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经济贸易委员会2007年度工作总结
2007年,三明市经贸系统在省经贸委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经济发展,以实施“八大战役”为抓手,加强工贸经济运行协调与服务,强化项目带动,调整优化结构,培育现代流通,推动全市工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手抓机关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能,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项工作在往年较好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6.46亿元,占年度计划108.8%,超年初计划8.8个百分点,比增28.8%,增速比全省平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企业249家,完成年初目标124.5%。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625亿元,比增34.35%,累计产销率98.2%,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4.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31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同比提高25.6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实现利税58.68亿元,比增36%。142家亏损企业亏损面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
——工业后劲日益增强。全市完成城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6.36亿元,比增50.2%,超年度计划66.26个百分点,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79%。全年共有230个工业内资项目累计到资39.6亿元,完成年计划158.5%;有42个工业外资项目累计到资4226万美元(验资口径),完成年计划140.9%。其中:35个亿元以上项目共到资17.1亿元,已落户各工业园区的96个项目累计到资12.5亿元。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节能降耗幅度居全省前列,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可下降到2.0吨标煤,可望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4.2%的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电率达14.22%。列入国家、省节能行动的29家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预计比上年下降12%。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亿元,增长18.5%,为近年来增长最快,增幅列全省九个设区市第二位。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重点,调优创新促发展
(一)加强运行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经济运行跟踪监测和协调服务,强化生产要素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用电量76.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交通运输与工业生产基本相适应,铁路、公路货物运输量累计完成5663万吨,比增9.95%,13家重点铁路运输企业车皮发送请车满足率达91%。资金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全市银行机构短期工业贷款余额达55.8亿元,比年初增加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3%;全市第六届及分县银企资金供需见面会场内签约贷款金额74亿元,已获贷款、贴现57.14亿元,履约率74.6%。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健全,新发展担保机构2家,全市已登记备案信用担保机构达22家,注册资本金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年内担保机构为470家企业提供1587笔共15.1亿元的融资担保,比上年增长91.14%,在保责任余额11.32亿元;有10家担保企业获省上风险补偿金235万元,列全省第三位,全市金融机构对担保企业的授信总额达20亿元。典当行业较快发展,全市获国家商务部批准新增典当行5家,占全省新增数的1/4,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便捷快速的融资渠道。
(二)突出重点支撑,夯实增长基础。重点支撑持续增强,“3+1”产业集群实现产值363.26亿元,比增34.4%,拉动工业增长18.6个百分点,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57.1%。其中:冶金产业168.32亿元,比增26.9%;机械行业54.98亿元,比增43.3%;林产工业110.64亿元,比增42.2%;生物医药产业11.38亿元,比增96.4%。35家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2.8亿元,比增24.3%,占全市比重39.7%。54个重点乡镇完成工业总产值268.6亿元,比增42.2%,占全市比重42.2%。新增长点拉动有力,106项千万元增长点项目累计新增产值52.3亿元,完成预期目标143%,拉动全市增长10.5个百分点。其中38项省级增长点项目已投达产33项,新增产值37.5亿元, 占年度目标161.4%,18家新建企业已有13家进入规模企业。市区工业挑大梁作用明显,市区和永安、沙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57.2亿元,比增26.3%,占全市比重71.8%。
(三)强化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重点项目带动效应增强,180项工业建设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已实施166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04亿元,占年度计划120.59%,其中已投产或部分投产96项;43个亿元以上项目已实施35项,其中已投产或部分投产20项;90个“3+1”产业集群项目已实施84项,其中已投产或部分投产49项。产业招商取得新成效,主办“6.17”三明市(福州)机械与金属深加工产业专场招商活动,签约战略合作协议2个、合同投资项目67个,总投资41.5亿元,拟利用区外资金40亿元;已有52个企业累计到资8.5亿元,到资率21.3% ;43个项目动工,34个企业注册,12个项目投产。项目策划生成扎实推进,新策划了稀土工业产业化、小型挖掘机开发生产、海西(三明)铸锻中心、太阳能产业以及氟化工产业化等5个亿元以上大项目。
