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8年1月26日在四川省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尹 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6980亿元、增长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和9.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效投资持续扩大。“项目年”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增长17.2%,产业项目投资增长14.1%。民间投资增长7.7%。天府国际机场加快建设,西成高铁、雅康高速雅泸段建成通车。消费贡献稳步提升。城镇消费增长12%,乡村消费增长12.1%。信息、康养、文化娱乐等消费快速增长,网络零售额增长34.9%。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推进先进制造强省建设,完成工业投资91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工业利润增长29%。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8%,对经济增长贡献创新高。成功承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大会,克服九寨沟地震影响,旅游业实现总收入8923亿元、增长16.1%。全省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年度任务完成。退出煤炭产能1648万吨,压减粗钢产能77万吨,坚决取缔了“地条钢”。全省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降至6.6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预计下降1个百分点。减税降费超过900亿元,出台降低企业成本35条举措和电价改革10项措施,为企业降成本675亿元。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降低0.7个百分点。“一提一创一培”扎实推进。开展质量对标提升行动,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36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8个、国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5个。太阳能电池、城市轨道车辆、智能手机等新产品快速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展开。建成高标准农田41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783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达5124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50个县启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万个、家庭农场7006个。粮食产量3498万吨、实现稳定增长,粮食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生猪、油菜产量居全国第一。 改革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扎实推进。国务院授权的先行先试任务已完成15项,全国首批推广的13条经验涉及我省的有8条。深入推进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十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获批国家创新型省份和国家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省。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加快省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全省地方国企实现营业收入6920亿元、增长14.8%,利润468亿元、增长13.5%。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电力、盐业、价格和供销社等方面改革有序实施。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283项,转化应用重大成果164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419亿元。建成国省科技创新平台1478个、各类孵化载体和众创空间近700家、国家级“双创”基地6个。四川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开放合作全方位推进。精准招商取得成效。出台扩大开放促进投资28条政策,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977亿元,实际到位外资561亿元。西博会进出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川港澳合作周、天府金融论坛等重大活动影响广泛。自贸试验区高点起步。紧扣制度创新核心任务推出159项改革措施,推动成都天府新区、青白江铁路港和川南临港片区互补错位发展。新登记内外资企业2.2万户。合作空间持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长79.8%,国际班列开行超过1000列、居全国第一。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通关一体化。获批设立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拓展与泛珠区域和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落户天府新区,中国—欧洲中心建成运营。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41.2%。全省航空客运量5776万人次、增长8.7%,出入境562万人次、增长12.2%,四川人气越来越旺、吸引力越来越大。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污染防治力度加大。PM10、PM2.5年均浓度双下降,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2.2%,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地表水水质优良水体比例达78.2%、提高5.8个百分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积极推进。生态保护持续加强。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营造林1294万亩,退耕还林还草49万亩。新创国家森林城市3个,启动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河长制全面推行。设立河(段)长8万多名,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河(段)长全覆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推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851家重点排污企业纳入信用管控。环保督察进一步强化。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强力推进8924个问题整改。积极配合中央环保督察,督察组移交的8966个举报受理件全部办结。 脱贫攻坚取得新成绩。15个贫困县摘帽通过省级达标验收,3769个贫困村退出,108.5万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施22个扶贫专项,投入财政资金749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3万人的任务,改造农村危房12.8万户。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5.2万人,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特困劳动力8.3万人。提前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解决77万贫困学生就学问题。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控制在10%以内。金融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强化对45个深度贫困县政策支持,增派高校、医院、国企等帮扶力量,深化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资金17亿元。脱贫长效机制有效构建,落实驻村帮扶机制,注重管好用好扶贫“四项基金”,加强督导考核问责。发挥“农民夜校”作用,开展感恩奋进教育,群众脱贫奔康愿望更强了、信心更足了。 民生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解决71个乡(镇)、2547个村不通硬化路问题,建成农村渡改桥110座。新增31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8所高校14个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民族自治地区“一村一幼”招收18.6万幼儿。城镇新增就业106.9万人。城乡居民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面取消,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基本实现,包虫病综合防治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养老床位5.3万张。建成保障性住房34.7万套,开工改造危旧房棚户区25.3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4万户。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050个,我省健儿在第13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功承办亚太广播联盟大会和“金砖”国家电影节。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错时延时开放受到广泛好评。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依法妥善化解信访积案难案632件。深化“平安四川”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渐形成,刑事案件数下降21.2%。加强防汛减灾,集中排查地质灾害隐患,成功避险56起。落实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专项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狠抓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6.6%、19.7%。 第十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完成。汉藏彝羌等各民族和睦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兵员质量明显提升,涉军群体权益保护得到加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加快发展。外事侨务、地矿地质、机关事务、参事文史、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慈善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和谐友爱氛围日益浓厚。 2017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任期奋斗目标胜利实现。过去五年,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多重矛盾交织、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的领导和带领下,全省人民砥砺奋进、拼搏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两个跨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五年来,我们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全国第6位,年均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万亿元,年均增长12.2%。三次产业比重由13.6:47.1:39.3转变为11.6:38.7:49.7,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682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4919公里,高速铁路出川大通道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44处,水利设施投资位居全国前列;光纤网络覆盖全省所有乡镇,率先建成“全光网省”。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加速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预计达到2550亿元、年均增长12.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6.2个百分点。申请专利量59.4万件、年均增长20.4%,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6户,歼-20、“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8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68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提高7.1、2.2个百分点。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过2万家。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多点多极支撑和“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竞相发展态势总体形成。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达2.3万亿元,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6000亿元,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加快发展。