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令曾国藩刻骨铭心的一次公文写作挫折

[复制链接]
秘书工作室 发表于 2015-1-20 15: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8 R& C# D! W5 g
 编者按 , p* y8 n3 [ K1 P2 g! \

Y0 [/ a9 c: Q7 D( p5 y

  有着中兴名臣和道德完人之称的曾国藩,总结一生四大挫折,居然把一次公文写作引发的尴尬列在其中。这就不免让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遭遇令他如此刻骨铭心?(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13年第12期,原标题为《大堑之后有大伸--从曾国藩的一次公文写作挫折说起》)

& ]7 ]+ }' ?6 M4 K4 d1 s" c

  

) M9 L( A1 C+ M) G

4 o- O0 x5 ~( ]5 `/ r

  

$ D7 K5 q1 K# H

  

1 }, Z+ l4 k+ x& }' C

  同治六年(1867年)春天,时任湖北巡抚的曾国荃写信给哥哥曾国藩,倾吐对捻作战失利的苦闷。三月十二日,曾国藩回信,勉励他一定要“力守悔字硬字两诀,以求挽回”。为现身说法,曾国藩还在信中回顾了自己遇到的四次重大挫折: 

+ C L" ?: }- y" l, a

  

w6 i4 Q6 h% t: s# a

  

7 A6 t; c4 z; x6 r" V: H% A( F$ }

  

3 i& p! k8 R2 o* F

  余生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不与焉。第一次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第二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第四乙卯年九江败后赧颜走入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吃此四堑,无地自容,故近虽忝窃大名,而不敢自诩为有本领,不敢自以为是。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 K" g" W. V6 U# ^* A( b/ Y

  

$ q5 r. H& j7 |( M5 ]' M

  

! |0 |* d+ Q) P

  以此劝导曾国荃“反求诸己,切实做去”,“安知大堑之后无大伸之日耶?”

$ [! A, w8 w: y# ^! L% C6 r9 b1 A- r

  

3 ~5 P0 I0 ^% I3 g) {

  

" ]: N/ f {6 u

  “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说的就是在公文写作上遇到的挫折。

& h' f. w* K0 b

  

: x- I) r7 M1 U' k; D. u

  

]9 R+ }& a: M* h1 d+ c! m

  为便于理解曾国藩为何把这次公文写作列入平生四大挫折,我想多费些笔墨,将这四次挫折一并作些介绍。

, }$ M3 t1 z. L" M" _2 ]

  

* V/ {: g! U1 q4 h# {7 ?

  

4 e3 O' n0 X! t- t1 O0 u" d

  

2 i/ l$ \3 l) y/ x! {
第一次重大挫折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 h( W8 t( o! v* G6 D) N) R, g

4 k ]0 x+ t4 k" T% F7 T% D8 s

  

% ]2 }; D. S/ U

  

) [& x4 H2 K' F5 Z3 \3 [* O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参加秀才资格考试(童试),却仅考取了“佾生”(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可以充任孔庙中祭祀乐舞的人员)。秀才是“功名”的起点,只考取“佾生”,意味着已经二十二岁的曾国藩尚未跨过正式科举考试的门槛。这还罢了,更让他受不了的是,本省学政(主管教育的官员)在发榜时,还附带发布公告,批评曾国藩的考卷“文理太浅”。

+ N/ B; h: \# q$ ~+ e* |$ B& }! l

  

" R- K, L# V5 M5 W' w$ D

  

. g" q" ]% b$ l* ~

  可能是这一当头棒喝让曾国藩醍醐灌顶,第二年曾国藩顺利考取秀才,第六年考取进士,并以庶吉士名义入选翰林院,实现了科举时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进士、点翰林”的理想。

4 z% f% Q& k) J

  

5 g, K& y/ }3 M1 T5 C) P

  

. M% H* h8 F8 q3 E& I

  

) J3 D# g+ `) Y% a7 U" M! L
第二次重大挫折是“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
% l" P3 I5 W; e" `

" [! E+ W6 E5 }

  

- C3 w* W' t! G/ |; g3 p% v# X

  

$ N9 r$ c5 |/ ?& g0 c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病逝,清王朝已显露出内忧外患的颓势。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帝即位,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连烧了两把火:一是断然罢黜重臣穆彰阿,二是频频下诏“求言”。这两项工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咸丰的这些举措,引人注目、振奋人心,人们仿佛看到了国家振兴的希望。 

' `9 {' O3 v, D) k- M# z1 f( _! R

  

