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加快推进龙岩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思考

[复制链接]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2-15 11: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关于加快推进龙岩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思考

来源:--《闽西调研》2007年第20期  作者:何 启 生  日期:06-07-18

 

现代农业,从宏观上看,是指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从微观上讲,是指应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良种,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企业化、产业化经营,商品率高,优质、高效、低耗的农林牧渔产业。从生产角度看,除了先进的技术、良种、管理、设施之外,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标准是规模化、商品率、优质率。

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主题,也是摆在各级政府及其农业部门面前亟待研究和贯彻落实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发展态势中,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如何拓宽视野、确立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本文提出以下四点意见供参考。

一、明确方位,把握方向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我市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农业“五新”,致力改造传统农业,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三大产业群、五大特色产品、七大产业带、八大主导产业,兴办各具特色、多种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全市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总体而言,我市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转型阶段。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已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1、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十五”以来,按照建设农业“3578”工程的思路,突出发展“五大重点产业”和“五大特色产品”。至2006年,全市畜牧、蔬菜、林竹、果茶、烟草“五大重点产业”的产值达100.8亿元,红心地瓜干、咸酥花生、河田鸡、连城白鸭、福建黄(乌)兔等“五大特色产品”产值达11.4亿元。农业产业化建设初具成效,已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71家;建立了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180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92家,产值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145家,加工产值达50.05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4%。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市已申得“绿色食品”商标32个;申报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5个,83家养猪场和12家水产养殖场通过无公害认证;已制订省颁农业地方标准和市场技术规范20多个,面积120多万亩;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142个、新技术82项、新农药47个、新肥料31个、新机具586台(套)。

2、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了213座农用灌溉水库和一批节水灌溉工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62.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6%;进行了中低产田改造、整理土地和烟基工程建设,改善了农田设施;建成了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森林火灾预防和灭火救灾体系、畜禽鱼病疫防治体系和植保综防体系;建立了657万亩的农村生态公益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10多万亩;兴建户用沼气池1.2万口。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近90万千瓦。100%的村实现了通电,84%的村完成通村道路水泥硬化,64%的村实现通客车,91%的村实施了饮水工程、98%的村通移动电话,99%的村通固定电话,80%的村能通过闭路电话收看市、县电视节目。

3、“三农”服务体系初步完善。初步形成市、县、乡、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综合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建立了防灾防疫防病防火工作体系。村级建立了“六大员”队伍,全市聘用了“六大员”15853名(农技员5475名、计生管理员和计生协管员2565名、国土资源和规划环保协管员1898名、乡村医生2203名、文化协管员1803名、村综治协管员1835名)。

4、农村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全市发放耕地承包经营权证52.5万份;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的改革,落实林地产权1329万亩;以“股、责、租、包”和建立村级水管协会为主要形式落实了273个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完善了农资物流业,积极发展农资和农产品的连锁经营,建设“农家店”609家,覆盖49个乡镇、526个建制村。初步形成农村新型市场流通网络。

5、山海协作和对台农业合作稳步推进。建立了永福“台湾农业创业园区”,与台商签约农业项目25个,利用台资和市外资金5.8亿元;引进推广了一批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加工工艺。

6、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构建了具有龙岩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培育一大批新型农民和拥有职业技能的劳动者。226个村创建了“农民之家”。通过减免农业税、特产税、发放种粮补贴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下派党员干部到村驻点帮扶、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等,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二)农村特色经济初具雏型

1、畜牧业优势突出。全市肉类总产44万吨,出栏生猪538万头;畜牧业产值56.4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已成为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特别是生猪产业群,饲料与生猪产品两头在外,产业链长,产业优势突出,为全省之最。

2、林竹产业发达。现有森林面积2220万亩,森林覆盖率78%;木材蓄积量7249万立方米;竹林面积265万亩,蓄积量近3亿株。2006年商品材产量99.2万平方米,竹林产量5052万根;全市林业产值15.34亿元;林农户均收益1430元。已有林业企业636家,林竹加工产值达26.11亿元,初步形成竹木制品加工体系。

3、特色产品类型多。我市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养殖业有上杭槐猪、河田鸡、象洞鸡、连城白鸭、山麻鸭、黄兔、上杭乌兔等;种植业有连城红心地瓜干、雪薯、六月红芋子、红衣花生、咸酥花生、反季节蔬菜、高山茶、特色花卉、红柿、红柚、杭梅、珍稀食用菌、中草药材等等,有利于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农产品和“一村一业”。

4、劳务经济发展强劲。我市在全省最早建立起政府统筹、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劳务开发与培训机制,形成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服务和培训体系,发展了以客家美食、电子装配、建筑装璜、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劳务经济,推动了劳务产业、劳务经济的快发展。至2006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6.32万人,外出劳务总收入49亿元,成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三)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四大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我市的山地、森林、生物、矿产、气候、电力、人力和旅游资源丰厚优裕,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二是区位优势。龙岩地处承接沿海、辐射内地的闽粤赣边重要集散地,也是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很强的区域市场和要素集聚优势。三是技术优势。全市拥有农林牧渔专业技术人员3400多人;农村乡土人才丰富,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3万多人;形成一批国内先进的养殖、种植技术体系,特别是生猪养殖、生态养殖和反季节蔬菜、高山茶、特早熟水果等种植技术。四是传统优势。闽西向来重视农业的发展,具有传统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经验丰富,农产品传统加工技术广而精。