天府新区经济总量突破2200亿元。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增加7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增加32个。新增百万人口大城市4个,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50.7%、34.2%,吸纳农业转移人口301万。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1万个,惠及2200多万农村人口。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把美丽四川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38%、提高2.8个百分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水电装机容量达7564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90.3%,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全省PM10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19.9%,优良天数率较201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国控断面劣V类水质比例下降至2.3%。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潜力不断释放。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31家,驻蓉领事机构16家,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269对,进出川大通道达30条,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4条,四川与全球的联系日益紧密,“朋友圈”越来越大。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增A股上市公司29家,社会融资规模达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7.3万亿元。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实施,国企资产总额实现翻番。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改革试点成效明显。率先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贫困地区省内流转、深度贫困地区跨省流转,探索了脱贫攻坚资金筹措新路子。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共享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财政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稳定在6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累计503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从750万减少到171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2.7%。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入学(园)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5倍、1.6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医疗床位1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45.2%、41.4%。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巴蜀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保护。建成公路路侧护栏3.1万公里,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同时,面对芦山强烈地震、康定地震、茂县特大山体滑坡、九寨沟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在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担当主体责任,迅速有序科学高效组织抢险救灾,科学谋划推进灾后重建,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三年重建任务全面完成,茂县山体滑坡灾后重建有序开展,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全面启动。曾经的灾区正在谱写同步全面小康的动人篇章。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作为努力方向,持之以恒转变政府职能和改进工作作风,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新成效。自觉接受省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严格依法行政,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1件,制定省政府规章65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195件、政协委员提案5010件。实现全省机构限额没有突破、行政编制总额没有增加,收回事业编制2万多个。制定全省统一的权责清单,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省设行政许可仅保留5项,省设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提前两年实现“零收费”,省设职业资格全部取消或停止。推动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市场主体294万户,其中企业80万户。“双随机、一公开”全面推行。建成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三公”经费减少一半。加强监察、审计工作,严惩各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要进展。 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决策部署、真抓实干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四川改革发展的同志们及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表示崇高敬意!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诚挚谢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尤其是藏区彝区发展滞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一些领域风险不容忽视;政府工作效率还需提高、作风还需改进。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十分关键的时期。按照党的十九大战略安排,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我们既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支持四川建设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这一系列历史性机遇交汇叠加,将释放出推动我省发展的强劲动能。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委“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四项重点工程”战略谋划,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现突破,进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行列,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亿元。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按照国家标准实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落实,森林草原覆盖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大幅增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现代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法治良序整体形成,干部队伍素质总体提高,民族团结进步不断加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蓝图都是实干实现的。只要我们牢牢把握机遇,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进一步凝聚和激发全省各族人民力量,汇集海内外智慧和人才,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件接着一件办,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愿景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三、2018年工作安排建议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省政府工作的起步之年。我们要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着力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力加劲、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当前工作的难点,也是维护群众利益的重点,更关系到全省能否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扎实推进精准脱贫。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和底线任务。今年要再实现100万贫困人口脱贫、3500个贫困村退出、30个贫困县摘帽。落实扶贫专项年度计划,大力推进深度贫困县“七个攻坚”行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4万人。抓好贫困地区飞地园区建设。继续做好定点扶贫、省内对口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着力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才。强化“回头看”“回头帮”,用好“六有”管理平台,抓好统计管理和考核评估,支持各民主党派省委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巩固脱贫成效。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决不允许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形式脱贫,确保脱贫成果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强力推进污染防治。环境污染是民生痛点,采取坚决措施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就是保民生、抓发展、谋未来。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统筹治理污染源,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大沱江、岷江等主要河流和24条严重污染的小流域整治力度。推进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分类管控和修复。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推动省级环保督察制度化常态化,决不允许反弹回潮,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风险于未然,是保护发展成果和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得松懈,决不能让风险干扰全面小康进程和大局。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建立政府性债务全口径监管机制,严格债务限额管理,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强化源头管控,坚决查处金融乱象,稳妥有序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健全企业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坚决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群众合法权益。认真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第二,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程”,构建经济强省战略支撑。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四项重点工程”,是奠基我省长远发展大格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抓手,必须集中力量推进。 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这是引领四川未来发展的“一号工程”。全面梳理完善“9张清单”,聚焦国务院授权的改革任务,着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加快完成“三年试验突破”目标,为全省发展闯出一条创新之路。全力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十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推动成德绵协同创新发展,建设好绵阳科技城。推动在川布局或参与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打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壁垒。 加速提升建设天府新区。