4 s/ q' V$ Z: d

  

+ l: c6 E) Y6 u1 I; `( s$ d/ {& B

  

' z# V4 X. b' m- N/ D

  曾国藩当即响应皇帝号召,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要达到这个目标,曾国藩认为皇帝应该重视和加强“日讲”,以本身的振作之气,扭转仕途的疲沓之风。同时,必须改革官员选拔任用制度,让有理想、有抱负、能干事并干得成事的人才脱颖而出。

# d0 ^* ?# l5 M

  

# ]9 _. b$ d1 U6 g

  

, J9 G ]' x, j$ p4 r: D

  咸丰对曾国藩奏陈的用人三策大加赞赏:“分析透彻,切中情事,措施可行,完全可以采用。”对加强“日讲”建议,咸丰也十分感兴趣,希望他尽快拿出具体实施办法和意见。曾国藩很快写出了疏稿,并且特意绘制了图表,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日讲”内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作了阐述和说明。但遗憾的是,或许因为他的美术功底不够好,抑或时间紧迫来不及精心绘制,总之疏稿中的图表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 l+ x: `9 k' ]

  

7 D2 ]6 n @; W1 \. G

  

/ H( g* e' H1 ^6 [

  有公文写作经验的人知道,在公文起草和审核阶段,对于文件中的附图,虽然必须做到意思清楚明白和数字具体准确,但图表本身画得马虎一些是无伤大雅的。然而,曾国藩的日讲疏稿传开后,朝廷大臣几乎都在嘲笑他那“幼稚”的图画。此事当时就令曾国藩郁闷万分、无地自容。甚至过了十七年后,曾国藩仍对此事记忆犹新,并视为平生遇到的最大的四次挫折之一。

+ h( b% U0 p& H( ^: \3 a1 L4 s

  

( u# X& f4 R S }

  

# |6 {; _2 e3 ?/ K& a

  大臣们与曾国藩并无深仇大恨,为何要在这么一件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吹毛求疵,集体发难?其中原因至少有两个:

1 }( e/ x v% }5 g' |

  

5 R/ Q% _# z/ f% ~- p

  

2 M4 ~- w! A; l: W0 J) G$ v3 Y: P: M

  一是曾国藩的官运实在太好,碰到了一个在用人方面最重翰林的皇帝。道光帝对那些既有才学又很会写文章的翰林官员格外垂青,往往不数年,这些人便官至侍郎、巡抚、总督或尚书。曾国藩考取进士点为翰林之后,短短十年时间便由普通干部成长为副部级高干,将许多仕途同僚远远甩在后头,这一切固然是他本身素质高又勤努力的结果,但与道光的用人政策也是分不开的。现在咸丰皇帝又这样器重他,更好的前程似乎就摆在他面前,仕途同僚怎可能不妒火中烧?

7 h* D% [8 K0 M5 K

  

0 v. P- @% G6 q$ t% Q

  

" }) G5 @6 l; {' A

  二是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不仅痛斥了当时仕途的恶劣风气,而且对朝廷内外各级官员的办事通病给予了无情鞭挞和抨击,可谓曲尽了当时仕途的丑恶形态,其言辞之激烈,态度之愤激,让这些官员如坐针毡。如今他们好不容易抓到曾国藩一个短处,自然要大加反击,以证明曾国藩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其本身素质和工作表现,原来也不过如此。所以,曾国藩在这件“小”事情上出人意料地遭到同僚集体嘲讽和攻击。

- [# c! j, @" c, d( \4 p; q

  

7 y% h0 ~$ A7 l

  

4 ]) y, o: t; _3 _" A

  

2 N; m+ A/ X' \3 \& Y7 c
第三次重大挫折是“甲寅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
5 ~4 T$ c7 s' }- U8 q. u3 s5 i

# J/ ?' t/ \! S

  

' T! L( S. K- E Y

  

' _5 B/ ?0 D* P

  咸丰四年(1854年)年初,曾国藩率湘军东征,惨败太平军,损失惨重。湘军主力被派往湘潭之后,曾国藩急功近利,不听劝阻,执意率领少量部队向靖港进发,结果遭到太平军痛击,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羞愧之下投水自杀,幸亏幕僚李元度早有防备,暗中派人在他身边保护,曾国藩才没有死成,否则就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 o; {5 L: b e

  

% m& N5 ] e+ h: N* i% \

  

' q# N' `2 |- a$ r

  