与此同时,我市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原有设施老化严重;高产稳产农田面积少、耕地存在撂荒现象;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和质量档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强;农民素质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二、突出重点,打造特色

如何建设现代农业,中央提出了“五大支撑”(基础设施、科学技术、产业体系、市场体系、人才智力支撑)和“三个保障”(投入、体制、组织保障)战略思路和举措。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六个着力”(着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扩大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的现实基础、资源特点和区域特色,建设龙岩现代农业强市的总体思路是:组织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即:合力构筑“三专”,致力打造“十龙”,做优“八大闽区”,构建“七大网络”;以“三专十龙八园七网”建设构筑具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体系,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优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新路子。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业基本建成“农村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科技先进、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稳定”现代化农业新格局。

(一)打造“万户千村百镇”专业化生产格局,夯实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提高规模化发展水平和农业效益

围绕区域特色与优势,以“专”起步,滚动开发,全市逐步发展三十万个专业农户、一万个专业大户(企业)、一千个经济专业村、一百个经济专业乡(镇),着力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产品和产业,扩展“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而专业化应是现代农业的前提。发展现代农业当前最重要、最关键的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基地。打造“万千百”专业化生产格局,我市具有良好的产品与产业基础,“万千百”产业体系兴建与我市的各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相结合、相配套,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将有坚实、长久的基础。因此,“万千百”专业化生产体系构筑,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所在。

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镇,是各级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职责所在。政府及其部门重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服务推动。主要是做好项目产业规划、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品牌培育和专业市场搭建。通过政策引导、服务指导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组织农户生产、促进规模基地壮大。建成一大批生猪、本地土鸡、山麻鸭、白鸭、三元杂交鸭、黄乌兔、水产等养殖专业乡村和一大批茶叶、果树、毛竹、工业用材林、红柿、青梅、花卉、蔬菜、烤烟、薯芋、花生、优质稻、地瓜与地瓜干、食用菌、中草药材等种植专业乡村。

(二)做强“十大龙型经济”,培育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柱,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竞争力

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现实条件,整合资源、聚集要素,培育百家龙头企业,打造生猪、烤烟、客家美食、蔬菜、林竹、高山茶、红柿、地瓜干、咸酥花生、优质米等十大龙型经济,形成产业优势明显、产品竞争力强、贸工农紧密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十条巨龙”的基本框架是:

1、生猪产业龙型经济:发展50个重点养殖小区、1万个规模养殖场、1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家大型饲料加工企业、2家规模以上肉制品加工企业、5家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年出栏700万头,整个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巨龙”。

2、烤烟产业龙型经济:兴建35万亩的高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以市、县、区烟草公司为龙头,带动基地农户年生产3.67万吨以上烟叶,形成烟叶产值5亿元、烤烟加工增值后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巨龙”。

3、林竹产业龙型经济:建立3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300万亩竹林基地,兴建150家规模以上竹木加工企业,发展30家规模化专业合作组织和10家龙头企业,构建林竹加工年产值   30亿元的林竹产业龙。

4、客家美食龙型经济:兴建并巩固一批河田鸡、象洞鸡、连城白鸭、山麻鸭、番鸭、黄乌兔、河鱼等名优禽兔鱼基地和本地薯芋类、豆类、蔬菜、珍稀食用菌类等规模化种植基地;兴建一批小型冷藏、加工、贮运设施设备;发展500家客家美食特色餐饮店;兴办10家规范化专业合作组织、5 家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年产值达到15亿的客家美食产业大龙。

5、蔬菜产业龙型经济:建立85万亩(复种)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20家专业合作组织、5家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生产各类名优蔬菜、反季节蔬菜120万吨以上,构建年产值13亿元的蔬菜产业大龙。

6、高山茶产业龙型经济:建立20万亩生产基地,组织有机茶认证5个、绿色食品商标认证10个、无公害基地场认证20个,发展5家规模化专业合作组织、15家龙头企业,培育年产茶叶1.2万吨,年产值达到3亿元茶产业大龙。

7、红柿产业龙型经济:兴建8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专业合作组织、2家龙头企业,开发特早特优鲜柿、柿饼、柿酒等系列产品,形成年产值3亿的红柿产业龙。

8、地瓜干产业龙型经济:形成12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5个专业合作组织、20家规模以上加工厂、5家龙头企业、拥有5个省内知名品牌,形成年产值达到10亿元的地瓜干产业龙。

9、咸酥花生龙型经济:发展15万亩原料基地,200家规模加工厂、5家龙头企业,打造3大省内知名品牌,形成年产值5亿元的花生产业龙。

10、优质米产业龙型经济:建立20万亩优质米原料基地、5家专业合作组织、10家大型稻米加工厂、打造3个省内知名品牌,形成年产值5亿元的优质米产业龙。

“十条龙”的经济总量力争在2010年超过300亿元,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十大龙型产业的建设重点是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如何紧密联结,系统内部如何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的机制。