天府新区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百年大计和重大战略性工程。高标准推进天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建设成都科学城等重点区域,完善交通能源、公共服务、生态绿地等城市功能,建设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打造新兴产业园“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引进落实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具有带动性、引领性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高端化产业集群。要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充分发挥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建设。这是奠定我省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版图中战略地位的重大标志性工程。现代航空是改变“蜀道难”和我省经济融入世界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迫切需要。天府国际机场和空港新城建设要科学把握功能定位,统筹抓好规划衔接,同步建设场内和场外、客运和货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机场航站区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加快建设高铁、地铁引入航站楼工程和机场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做好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入驻准备。按照同场化运营模式,统筹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协同发展,夯实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和临空型总部经济的基础。 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这是推动我省全面开发开放的引领性工程。紧扣建设“四区一高地”定位,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整合自贸试验区“临空、临铁、临水”功能,推动多式联运和通关一体化,闯出一条内陆自贸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新路子,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作出探索和示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与全省重点园区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深化与上海、广东等自贸试验区合作。办好“魅力自贸·开放四川”链动全球系列活动。 第三,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振兴实体经济。继续深化“项目年”活动,重点推进500个投资上亿元的工业及技改项目建设,加快格罗方德12英寸晶圆、中国电子8.6代线、绵阳京东方柔性面板、眉山信利高端显示等项目建设。稳定工业增长,力争实现工业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对重点困难企业开展“一企一策”帮扶。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破各种形式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搭建产融对接平台,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多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实体经济壮筋骨、上台阶,筑牢经济强省的根基。 培育新动能。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在抓好食品饮料、油气化工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同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等产业。争创综合性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推进信息安全及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与医药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发展创新产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示范基地,深化校地企合作,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汇聚海内外英才,让创新创业梦想在四川开花结果。 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淘汰煤炭、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做好企业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着力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问题。推进产融结合,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负债率。落实各项降低企业成本措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用能、物流等要素成本,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政策。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短板。 增加服务业有效供给。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培育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服务。推动制造业主辅分离,创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等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抓好成都、乐山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布局建设一批服务业强县。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服务业“三百工程”,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品牌。优化提升市场拓展“三大活动”,促进“四川造”产品推广应用。扩大绿色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新消费。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创建“放心舒心消费城市”。 第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省现代化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志,是群众美好期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人才保障上优先配备。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严守耕地红线,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一批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实施“川字号”品牌创建行动,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让更多四川优质特色农产品摆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烘干仓储等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培育休闲农业、森林康养、创意农业、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带动小农户生产扶持政策,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衔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并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改进占补平衡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改革,建立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双线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000个。推进土坯房改造,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村落和传统建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树立文明乡风。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生机盎然。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发展动力活力。我省是重要的改革发源地之一,今年要办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弘扬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以改革释放红利,以开放提升水平,让发展潜能充分迸发。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纵深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产权多元化、法人治理规范化、选人用人市场化、资产证券化和激励约束科学化。落实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措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畅通项目融资渠道。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推动全面开放合作。强化“‘一带一路’251行动”牵引,组织“千企行丝路”活动,深化与沿线国家贸易、产能装备、资源能源、人文旅游等合作。抓好中德、中法、中意等国别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国际班列综合营运水平。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统筹沿江产业布局,深化与沿江省市联动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持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化与泛珠、长三角、京津冀合作,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立川港合作会议机制,加快建设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坚持“精准招商”“精品招商”,办好西博会、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活动。促进外贸优进优出,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口岸物流通道建设。规范引导境外投资,促进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 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支持成都建设西部金融总部商务区。引进一批全国性金融机构,加快组建省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支持“一带一路”贸易结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国有产权、农村产权、知识产权、环境权益等交易市场建设,增强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融资功能。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挂牌,扩大债券融资,提升直接融资水平。 第六,着力夯实多点多极支撑,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战略举措。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夯实底部基础,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 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落实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支持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城市群铁路公交化改造运营等项目建设。推进川南城际铁路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支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快川东北经济区进出川大通道建设。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大力培育以“康养+”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落实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政策措施。重视省际交界地区发展。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四大城市群规划落地实施,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支持产业需求旺、人口迁入多的市(州)建设城市新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深化“百镇建设行动”,新增试点镇300个,加强特色小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实施特色经济强县行动,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深化县域综合配套改革,提升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促进县域工业园区集约化转型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提高人口吸纳承载和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按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分类考核,加强激励约束。 