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心集镇建设为引领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心集镇是连接城乡的纽带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地处大理市海西苍山洱海之间的区域,是省、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试点地区,**镇紧紧抓住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中心集镇的契机,以中心集镇建设为引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紧紧依托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坚持“集中节约用地,保护海西田园风光”优先的原则,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千方百计扎实推进中心集镇建设。 一、科学编制规划,明确定位中心集镇功能 把编制中心集镇建设规划作为提高中心集镇建设水平的首要关键环节来抓,委托市设计院编制《**中心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遵循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低碳先行”,按大理“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要求,合理界定中心集镇的性质、功能、定位、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同时,注重与周边中心村、示范村建设相呼应,定位上突出高效绿色生态、山水园林休闲宜居特色,形成“三轴、一心、三个组团”的规划格局:“三轴”即南北向大凤路、东西向24米主干道和茫涌溪为三条发展轴;“一心”即以在周保中纪念馆以西片区集中布置集镇中心广场及文化教育区,茫涌溪沿岸的旅游休闲接待服务以及与大凤路沿线的行政办公等服务设施为主体构成集镇的核心区;“三组团”包括南组团:即以镇政府为中心向南发展,以24米主干道为发展轴,建成以田园风光和特色饮食业以及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度假产业聚集组团;北组团:以周保中纪念馆为中心的文化教育、绿色生态旅游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主的中心组团;东组团:改造、提升后的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和大凤路以东的老镇区组团。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使集镇人口规模达万人以上,小集镇环境更加优美,特色更加鲜明、功能更加完善,成为连接农村和城市、辐射周边的纽带。 二、抓实设施配套,夯实发展基础 抓好以道路、集贸市场、用电、饮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既是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镇千方百计拓宽渠道,争取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全力推进中心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集镇建设引领全镇发展夯实基础。 一是抓好“路平”工作。配合完成了8车道路宽的国道214线改造,实施沿街商铺建设,投资200万元进行农贸市场建设,加快区内次干道、支路为重点的道路建设,形成四通八达、快速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新增餐饮服务业14家,初步形成了一条以**镇特色饮食为主的商饮服务一条街。 二是抓好“电足”工作。以安置新村、特色餐饮片区为重点,完成了拆迁集中安置的**新村,电网改造工作,为集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三是抓好饮水工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资50万元,实施了中心集镇饮水工程和零星安置片区人饮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切实解决集镇饮水问题。 四是抓好“信畅”工作。尽快完成电信、移动等基站搬迁新建工作,确保信息畅通。 五是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投资330万元完成了周保中将军纪念馆提升改造工程;对大门、照壁、雕像台、陈列室进行改造,建设灯光球场,建设将军纪念林,提升优化了纪念馆内绿化生态环境;成功举办周保中将军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被省旅游局确定为“云南省红色旅游品牌创建景区”。 六是加强招商引资,启动建设**中心集镇产业聚集区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以**特色餐饮、红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小镇,目前已完成项目征地,方案设计前期工作,委托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前期项目投资2872万元。 三、全力培育产业支撑,增强集镇辐射力 加快中心集镇建设、产业发展是基础和关键。紧紧围绕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集镇定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壮大集镇产业,不断增强集镇建设的活力和后劲。 一是立足农业,以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农业效益为核心,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打响**优质米品牌,壮大畜牧业,做强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品,打造早熟大蒜品牌,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切实实现中心集镇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是加快**中心集镇农贸综合市场建设和开发大砂坝滇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挥中心集镇的农产品集散功能。“处商必就市井”,要充分发挥历史形成的当地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人们经营和“赶集”之地中山街的优势,加快中山街建设进程,健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物业化管理,形成地区农副产品和小商品集散中心,有效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砂坝滇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形成公司+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物流业,形成辐射强的专业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三是兴办服务业,实现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民族特色餐饮业的优势,在特色产业聚集区规划特色饮食街区,加快特色餐饮片区的开发,形成饮食服务规模发展,带动区域种植、养殖、仓储、运输、物流、商贸、休闲渡假等产业链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海西田园风光和**地区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深入挖掘旅游景点,如在莲花峰上有“小鸡足”之称的保和寺,大凤路旁可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东北抗日民族英雄周保中将军纪念馆,材夜思峰上有动人传说的罗刹阁、遗爱寺,洱海边上古生村里历史悠久的凤鸣桥、古戏台,充满历史文人气息的向阳溪明代文人杨黼故居桂楼祠等,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和沿湖“农家乐”等休闲度假业,带动转移农业就业方式,使服务业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四、整合项目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一是积极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新农村、搬迁新村、公路、水利、体育、文化等项目资金,打捆向小集镇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整体效应和最大效益,加快推进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参与中心集镇建设。在特色餐饮片区和大砂坝片区的开发上,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搞好土地资产营运,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取得收益最大化,实现以地生财,将收益资金用于优化和提升集镇功能,实现流动发展。 三是打破地域管理观念。积极鼓励农民进入集镇建房和创业,引导农民、个体私营经济和企业向集镇聚集,建立起个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集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对新建的农贸市场实行物业化管理,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收益资金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健全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 彻底改变集镇无人管理的局面,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管理好公共行政和公益事业,为集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氛围。村民委员会要组建集镇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坚持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为管理工作出发点,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建设,委员会下设集镇建设、环卫清扫保洁、镇容管理、治安防控等工作小组,实现从随机管理向规范、长效管理转变,尽快消除脏、乱、差现象,引导集镇居民用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来改造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和生活习惯,不断提高集镇人居环境水平。集镇管理工作中要突出市场管理工作,组建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公司,对农贸市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物业化管理,实现滚动发展,不断增强市场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集散功能,发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人入住集镇,更多资金投入集镇建设,实现全方位、多层面地推进中心集镇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