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工作量不断增加,任务不断加重,导致了一些部门因业务工作需要,向其他单位借调人员的现象,造成了被借单位无人干事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乡镇反映最为强烈。 借调现象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机关单位工作量不断增加的产物。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负面的影响,但从总体上分析,弊大于利。 (一)借调的正面意义 借调是一种当前各级机关缓解人员紧张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推进新增中心工作、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新增中心工作的推进 如当前的双桥水库建设、同步小康创建、“五城联创”等各项阶段性的中心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通过从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参加,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推进这些中心工作的较好开展。 2、有利于优秀干部的发现培养 一方面,相关单位因工作需要,主动深入基层一线物色适合人选,形成了一个无形的优秀人才发现机制,使那些基层单位默默苦干的优秀人才能够及时被发现,得到组织的重视和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借用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到县机关单位工作,进一步提高被借用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这是一种更直接的培训方式,有利于年轻干部更快、更好地成长。 3、有利于促进单位之间的交流 通过人员借用,架起了借用单位与被借用单位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了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往来和资源、经验共享,促进相关单位的资源优化组合以及工作的协调配合,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政策落实,提高工作效率。 (二)借调产生的负面影响 由于借调缺乏规范性的制度和管理措施,借调的程序、管理等不够规范,使得借调的负面影响难以避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影响了被借单位工作开展 从工作数量上看,有的被借调单位本来编制、人员就有限,工作任务繁重,人员被借调后,其工作任务必须由其他人员分担,变相增加了被借调单位的工作量。如在乡镇一级原本就存在大量空编,加之一些干部正处于老弱病残不能正常工作的状态,年轻干部、业务骨干被上级机关大量借用,基本上已被架空,严重地影响了乡镇工作开展。从工作质量上看,被上级“相中”借走的人员一般都是业务骨干,大大地削弱了原单位工作力量,留下的工作其他人员需要一定时间和相当的努力才能完成,影响了工作的的开展。 2、影响了编制管理的严肃性 借调现象是一种变相的超编现象,各单位通过借调增加实际工作人数,变相地打破了编制管理的“三定”方案,既影响了编制的严肃性,又造成了编制管理的混乱。由于大量借调人员,一方面被借调人员占着原单位编制但不干活,另一方面原单位由于编制被借出人员占着进不了新人,造成了“人岗不实、人编不符”的现象。 3、造成了干部资源浪费现象 一些单位借人,并不是因为人手不够,而是缺乏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这部分单位,因为有了借调人员,一些正式人员产生了依赖思想和松懈心态,本该正式人员做的工作就推给借调人员去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忙了借调的,闲了在编的”现象,久而久之,“能者多劳、干与不干一个样”便成为一种常态,造成了干部资源的浪费。 4、影响了被借人员的积极性 一方面,被借调干部工资、职务等都在原单位,在现单位无法保障工资晋级、职务晋升和考核评优,存在着“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被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目前借用人员在2至3年的较为普遍,借调者在借调之初被常常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工作热情高涨,但由于长时间的“借而不调”,不少借调人员久居“编外”,年龄大了再回原单位又不甘心,加之原单位的职务早已被别人替代,调入新单位又没希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终日惶恐,不能安心工作。 5、打破了干部队伍结构平衡 一支有活力的干部队伍,应当是各阶段年龄结构、各层次文凭结构、各类专业结构科学搭配,才能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由于借调,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上级机关借下级机关的人员,一层一层往下借,陷入了循环借调的“怪圈”,最终导致了乡镇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和优秀年轻干部基本被借走,新鲜血液未得到及时补充,年轻干部出现断层现象,加快了乡镇干部队伍中的老化。一些乡镇为推进工作,借用学校教师干政府的行政工作,同样打破了教师队伍的结构平衡。 6、造成了借用人员管理空档 由于目前对借调人员的管理还没有健全的制度,导致借调人员在原单位被视为调出人员,在参加组织活动、思想教育、福利待遇等往往是不愿管,而在借调单位又被视为“编外人员”,只注重工作管理,对学习教育及民主推荐等一般不要求参加,在福利待遇上也是减半执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不管”的现象,被借调人员的一些政治权力和福利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