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打破了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必须征为国有”的格局,赋予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地位。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决定》,将保留土地分别由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土地不会“私有化”。与此同时,改革现有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确保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 一方面,赋予农民稳定而“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激励农民保护耕地;另一方面,农民可以集体建设用地参与非农建设,保障农民以土地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权利。土地问题专家指出,这是对现存土地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标志着中国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上迈出关键一步。这超出了此前诸多学者的期望。 按照《决定》,土地管理将逐渐淡化 “按所有制分类管理”,强化“规划管理”和 “用途管制”。纵观此次《决定》,最有意义的突破在于缩小了征地范围,把征地限定于公益性项目。而对非公益性项目用地,《决定》首次提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国家可不行使征地权,农地依然归集体所有,但其使用权可依法进入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交易。 土地学者分析指出,《决定》明确了征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政府依然可行使征地权,但必须 “及时足额”给予补偿,更重要的是补偿要依据“同地同价原则”。 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外,凡是公益性建设项目,依然可继续征地。但“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这意味着农民集体土地也可用于非农建设。 (摘自《华夏时报》)
农民收入“翻番”到底是多少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长期从事经济体制及战略研究的常修泽教授指出,之前中央曾对两个经济指标倍增提出过明确的计划,第一个是GDP增幅,第二个则是去年十七大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这次中央专门量化未来农民增收目标,是“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最好的体现。 “2020年农民收入翻番”到底是多少?常修泽教授认为有两种算法,可作为参考区间。 第一种计算不考虑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这个相对简单,只需要把2008年农民的收入值乘以2就是。若以2007年增幅计算,今年农民收入4500元左右。到2020年翻一番,则我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应该是9000元 ~10000元。 第二种算法则是加进物价变动因素后的收入计算。因为未来12年的物价变动情况无法准确预知,分析人士多认为2000-2020年间我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在3%~4%左右。若以此预测,2020年我国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应该在12000元到15000元之间。 农民收入12年翻一番,计算后可知相当于每年增长6%左右。“我认为,中央制定6%的年均增速计划是可行的。”常教授说。 (摘自《瞭望》)
中国如何才能扩大内需
中国要维持经济增长,不得不扩大内需。方法是扩大社保网络,使人民不那样储蓄过多的钱。中国农村虽然比较穷,但是储蓄率也非常高,很多钱是为了看病和孩子上学。 随着出口减少,房地产收缩, 中国经济面临生产过剩的问题。解决生产过剩,主要靠政府投资、刺激内需、企业重组等手段解决。而中国消费只占GDP的1/3,说明扩大内需潜力很大。 提高消费, 提高居民收入是首要的。消费要有好的产品和服务,也要有闲暇, 也能便利消费。 应从供应入手,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刺激消费。企业要努力创新,提高质量。三鹿奶粉那种产品,只会打击消费。这么多食品有安全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食品。国家提高安全和环保标准,加强监管,当人民放心消费,也会刺激内需。而加强旅游设施和服务,人们会更多去旅行。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无疑会刺激消费,比如地铁工程,大城市间高速铁路, 人们出行容易。而农村电网建好,农民会购买更多耐用消费品。发展宽带网, 人们容易从网上购物,便利消费。加强物流网络,也会便利消费。 有更多闲暇,更多假期,缩短实际工作时间,让大家有时间消费,有更多闲暇,配置以好的设施,肯定会促进消费,比如最近广东科学中心建成, 她是世界最大科普博物馆,在“十·一”黄金周时吸引了大量人员参观,多是家长带着小孩,家庭出行,都会带来更多消费。 8月份消费8767.7亿元,“十·一”黄金周期间就消费4000亿元, 是平常时间的一倍左右。 生产过剩时期,可以缩短劳动时间,以闲暇获得更多消费。 (摘自联合早报网)
未来中国面临三大挑战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中国研究项目主任戴维·蓝普顿教授就中国改革开放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作了回答。 蓝普顿说,鉴于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身为一个中国领导人,每天早晨起床都需要极大的勇气。我们可以看看今年1月的冰雪灾害,5月的地震,以及9月、10月的全球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中国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成就的同时,在解决国内面临的难题方面至少要花费同样的精力。 具体地说,中国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是制度环境问题,这是个大问题。中国很擅长工业化,所以部分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但制度建设没有跟上,这非常必要。其次,从长远来看,在今后30年,我认为中国将面临一个人口方面的难题。中国现在人口相对年轻,但将迅速老化。届时,社会保障、退休、医疗成本等各种问题将日益严峻。第三个挑战是,中国需要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期望。随着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个人成就越来越大,人们倾向于提出更多的要求,政府需要不断地做出回应以维持社会稳定。我认为这是未来的一项重大的挑战。 (摘自新华网)
人类缘何执著探秘苍穹
浩瀚的宇宙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吸引着人类的注意力。那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高真空、微重力等环境可使人们办成在地球上办不到或难以办到的事情,例如可以利用这些特殊环境制造各种药品和工业产品;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可以帮助人类摆脱地球上的能源危机;月球、火星等有望成为人类的新家园。于是,从20世纪末开始,大规模开发太空资源、开创空间产业、实现太空居住等造福人类之举,已逐渐成为航天活动的主旋律。 载人航天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而且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太空观察地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造,探明地球的资源,勘探潜藏的矿藏、水、地下文物等;可以预测地震、洪水、飓风、火山爆发、海啸和其他自然灾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太空育种、卫星通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航天事业带来的新变化,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美国和俄罗斯的经验表明,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载人航天的发展和取得的重大突破可以带动材料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医学、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科技、经济的共同发展。开发和利用航天科技成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摘自《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