(三)兴建“八大园区”,建立现代农业的示范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资源利用率

利用现有基础,整合项目,创新机制,打造漳平现代园艺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新罗现代畜牧产业园、龙津现代农业科技中心示范园、永定湖雷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上杭高效林竹示范园、连城客家美食产业园、长汀特色产品开发现代化加工园、武平现代菌业示范园等八大园区,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格局,增强集聚与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八大园区,着重是做优我市“三农”发展的亮点。

漳平永福现代园艺产业园重点做优台湾茶叶、花卉、蔬菜、果树等新技术与新品种引进、示范,打造龙台农业合作和现代园艺业的亮点。

新罗大池现代畜牧产业园致力于做优种猪繁育、生态养殖与养殖业循环经济,打造现代化先进养殖业和循环农业的亮点。

龙津现代农业科技中心示范园重点做优龙岩市农科所的组培技术与设施栽培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示范,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规模化开发的亮点。

永定湖坑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重点做优果园生态农业、户用沼气工程和客家文化、土楼文化、农耕文化的观光旅游,打造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亮点。

连城新泉客家美食产业园重点做大特色禽畜开发和美食开发的示范,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的亮点。

上杭梅花山高效生态林竹示范园重点做优毛竹林高产栽培和毛竹精加工开发,打造林竹产业精细培植与开发的亮点。

长汀特色产品开发加工园重点做大盼盼系列产品和迷迭香、青梅等特色产品系列开发,打造农产品现代化加工的亮点。

武平岩前现代菌业示范园区重点做大珍稀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打造现代设施农业高产高效的亮点。

(四)构筑“七大网络”,健全现代农业的服务与基础设施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

发挥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与潜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统筹协调,精心构筑现代农业的技术与信息服务网络、农资与农产品物流服务网络、农田水利与基础设施网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农民培训教育网络、防灾减灾防疫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等七大网络,形成现代农业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健全、综合服务完善的现代农业支撑保障体系。

一是以市、县、乡、村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为骨干、核心农户与示范实体为先锋,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重点,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科技与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二是以农资配送中心、农家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运销专业户为主体,以连锁配送为重点,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资与农产品物流服务网络。

三是以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沃土工程、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水源水库保障工程、山地水利工程、烟基工程、户用沼气工程为主体,以乡村通路、通电、通水工程和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构建健全的农田水利与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四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市县产业协会、合作组织联合会为主体,以组织农户、服务产业、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为主线,构建农户、企业、政府有效沟通、精诚合作、共谋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

五是以职业技术学校、农村中学、农广校、农夜校、农民之家为主体,以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构建“三教统筹”、长短结合的农民培训教育网络。

六是以天气预警体系、防汛抗旱防台风应急预警体系、森林防火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与动物防疫体系为重点,构建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防疫网络。

七是以农产品市场准入认证、质量检测、产地监测和药剂监管为主线,以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产品质量认证、餐桌污染治理为重点,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

三、统筹协调,优化运作

建设现代农业的“三专十龙八园七网”四大行动计划涉及面广、意义重大,需要市委、市政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精心运作。在组织、协调、运作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一)统一认识,营造环境。各级各相关部门形成对现代农业建设目标、任务、重点和项目的统一思想认识,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浓厚氛围。

(二)步调一致,加大支持。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统筹、协调机构,组织步调一致的行动,以密切配合、上下齐心、协力支持显现党和政府强大的宏观调控力和推动力。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从注重行政管理向注重服务指导转变,使各级相关部门、农口部门在谋划布局上引进和争取项目上、加快建设上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

(四)创新机制,增强活力。创新投入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改进财政资金支农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创新园区建设的动作机制,构建政府规划、企业主体、农户参与、部门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四、几点建议

(一)重视现代农业建设大局谋划。相关部门都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做什么、怎么做等方面开展调研,形成比较全面、完整的工作思路。召开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的研讨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参与。制订现代农业建设方案和“三专十龙八园七网”四大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方案。

(二)把新罗区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区进行重点规划和支持。新罗区建设现代农业基础好、条件优,应予重点谋划,力争成为全省、全国的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

(三)重点产业成立“产业研究会”或“产业协会”。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是贸工农齐全、产供销紧密、产业链条完整、市场主体多样、综合服务健全的一个产业体系,涉及多个部门、领域、行业,需要政府支持的产业社团组织来服务、协调、研究产业发展。应通过“产业研究会”或产业协会进行科学规划,组织产业内各市场主体的紧密合作,引进前沿技术和人才,公议财政支持项目,凝聚力量、借智借力促进产业快速成长。

(四)细化项目,引导全社会参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把各个区域、各个产业、各个园区、各个服务环节的发展项目一一细分为创业项目,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组织相应的培训,让拥有一定资本的社会投资者明了新的投资门路,让农村有志之士奋力投身于各自的创业项目,让各类公职人员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有广泛选择、发展事业的门路,汇集各种力量,加大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的力度,形成一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浪潮,有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做优。

                                                                                                                            (作者单位:龙岩市农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9粉丝

28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