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办调研组
一、进展概况 三明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始建于2001年,由农业科技标准化示范片演变发展而成,目前已规划建立了明溪县南山、沙县柱源、永安吉山甲等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其中:明溪南山、沙县柱源为省级园区。其它每个县1个园区为市级园区,全市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全面完成了规划,并通过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或省农办、农业厅论证,规划总面积达13.56万亩。建园以来全市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共投入建设资金28523万元,建机耕路98.96公里、排灌沟174.96公里、大棚541个8.79万平方米。据统计,2003年全市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739元,比上年增加220元,增长6.25%,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83元。目前12个农业现代园区已引进龙头企业54家,带动农户1.96万户,增加农民收入2214万元;发展中介服务组织19个,联系农户7810户,带动农民增收1925万元,引进新品种390个。目前我市省级园区个数占全省的6%,明溪县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园区,三分之一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居全省中等水平,一些县正处起步阶段。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三项重点之一。为确保园区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各地加强了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均成立了园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去年5月底全市召开农村经济运行分析会,与会代表参观了明溪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并对全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工作作了专题安排部署,市农办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省、市委有关精神,并组织全市12个县(市、区)农办主任赴福州、泉州学习考察沿海先进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经验,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参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座谈交流等形式,学习借鉴园区成功经验,大家形成了共识,明确了任务。1993年底,市农办组织了对12个园区的全面检查,并将各县(市、区)农业园区实况制作VCD光盘,分发到各县,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和平衡发展。 (二)加大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示范园区的保障,近年来我市各示范园区坚持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示范园区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把园区建设与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水灌溉项目、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粮食发展项目相结合,统一对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二是市、县、乡支农资金也向园区倾斜。市政府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安排24万元扶持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县(市)区也相应采取扶持措施。12个示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统一调度。三是发动园区内的农户筹集资金,积极参与示范园区建设。四是充分利用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科技带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的有力支撑,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目的之所在。我市各示范园区注重发挥农业科技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把提升园区的科技含量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促进了园区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一是抓科研。沙县示范园区依托三明市农科所地处园区优势,开展水稻良种选育推广、网纹瓜无土栽培试验、芦荟生产技术研究。二是抓引进。全市12个示范园区共引进推广新品种384个。三是抓开发。明溪示范园区成功与复旦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签订了经济科技合作协议,开发红豆杉、生物制药、淮山苗木组培等项目。目前入驻园区的红豆杉紫杉醇提纯加工项目,体现了较高科技水平,也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四)引进业主。引进业主是园区建设的关键和成败之所在。近年来,我市园区为吸引项目业主投资园区建设,相应制订出台了优惠政策,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配套服务,增强业主投资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和委托中介机构招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形式,积极引进能起辐射带动示范作用的业主,参与园区建设。明溪县示范园区引进10家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进驻园区投资,经营面积6700亩,带动农户3420户,农民增收453万元,户均增收1325元。沙县引进11家业主建设无公害净菜副产品基地面积260亩,培育花卉和园林绿化苗木面积1000亩;清流引进浙江宁波腾头绿化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建设成5000亩绿化苗木基地。全市示范园区共引进项目113个,业主74家,提升了园区的档次和水平。 (五)创新机制。各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促进园区建设。主要采取创新管理机制和土地流转机制。明溪县示范园区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中心,核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8人,目前引进人员6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构成,负责管理园区的具体事务和进行协调工作。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是在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流转,将土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规模经营,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目前全市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已通过“土地联合出租”、“租赁承包”、“大田置换”、“转让承包”等形式流转土地1.7万亩。 三、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经几年努力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起步迟、建园时间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12个园区发展不平衡。有的园区还日渐萎缩,有的县对园区建设不够重视,措施不力,园区进展缓慢。 (二)引进园区的业主数量不多。尤其是有实力的业主较少,业主投资规模较小,档次不高,联结农户能力有限,形不成强大的带动力与辐射力,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发展需要。 (三)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健全,多数县尚未正式出台扶持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市、县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有限,导致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四、应对措施 (一)统一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农业现代示范园区是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不仅链接了国际平台,也是加入WTO中国农业的必然趋势,更是繁农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要纠正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把园区作为花瓶摆设;二是把园区视作包袱累赘。