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及政策建议 当前,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从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阶段,迈入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阶段。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力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今后加大力度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仍将是宁夏继续努力的重点。 一、基本概况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中游,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8%,山地、丘陵、台地、荒漠等占73.2%。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仅300毫米。按农业地理划分,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南部黄土丘陵区。北部引黄灌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是宁夏的精华地带;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南部山区属于黄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地理环境决定了宁夏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二、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老秘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实践证明,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优势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运用,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大力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重点。宁夏自2002年底,制定实施《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2003-2007年》以来,全区围绕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强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中宁枸杞、吴忠奶业、西吉马铃薯等主产区产业收入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30%以上。基本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在此基础上,2008年底我老秘网区颁布了《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为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 1.枸杞产业。基本形成以中宁为主体、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50.9万亩,比2003年增长95.7%,干果总产量7万吨;全区培育枸杞加工企业138家,规模以上27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宁夏枸杞干果流通量占到国内市场总规模的46%,全年枸杞干果及深加工制品出口量达7000吨,居全国主导地位,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从2008年开始,加快建设以中宁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重点建成中宁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区和贺兰山东麓区三大产业分区。到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干果产量达到16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超过30%。 2.清真牛羊肉产业。基本形成以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的产业带。2007年肉牛饲养量150万头,肉羊饲养量1055万只,分别比2003年增长56.3%和13.3%,牛羊肉总产量17.4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58%;全区建成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7家,其中5家达到清真肉品屠宰加工国际标准,取得“出口肉品加工企业”资质;建成平罗宝丰、吴忠涝河桥、西吉单家集等较大的区域性牛羊肉专业交易市场,吸引周边省区养殖、贩运户入市交易。从2008年开始,进一步加快建设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到2012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出栏90万头,平均胴体重达到170公斤,牛肉产量达到15.3万吨;羊只饲养量达到1500万只,出栏802万只,羊肉产量12万吨,其中:滩羊饲养量达到600万只,出栏300万只,滩羊肉产量3.9万吨,滩羊裘皮150万张以上。 3.奶产业。基本形成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的产业带。2007年奶牛存栏32万头,是2003年的2.5倍,鲜奶总产量94万吨,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公斤,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公斤;培育乳品加工企业28家,年鲜奶加工能力100万吨、液态奶13万吨、各种奶粉5万吨。从2008年开始,优先发展银川市、吴忠市奶业核心区,加快建设中卫市、石嘴山市奶业发展。到2012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80万头,鲜奶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生产液态奶30万吨以上,各种奶粉12万吨以上;创建乳制品名优品牌5个。 4.马铃薯产业。已形成以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为主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335万亩,是2003年的2.6倍,成为全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鲜薯总产350万吨;培育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2900余家,规模以上100多家,年可加工鲜薯150万吨,生产精淀粉20万吨、粗淀粉5万吨、糊化淀粉2.5万吨。从2008年开始,一是由引黄灌区、扬黄灌区构成的早中熟商品薯种植区域;二是中部干旱带中熟商品薯种植区域;三是以南部山区半干旱区为主的淀粉加工薯种植区域;四是以南部山区半阴湿区为主的晚熟菜用薯种植区域;五是以六盘山麓冷凉地带为主的脱毒种薯繁育区域。到2012年,鲜薯平均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 400万吨以上。建设三级脱毒薯繁种基地30万亩,生产优质脱毒种薯60万吨。