较好效果。2003年,全县输出农民工24.5万人次,劳务收入4.6亿元,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2.3%3年来,全县5.82万户贫困户依靠外出务工摆脱了贫困。

——普及实用技术,提升科技致富能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明白人”,每个贫困社都有一名农业技术员。全市涌现出“土专家”、“田秀才”5.2万多人,科技大户8万多户,种养加大户11万多户。巴州区甘泉乡国光村60%的农民获得了技术职称,全村115427人中有75户在城里购置了房产,有250多人进城经商办企业,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

——改善医卫条件,提升防病治病能力。通江、南江农村结核病、甲腺肿大等地方病相当多,发病率高,更令人奇怪的是通江的痴、聋、哑、疯、癫、瞎、瘸等伤残病人特别多,不少村社贫困群众因病致穷、因病返贫、因穷致病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巴中市加大卫生扶贫的力度,改、扩建乡村医院,有力地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方便了群众就医,群众防病治病能力增强、健康水平有了提高。

——更新思想观念,提升发展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个体承包、租赁经营、股份合作、业主开发、协会带动、家庭林场”等模式,发展非公有制林业58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3%。采取股份合作、多元投入的方式,兴办了一大批股份水、股份林、股份园。在劳务输出人员中,有8.5万人“返乡创业”,投资4.5亿元创办了350多个经济实体,兴办投资10万元以上的种养加运项目1700多个,租赁、购买农村“四荒”资源42万亩、租赁耕地11万亩进行开发经营。通江山霸王公司的老总,20世纪80年代是当地的贫困户,在政府帮扶脱贫后,从大山里走出来创业,公司办得红红火火,2003年销售收入达1300万元。

——“融资”“融智”结合,提升当家理财能力。针对单家独户面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特点,尽可能把扶贫投入为主的扶贫资源的“融资”与提高农户当家理财能力为主的“融智”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贫困户当家理财的能力,使贫困农户逐步成为“会生产、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经济下的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通江县通过小额信贷扶贫,把农户纳入一级核算单位,使农户凡事均讲成本核算,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回报。目前,全县这样的贫困农户已有14611户。南江县积极探索“及时足额,不需抵押”的小额信贷模式,使农户不仅用上贷款,而且培育了自身的当家理财能力。

——加强协会建设,提升自我组织能力。为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挑战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巴中市特别走好了“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的路子。通过协会,培育市场观念、传递市场信息、普及先进技术、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独到作用。通江县碧山村、土墙坪村、八柳坪社,香菇生产有一定规模,但分户生产、单家销售,效益低下。近年来都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把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技术管理水平,菇农收入大大增加。南江县王光山村成立银花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全村标准化、规模化栽培银花1500亩,2003年银花产量4.2万公斤,总收入126万元,银花种植户人均增收230元。

——坚持苦干实干,提升自立自强能力。巴中市各级党委、政府把贫困农户强烈的脱贫愿望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同红军精神、自力更生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结合起来,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改天换地,提高农户自立自强的能力。通江县新文乡土墙坪村、钟凤乡苏家坪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巴中其他地方类似的典型枚不胜举。2002年、2003年,全市农民建设文明新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的投劳投资达4.3亿元,占总投入的70%

(巴中市扶贫办副主任黄鹏、党组成员纪检专员杨如科,以及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和巴州区扶贫办主任参加了调查)

 

注:本文为2004年4月的调研文稿,刊于当年省扶贫办内部刊物《扶贫开发动态》

标签:巴中市开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5粉丝

8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