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建设农业园区应有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虽然建设农业园区,不能像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给地方财政带来滚滚税源;虽然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但是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和稳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再次阐明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农业基础地位的极端重要性。综观全市农业园区发展的进程,明溪县农业园区之所以能挤身于全省先进行列,并取得较好社会和经济效益,首先得益于该县主要领导对农业园区工作的重视,领导班子认识统一,措施有力,他们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构件,为促进农业园区顺利发展,不仅成立了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在搞好规划基础上建立责任制,狠抓工作落实。而且还专门制订了扶持农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农业园区奠定了良好基础,值得各县(市、区)学习、借鉴。 (二)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就是通过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通过发展农业设施,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因此,建设农业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用新的理念建设和管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首先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对园区的具体经营则不要太多干预。以往省内外许多地方大多数园区是政府主办,这样的园区,以形象为主,生产为辅;以投入为主,产出为辅;以示范为主,推广为辅;以行政需要为主,经济需要为辅,导致农业园区机制不活,严重脱离农村实际,了无经济效益,缺乏生命力。前车之鉴,应引以为戒。 其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产品优势,合理定位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如:明溪把发展红豆杉生物制药作为镇园之宝,清流把发展绿色苗木发展观光农业作为园区的主攻方向等等。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引进品种和设备,产品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既得租金,又挣工资,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到农民欢迎。 (三)多方筹措,增加投入。建设农业园区在资金筹措上要走“政府搭台,社会联手,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路子。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应集中捆绑,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议市本级要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扶持资金,用于重点园区和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的扶持。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引进民资和外资投入园区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外资企业、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把农业园区建成吸纳国内外资金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引进业主作为增加园区投入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举措。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园区要有稳定的科技依托单位,做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使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在园区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明溪县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和复旦大学联姻实行县校合作,筹集500万元建立协作资金,在明溪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今年6月份生物制药H股有望在香港上市,就是成功范例。 (四)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完善耕地流转机制。目前我市农业园区大都采用地租的形式,以粮食折价,农户与业主签订合同。当前农村的土地政策是集体所有制前提下的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园区建设涉及了众多农户。山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于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土地真正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对耕地的依恋,往往使农民在土地流转连片集中时,索价太高,按折价计算,目前我市每亩耕地地租普遍高于沿海200元,这样造成引进业主困难。导致一些业主和项目流产。因此,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做好农户宣传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明白建设农业示范园区,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 2.探索土地折价入股。采取土地折价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更能激发农民建设园区的热情,或采取保证一定租金,部分参与分红,使园区成为农民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利润分配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转换成对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既保证了农民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园区的发展。 五探索建立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单一经营思想,拓展为旅游业与农业园区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休闲农业”、“农业生态旅游”叫法不一的观光农业,近年热遍了大江南北,以北京为例,发展观光农业的收入,近年已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而上海去年观光农业郊区旅游业接待游客量达1000多万人次,成为推动GDP增长的一支新军。 观光农业注重经营养殖、种植园,种养品种以新、奇、特吸引游客,游客通过观赏、采摘、狩猎、烧烤、垂钓、消费农产品,其利润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按照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应大于29.5公里才能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我市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在发展观光农业时,要注意把观光农业作为建立在园区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在通盘规划下解决好农产品的季节生产和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季节的品种,延长可观赏期。三元区、清流县在发展园区上定位为观光农业;沙县也与市农科所合作争取将园区建成“三明市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给予支持,我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观光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既可促进高产、高质、高效“三高”农业和无污染绿色农业的发展,也顺应了新世纪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势。
调研组组长:刘少斌 成 员:李永坤 龚新根 卓先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