品种专用化率达到80%,种薯脱毒化率达到60%,种植机械化率达到50%。 5.瓜菜产业 (1)设施农业。发展区域由川及山,日光温室、移动温棚、大中小型拱棚并举。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41.7万亩,是2003年的3.5倍;全区70%以上的设施农产品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香港、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从2008年开始,以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库井灌区为重点,兼顾新建扩灌区和集雨补灌区。到2012年,全区建成设施农业100万亩以上,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600万吨,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90%以上实现外销。 (2)硒砂瓜。已形成以环香山地区为主体、牛首山山麓为延伸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72.8万亩,是2003年的8.6倍,总产量78.6万吨,2007年底压砂地建成面积突破100万亩。硒砂瓜已在北京等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年外销量占总产的80%以上。从2008年开始,以环香山地区为核心区,辐射中宁等周边区域,到2012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硒砂瓜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 (二)大力发展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1.优质粮食产业。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主,包括小麦、水稻和玉米,2007年播种面积485万亩,比2003年增长31.1%,总产220万吨;建成粮食加工企业近2300家,年加工能力稻米18万吨、小麦中高档面粉20万吨、玉米淀粉60万吨。从2008年开始,一是引黄灌区优质小麦、水稻、玉米产业带;二是扬黄灌区粮饲兼用玉米产业带;三是原州、彭阳等地优质饲用玉米产业带。到2012年,优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其中:小麦200万亩、水稻100万亩、玉米200万亩;优质粮食总产220万吨。优质小麦、稻谷和玉米加工转化率分别提高到20%、30%和30%以上。 2.淡水鱼产业。基本形成沿黄河产业带,2007年养殖面积35万亩,比2003年增长77%,水产品总量7.7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2公斤;全区70%以上水产品外销周边省区及西藏等地,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从2008年开始,以银川市为重点的现代渔业先导区;以石嘴山市、农垦国营农场、青铜峡市、中卫市等地为重点的“适水产业”开发区;以沙湖、青铜峡库区及宁南山区水库塘堰为重点的生态渔业建设区。到2012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70%,各类水产苗种自给率达到70%;70%以上水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植物种植、水上旅游产值比重分别达到70%、15%、5%、10%,渔业经济向多元化、多领域拓展。 3.葡萄产业。基本形成贺兰山东麓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22万亩,是2003年的2倍,总产量8万吨,其中酿酒葡萄面积13万亩,产量4万吨;全区有葡萄酒生产企业20家,葡萄鲜果加工能力6万吨。贺兰山东麓产区已成为张裕、王朝、长城等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公司竞相“逐鹿”的优质原料基地。从2008年开始,集中建设以贺兰山东麓为主体的葡萄产业带,加快建成永宁县、青铜峡市、红寺堡开发区及农垦系统四大主产区。到2012年,全区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量达30万吨,其中酿酒葡萄60万亩,产量20万吨;葡萄酒加工企业、庄园、酒堡发展到40家以上,葡萄酒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创建名优葡萄酒品牌10个以上。 4.红枣产业。基本形成灵武-红寺堡-同心-海原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是2003年的4.4倍,总产量4.5万吨;灵武长枣远销上海、广州等地,中宁圆枣南下成都等地;全区建成红枣节能冷贮冷藏保鲜库59座,贮量达40多万公斤。从2008年开始,以中卫市环香山地区和吴忠市干旱风沙区为主的制干型中宁圆枣、同心圆枣生产基地;以灵武为主、辐射中宁、青铜峡等地的鲜食型灵武红枣生产基地。到2012年,全区红枣种植总面积达到140万亩,其中压砂地枣瓜间作30万亩,总产量达到1.4亿公斤以上。 5.优质牧草产业。产业带由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带旱作草地和南部山区退耕地人工种草构成。2007年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24万亩,是2003年的1.7倍,其中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00万亩;优质青干草总产450万吨;全区建成草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累计生产caiyes草捆、草粉、草饼、草颗粒等加工品84万吨。从2008年开始,形成南部山区多年生牧草种植区,中部干旱带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种植区,引黄灌区粮饲兼用作物和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区。到2012年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其中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800万亩以上,一年生牧草种植200万亩以上;年产优质干草620万吨;年加工、销售牧草产品50万吨。 6.农作物制种产业。2007年,玉米、麦稻、瓜菜、马铃薯等作物制种面积35万亩,是2003年的1.3倍,生产种子和繁育种薯共1.9亿公斤。从2008年开始,稳定农垦国营农场,扩大惠农等地玉米制种基地;加快建设平罗等稻、麦繁制种大县;以青铜峡等地为重点发展瓜菜制种;稳步推进以西吉县等地为主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到2012年,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稻麦10万亩,玉米20万亩,瓜菜10万亩,马铃薯30万亩;生产种子总量1.36亿公斤,繁育脱毒种薯60万吨。 (三)大力发展地方性特色产业 1.苹果产业。形成以吴忠市等县(区)为主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40万亩,是2003年的1.3倍,总产量40万吨;培育加工企业5家,苹果加工总能力达40万吨以上,生产优质苹果浓缩汁6万吨以上,全部出口欧美市场。从2008年开始,建成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和南部黄土丘陵区三大适栽区,重点发展吴忠和中卫两个产业大市。到2012年,全区苹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10万亩以上产业大县5个,总产量达到70万吨以上。苹果加工率达到80%以上,年生产浓缩果汁11万吨。 2.中药材产业。