* n0 @" v2 m7 W$ m8 S8 w/ L

  靖港之败使曾国藩收到沉痛打击,昔日一些好友和幕僚,也纷纷借口离去。众叛亲离的曾国藩心绪坏到了极点,密令其弟曾国荃买好棺材,准备再次自杀。好在李元度不离不弃,一有机会就反复开导,曾国藩终于重新打起了精神。

7 t6 A9 Y- I) U" L3 p9 z) z

  

! J `- O1 N4 \8 E6 Q! M& y+ v# O

  

7 r3 _4 z0 @- k: e7 b2 P9 k0 @

  

. z, X+ q, `! J* P$ K1 N L9 b
第四次重大挫折是“乙卯年九江败后赧颜走入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
8 F) S2 C- T9 m2 V. T

1 d2 O, @. D0 y

  

. P' g k; i! b8 X2 S7 w6 S

  

5 a: `- W7 n% E* f

  经过几个月休整和兵员补充之后,曾国藩开始了第二次东征。到咸丰四年底,湘军先后从太平军手中夺取了岳州、武昌、黄梅等要地。但不久曾国藩又头脑发热,冒险进攻太平军着力经营的九江,结果湘军水师在行进途中被太平军拦腰截断为外江(长江)与内湖(鄱阳湖)两个部分。太平军焚其战船百余只,曾国藩的旗舰及文书档案也都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这就是乙卯年即咸丰五年(1855年)的九江之败。曾国藩再次投水,李元度拼死力才将其捞上来,然后护送他退守南昌。 

^4 v J* m" F" J7 W) r

  

2 j" N) F! C- g, F, T$ q( n

  

5 w: _9 c7 r/ P

  

2 g( F! n1 i, R' x- |8 |& Z; I

  纵观曾国藩一生所遭遇的四大挫折,我们似乎可以说:“画图甚陋”遭人嘲笑的尴尬,也就是由公文写作直接引发的这次挫折,与其他三次挫折比起来,倒真不在同一档次上。但曾国藩宁愿不计1853年遭遇兵变的挫折,也要将它列为自己一生遭遇的四大挫折之一,肯定有他的考虑和用意。我以为曾国藩意在予人教益,比如在做人、做事和做官方面,就至少可以给我们三点启示:

! Z' ^# d3 i% i& h2 p& e

  

4 o) g1 {. h. V- p* G; F6 q' f. Z

  

% ^7 Y5 Z- U, E; s6 Y1 V; ]% S

  一是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刚柔相济才是至高境界。如果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鹤立鸡群,人浊我清,由此顾盼自雄、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容易招人反感和嫉恨。

" y4 o0 }) _: r R }0 i

  

! @6 k& Y, k' G7 i2 K1 k F3 w6 m

  

6 X l0 j. {5 G8 g

  二是细节决定成败。小事不可小看,细节彰显魅力。细节既来自于态度,也来自于用心和习惯。做事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从眼前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每个细节,每个流程,每个标点符号,都要手到眼到心到,不能有丝毫马虎大意。

& I' B1 L, f* m& P

  

2 L. m- C' Y. o2 n8 ^! L

  

' i1 ^1 e# `* c: G+ F9 N# ~3 Y5 p

  三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达到什么境界,自己首先要达到。不能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如果总是说一套、做一套,说官话、打官腔,要指望别人买你的账,绝对不可能的。

2 d0 t5 L: F9 W6 X' m& T

  

3 u3 E6 ~4 e& r. {2 Q) x

  

4 w/ K8 A! g) a6 ^; P, i+ J

  曾国藩遭遇这一挫折,固然是他触犯了仕途规则并且说话太冲所致,也与他当时眼高手低、办事草率有很大关系。正因如此,经过多年历练和沉淀之后,“大彻大悟”的曾国藩才会越来越觉得,把它列为自己所遭遇的四大挫折之一,是完全应该和必要的。

( Z8 w% E# c. f) \2 j, {) j0 U. Z

  

5 g% E3 ~3 M2 l# x8 {/ f

  

w3 |; Q5 G3 W+ T! P0 E: X

  挫折既是一次教训,也是一笔财富。只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经验,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坚强。“大堑之后有大伸”,此言不虚。  (作者:眭达明)

& k+ J- Q; b9 o+ j& X

  

标签:公文写作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山水性情 发表于 2015-1-22 20: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做事做人,确实是门很深很深的学问。初入职场,似乎觉的也不象说的那样难;可是,随着阅历和经历的增加积累,越来越觉的,这门学问,真是不那么容易学透!参悟,参悟,还是参悟!一辈子都不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3粉丝

36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