(四)推进创新调优,提升发展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组织企业参加省第五届“6.18”成果交易会,落实企业成果对接项目63项,技术需求对接项目36项;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上报国家创新重点项目2项,申报并列入省创新重点项目14项;上报省优秀新产品8项,有6项产品被评为2007年度省优秀新产品(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新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全市有49个和39个项目分别列入了福建省2007年工业内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重点项目和福建省2007-2008年工业内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滚动发展储备项目计划,争取省级项目资金1940万元。品牌创建取得新突破,宏光牌酚醛模塑料、永林蓝豹牌商标分别获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宝华林无纺布、金牛牌水泥获中国免检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永安火电厂“以大代小”扩建工程、永安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项目加快推进,永安谋成100万吨/年、将乐红狮400万吨/年新型干法水泥二期工程已投产;新获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7个,新增产能1300万吨,其中安砂建福200万吨/年、永安万年100万吨/年及将乐鑫路200万吨/年等3个项目已动工建设。关停淘汰落后火电机组13.4万千瓦、落后冶炼产能50万吨、落后造纸产能1.73万吨、落后水泥产能149.9万吨,超额完成年度淘汰116.1万吨落后水泥产能目标任务。供应散装水泥213.63万吨,比增26.5%,超额完成省下达供应155万吨年度计划。节能降耗强力推进,全市共有33家企业通过省、市清洁生产审核验收,通过节能降耗改造累计取得经济效益1.97亿元;有23家企业节能改造项目获国家、省财政资金扶持2160万元,32家企业节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市财政资金扶持237万元。三钢集团节能减排重点项目2号180㎡烧结机双烟道选择性脱硫项目已投产,首创国内乃至世界烧结机选择性脱硫新工艺。新型墙材生产和推广力度加大,市区混凝土多孔砖产量2.21亿块标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产量2万多立方米,利用粉煤灰和炉矸渣1万余吨, 80%以上建筑项目使用新型墙材产品。企业改革深入实施,8540厂和燃料公司职工身份置换已顺利完成,商业贸易中心按现有政策基本完成职工身份置换,筹措变现资产收入1987万元;宏明公司减债重组工作扎实推进。服务企业水平有效提升,“企业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依托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全市8家企业中开展管理诊断咨询,有效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社会创业人员业务培训得到加强,共举办创业培训班11期1300人次,圆满完成“国家银河培训工程”400人培训任务,培训综合满意率达90%以上。煤炭管理秩序不断规范,全市县乡煤矿共生产原煤445万吨;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3起,死亡4人,是我市煤炭开矿以来死亡人数最少的一年,百万吨死亡率为0.9,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均控制在省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内;关闭小煤矿17家,24个煤炭资源整合项目已有21个通过立项审查,并上报省经贸委备案审查。
(五)培育现代物流,繁荣商贸流通。重点商贸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现代流通试点城市工作方案确定的07—09年度试点期30个重点项目有 25个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额11.87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27%。其中: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已完成85%土地收储和1.67亿元的项目投资;联友家居市场完成地基工程,正在加快主体工程施工进度;汽车综合服务集中区完成详规并部分开工建设,已有多个畅销品牌汽车有意落户;科技会展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水产品批发市场正加快征地和拆迁进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结合我市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重点抓好闽西北物流园区、三明城市物流园区等10个现代物流项目。其中:闽西北物流园区项目已完成对园区周边县、市物流资源的调查摸底,正进行园区规划方案设计;三明城市物流园区项目已初步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开展地形测量工作和招商工作,目前已有中石油集团、华油仓储等项目入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推进,工程列入2007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老区新农村办实事项目,全市当年建成农家店480个,完成省、市下达年度目标的129%和120%,“农家店”已达1154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51%的建制村。新建配送中心9个,累计达24个。商业品牌培育取得突破,积极开展“振兴老字号工程”,已有将乐龙池砚、沙县虬凤牌酒、明溪荣兴牌肉脯干等5个品牌获“福建老字号”称号,其中有3个品牌正在申报“中华老字号”。梅列区崇桂社区被商务部列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永安市巴溪湾社区已上报商务部拟列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新引进新华都、永辉等知名商贸企业入驻我市,苏宁电器等国内知名商贸企业和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也在积极准备入驻,城市商业档次不断提升。会展经济初显成效,先后成功举办了“福建重卡展示会”、“2007中国(三明)海峡两岸美食节”等会展活动,组织全市155家企业参加全国及省内各类展会13场,签定合同14.8亿元,充分宣传、展示了三明知名企业和特色产品,有效聚集了人气,促进全市会展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全市出动执法检查30675次,查处案件5305起,涉案金额1.59亿元,罚没总值1806万元。加强牲畜屠宰和酒类流通管理,全市县以上城市生猪进点屠宰率达99.74%(其中市区达100%),已开展定点屠宰的乡镇生猪进点屠宰率达100%;酒类流通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优化服务,提升效能促发展
(一)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健全领导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审议、评议、通报反馈、责任追究、备案等制度,明确公开程序,设立政务公开举报电话及举报信箱,推动政务公开工作依法依规开展。突出抓好公有资产管理、委内干部人事任免、后备干部选拨、公务员竟聘上岗、公开录用、评选先进、评定公务员等事项的公开。