初步形成了六盘山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引黄灌区三个特色鲜明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带。2007年种植面积25.9万亩、产量4.95万吨,均为2003年的1.6倍。从2008年开始,一是中部干旱带沙生药材种植区;二是六盘山阴湿山区道地中药材种植区。到2012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林药间作60万亩,资源修复和培植400万亩。把我老秘网区中部干旱带建成国家级道地乌拉尔甘草生态保护区、人工种植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商品甘草集散地;把六盘山区建成国家级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 预计到2012年,宁夏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将比目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80%以上;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90%以上;产区农民人均收入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40%以上。 四、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金融财政政策建议 宁夏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在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应在金融、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建议金融、财政应采取的政策是: (一)深化金融改革,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为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资金和金融上给予支持。在资金投入上,既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又要加强国家政策支持,在财政性建设资金及长期国债资金予以支持的同时,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国外优惠贷款等方面要予以倾斜,逐步提高银行贷款资金投入比重。探索建立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金或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同时撬动银行信贷资金重点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金融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信贷的原则,加大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信贷投入,根据不同产业或项目,实行政策性补贴的低贷款利率。在评估审贷、贷款到位、还款期限、贷款发放范围等方面,给予积极的优惠。 (二)强化财政管理,加大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力度 1.突出支持原则。一是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在粮食主产区和农产品优势产区所在的市县,选择若干个产品有市场、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生态有保障的产业予以支持;二是突出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产业;三是突出重点地区。根据当地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择优选择重点地区,集中使用支农资金,避免撒胡椒面;四是突出薄弱环节。对符合上述三项支持原则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对其发展的薄弱环节进行支持,帮助其突破发展“瓶颈”。 2.突出支持重点。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支持的重点是特色优势产业,各地特色优势产业不一,发展水平有高有低,需要政府支持的重点各不相同。因此,该支农资金的支持重点,建议财政部只作原则要求,不作具体规定,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确定支持的重点。从宁夏来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需要重点支持的方面有:一是做大规模。普遍而言,目前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主导产业较少,同时龙头企业也大多仍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的状态,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急需做大产业规模和龙头企业的规模;二是做优产品。通过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实现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三是做响品牌。品牌建设是发展壮大现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实现市场占有率和产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抓手。做响品牌的关键是要改变目前品牌多、品牌小、品牌杂的状况,对现有的品牌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突出做大做强,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四是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强化龙头企业及其生产基地对农户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3.突出支持方式。一是实行财政贴息,鼓励企业贷款。为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的能力,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生产基地、合作组织、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企业贷款,运用银行资金做大做强;二是实行风险补偿,调动金融部门放贷积极性。采取风险补偿金方式,鼓励银行采取降低贷款门槛、授信贷款额度、贷(还)自由等优惠措施,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实行品牌奖励,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品牌。采取对技术创新和培植品牌进行奖励的方式,对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和单位进行奖励,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实行项目补助,支持基地建设。对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其他中介组织带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项目补助方式,支持基地良种和标准化生产;五是实行订单补贴,稳定龙头企业原材料供应。对农户为龙头企业主要品牌产品生产原材料的,按企业收购价的一定比例,直接对农户实行订单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