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推进依法决策的四个环节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5-3-23 08: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决策是行政权力运行的起点,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前端。依法决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必须以有效举措确保落到实处。
  把提高决策主体素养作为推进依法决策的基本前提。领导干部能不能依法决策,直接关系到法治权威的树立、法治秩序的形成和法治建设的成效。推进依法决策,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一是打牢法治信念这个根本。教育引导领导干部从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深化对法治的认识,内化对法治的尊崇,自觉培育法治精神、养成法治思维,为依法决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抓好学习培训这个途径。加大对法理知识的培训,让领导干部了解法的价值、法的精神;强化对履行职责所需法律知识的培训,让领导干部知权限、明界限、理责任、懂规矩,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同时,把宪法法律知识列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学院等学员学习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提高依法决策水平。三是用好法治实践这个平台。推动领导干部躬身实践,凡是作决策、办事情,坚持依法办事,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法治原理,切实把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体现到工作实践中,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分内职责。四是树好选人用人这个导向。“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充分发挥选人用人导向的指挥棒作用,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法治GDP”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把法制观念、法治素养作为考察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指标,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法治素养好、推进依法建设成绩突出的干部,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以科学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自觉提高法治素养,自觉做到依法决策。
  把从严落实法定程序作为推进依法决策的关键环节。法定程序是有效决策、正确决策的基本保证。从严落实法定决策程序也是依法决策题中应有之义。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一些领导干部拍脑袋决策,还有的决策违背公共利益,造成不良影响。产生这些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遵循基本的法定程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这为依法决策提供了程序保证。落实这一要求,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扩大参与决策人员的覆盖面。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特别是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必须组织专家、专业机构进行论证评估,要保证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专家、专业机构都有代表参加,保障群众多种途径参与决策,防止公众“被参与”。二是严格开展合法性审查。从内容上,重点审查决策事项是否符合决策机关职责权限;决策内容是否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与现行政策规定相协调;决策程序是否合法等。从审查主体上,合法性审查应由党政部门专业法制机构如政府法制办、人大法工委等承担。同时,落实公职律师制度,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三是完善集体讨论决策机制。做好集体讨论前准备工作,防止议而不决。集体讨论决策时,决策承办单位要介绍决策方案及其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履行决策法定程序的有关情况、各方面提出的不同意见及研究处理情况等,参与决策讨论人员应从大局出发,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决策,充分发表意见,防止片面强调分管工作,影响决策效率。班子主要领导成员在决策讨论时可对决策议题适时交流意见,但一般应在综合各方意见基础上末位表态,反对先定调后讨论,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把强化决策责任追究作为推进依法决策的有效抓手。责任追究制度滞后,依法决策就会变成空谈。推进依法决策必须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这对于强化权责一致、推进依法决策和责任追究提供了保证。落实这一要求,一是完善决策纪实制度。对决策的提出、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情况、专家论证情况、风险评估情况、合法性审查情况、集体讨论情况等进行如实记录,对决策实施的责任分工情况等也要详细记录,为开展倒查、准确识别责任归属、追究问责提供依据。二是完善决策评估机制。对已经执行的决策,决策机关应当组织决策评估,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科学判断决策成效。经过评估考核发现存在问题的,应采取补救措施解决,并开展责任倒查。三是强化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完善决策过错认定标准和责任追究启动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的,应严格追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成员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承担风险评估或合法性审查等相关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也应严肃追究违法违规人员的法律责任;对参与决策的专家、专业机构等对重大决策严重失误负有责任的,也应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并记入诚信档案。同时,要完善决策公开制度,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暗箱操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把统筹处理关联问题作为推进依法决策的重要保障。推进依法决策,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处理好各种矛盾,确保依法决策落到实处。特别是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依法决策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关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是实现依法决策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规范决策程序,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把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最大民意基础上,扩大民主范围,提高民主质量,最大限度地广泛征求意见,寻求“最大公约数”;把实事求是贯穿决策始终,做到决策的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符合客观实际、兼顾公平与效率。二是处理好推进依法决策与按政策办事、按领导意见办事的关系。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们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备,有的即使有法律规定,但留给决策者自由裁量权也比较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按政策办事和按领导意见办事的情况,这里有些是法律授权许可的,有的是长期以来不成文的工作习惯,需要一个过渡期,需要渐进式完善。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尽可能减少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指示批示等对依法决策的干扰,最大限度地确保决策合理、合法。三是处理好推进依法决策与完善法律法规的关系。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避免因为法律法规规定滞后而让决策者无法使用的现象发生,推动依法决策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宗义 来源:学习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