(二)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经贸“窗口”作用,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落实“三零”服务。全年“窗口”共受理审批、服务项目4819件,总办结率为100%,比规定的办理时限平均提前2.66个工作日,共为企业和群众节省办理时间12830个工作日;经贸委“窗口”累计11个月被评为“示范窗口”,3次荣获“优胜窗口”称号。
(三)认真办理督办事项。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督办件以及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分解落实办理责任,规范办理程序,提高办理质量。全年市委、市政府督办件办结率100%;答复办理市人大十一届一次和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建议、提案47件,以及市政府办转来的重点提案4件、建议1件,办结率100%。
三、围绕中心,统筹兼顾促发展
(一)加强党的建设。一是抓理论武装。健全党委中心组和党员学习制度,坚持党委中心组成员每月集中学习一次,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突出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夯实党员政治素养。二是抓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指导,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行业、分类型实行考评,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今年以来委所属各级党组织发展新党员10余人,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三是抓作风转变。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深入基层、企业和群众,摸实情、出实招,着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化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通过聘请讲师授课、组织学习、开展知识竞赛、加强执法监察等形式,不断完善党员廉政建设教育、监督、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二)加强支前工作。认真开展支前物资潜力调查,做好支前物资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制定了支前物资保障预案。按时完成了宁化、泰宁、清流和三元支前物资供应站建设。大力支持部队“四个一好”建设,全市有9个项目列入全省基层连队建设项目。继续积极引导军民共建“三挂钩”活动深入开展。年底经省国动委应急动员能力检查考评小组检查考评,认为三明支前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很大进步,并走在内陆地区的前列。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主动参与全市“创城”、“创卫”工作。扎实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树新风”为重点的“创文明机关”、“当人民公仆”、“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公民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全委上下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文明春风暖万家”帮扶济困活动,委里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于春节前夕自筹资金7万多元,对困难党员、特困家庭以及贫困学生进行了慰问。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围绕建设“平安三明”,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目标责任,委内无发生重大治安责任事故。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稳妥化解矛盾。全年共受理群众信访51件、接待群众来访356多人次,分别比上年减少36%和45%,反馈率100%,办结率100%,满意率98%。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发生。积极开展与挂包社区“联建共创”活动,共建文明安全和谐社区。
(五)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挂村帮扶等工作。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委当年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独生子女办证率、节育措施及时到位率均达100%。积极做好宁化县治平乡泥坑村(畲族)和济村肖家村挂村帮扶工作,帮助挂点村解决实际困难,理思路、谋发展,并筹措资金近10万元,专项用于挂点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村里好评。与此同时,人事及职称评定、老干、统战、工会、退管等工作扎实开展,取得较好成绩。
回顾一年来工贸经济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虽然在全省排名第4位,但总量仅列全省第7位,而原工业经济总量小于我市的兄弟地市正在以快速发展的步伐赶超我们,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形势严峻。二是缺乏大项目支撑。受区位、宏观政策等客观因素影响,除三钢中厚板项目外,没有新上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项目,投资上5亿元的项目也屈指可数,致使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目前,全市工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钢材、木材、水泥等初级产品加工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能耗高、规模小、档次低、附加值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当前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已将节能减排任务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指标,对于我市来说,今后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四是园区开发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多元化开发格局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招商引资项目多、见效慢。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〇〇八年一月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