第七,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省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片美丽的山水,是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以上。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保护生物多样性。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全面完成国有林场主体改革,启动国有林区改革。 推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进绿色制造,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深入实施“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抓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政府机关带头配备使用新能源汽车,带头节能节约,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倡导者、践行者和示范者。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健全企业排污许可、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监管执法,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完成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第八,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是建设现代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富民强省的重要措施。从我省实际和需要出发,必须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必须加快旅游业大发展。 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启动综合交通三年攻坚大会战,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现代航空“三网”并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2200亿元。着眼高速公路加密度,加快汶马、宜攀、绵九等项目建设,力争雅康、绵西等全线建成通车,开工建设马尔康至久治等项目。着眼铁路发展提速度,加快成贵、成兰等项目建设,力争川藏铁路成雅段等竣工,开工建设成都至西宁等项目,加快推进成都至南充至达州、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乐山机场等开工建设,巴中恩阳机场建成通航,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推进岷江犍为、龙溪口航电枢纽等航道达标升级工程建设。促进不同交通方式融合发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大提升行动,抓好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李家岩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尽早开工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等项目。完善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工程。加快乌东德、白鹤滩、两河口、双江口等有调节性水库电站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四川水电外送第四回特高压直流工程等项目。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节点体系。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完成旅游投资“双千亿”工程,打造万亿级产业,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全方位推进“交通+旅游”,推动景观全域优化、服务全域配套、治理全域覆盖、产业全域联动。抓好28个市(县)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加快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创新发展。办好旅博会等节会活动,搞好旅游宣传营销。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诚信建设,进一步增强四川旅游美誉度和吸引力。加快九寨沟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早日向世人重新展现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 第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群众。 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抓好十项民生工程,办好20件民生实事。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制度。关注解决城镇贫困群众的困难,全面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改造危旧房棚户区25.5万套、农村土坯房40万户。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科学知识。狠抓文艺精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实题材作品创作。推广公共文化设施错时延时开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开展“江口沉银”遗址二期水下考古,推进历史名人博物馆建设。办好中国川剧节,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积极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四川文化“走出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振兴四川出版和四川影视,推动文化创意、数字音乐、网络文化等创新发展,打造“四川音乐季”品牌。发展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等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省第13届运动会、第15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第9届残疾人运动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全面改薄”,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落实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和“一村一幼”等政策,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分层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试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构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完善规范医联体,巩固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办医,强化信息化监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防治重大疾病。建设中医药强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坚决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人口均衡发展,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事业,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第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巩固安定团结社会局面。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大局、是前提,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要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开展“法律七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藏区依法治理和彝区禁毒防艾。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服务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好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作用。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联合激励与惩戒制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强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 深化平安四川建设。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开展反渗透、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大整治,加强监管执法,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大食品和农产品“双安双创”力度,深入开展食品药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专项治理。做好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抓好防汛抗旱、极端天气应对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各方面工作,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全省政府系统干部更加自觉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做好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立法工作,以及法规规章修订废止。坚持依法决策,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落实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制度,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支持监察监督和司法监督。完善统计体制,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加强“放管服”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以简政减税减费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继续优化权力事项目录,动态调整责任清单。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深化投资审批和职业资格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综合执法。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证明和手续,着力解决办证难、办事难问题。 加强作风转变,建设廉洁政府。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实施细则要求,大力倡俭治奢,纠正“四风”不止步。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推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清单管理制度,及时回应社会重大舆情关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上。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树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良好政风。加强重点领域制度建设,盯紧公共资金、国资国企、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廉政风险点,管住关键环节。严防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大警示教育力度,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政府带头讲诚信,依法履行合同约定,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加强效能提升,建设创新政府。加强学习,增强工作本领,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推动政府科学决策和管理创新。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形成全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服务社会,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少烦心。以精心细心贴心的服务,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各位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川发展的美好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促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四川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