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粮食丰,秸秆增。沈丘县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增收,年秸秆产量约为110万吨。如何处理和有效利用一直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能否建成“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关键问题。小秸秆,大文章。2009年以来,沈丘县采取“政府号召、政策引导、试点带动、合作社运行”的办法,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秸秆炭化等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由“一弃了之”、“一烧了之”到实现“一举多得”。 一、主要做法 (一)政府号召,由“无奈之举”到“积极推进”。近年来,沈丘县不断加强农业农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业实现大发展,农村发生大变化,农民实惠得很多。2007年,小麦单产达到500.1公斤,成为黄河以南小麦生产首个超千斤县,之后连续三年超千斤。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奶牛发展百强县、全省畜牧发展重点县。同全省广大农村地区一样特别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丰产导致普遍出现秸秆过剩。每到“三夏”、“三秋”期间,秸秆禁烧又成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年年如此,不能治本。2009年,带着彻底解决秸秆禁烧问题的初衷,沈丘县开始探索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问题,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从政治导向、政策指向、力量投向等方面,加大对秸秆收集、技术应用、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等工作的支持力度,这一无奈之举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初步显现了农民增收、农村整洁、农业增效、节能环保等综合效益。县委、县政府结合实践,立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环境为目的,把秸秆综合利用正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一个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明确提出了2010年发展目标,在全县建立起秸秆收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到2012年利用率达到95%以上,使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是成立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一手坚决抓秸秆禁烧,一手强力抓秸秆利用,保障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顺利实施。同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做到积极配合,有效推进。二是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周通报、月汇报、季督查、年问效工作推进机制,每周秸秆综合利用办公室编发简报通报一次情况,每月召开县政府常务会或四个班子会听取一次工作汇报,每季度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进行一次观摩督查,年末召开一次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三是开展了广泛深入地宣传活动,在县电视台、《新沈丘》报、《政府网站》开设秸秆综合利用专题专栏,采取悬挂宣传条幅、张贴宣传图画、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化农民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营造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政策引导,由“等待观望”到“以身实践”。 秸秆综合利用的管理者是政府,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群众。而群众对一个新事物、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一个认识、了解、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如果任其自然发展,这一过程将比较漫长。沈丘县整合资金3000万元,通过政策激励这一“杠杆”和“推进器”,使秸秆综合利用逐步由政府的号召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其一,以奖代补。县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秸秆综合利用实施者实行以奖代补。每新建1座标准秸秆制炭生产场点,扶持以奖代补资金3万元。仅半年时间,全县就建成秸秆炭化厂26家。对城区燃煤锅炉改造为燃秸秆炭的,按改造时间早晚分别给予1-3万元的奖励补助,先改先得得最多。其二,政府补贴。每购一台秸秆炭化机,补助经营户购机款的50%。每购买一台铡草机补助购机款的50%。每建一个100立方米的青贮池,县财政补贴4000元。对县域内制造秸秆制炭机械的厂家向各乡镇每销售1台制炭机,享受政府资金补贴2000元。每新建一个20亩以上的秸秆购销中心,补贴资金5万元。其三,利润保底。秸秆炭生产经营户每生产销售1吨标准秸秆炭,政府出资提供50元保护利润,确保其不亏本,即使市场价格下降,生产经营户也能稳赚50元,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其四,技术服务。成立了县秸秆综合利用服务中心,采取开门服务、上门服务、巡回服务等多种形式,从推广成熟实用技术入手,加强技术服务、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技能,及时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政府采取帮助融资、贴息帮扶等措施,支持乾丰暖通有限公司等企业新上秸秆综合利用加工设备项目,积极研发适应本地作物和市场需求的新机械、新技术。政策激励的杠杆发挥出了巨大作用,许多农民由等待观望到以身实践,尝到了秸秆变废为宝的甜头,更加热心于投入到秸秆综合利用之中。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沈丘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27%,比推广前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县年消化秸秆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仅秸秆炭化一项就消化秸秆10万吨。 (三)试点带动,由“先行试点”到“整体推开”。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工作实际中应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才能实现整体突破。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沈丘县注重培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定期组织镇村干部、农村能人实地参观、现场观摩,算清成本效益帐,让经营者谈体会,以点带面,推动了整体工作的快速铺开。1、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每个乡镇都建立一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作为县四个班子领导联系乡镇重点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责任,倾斜力量,集中时间,技术优先应用,服务优先到位,强力推进所包乡镇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早建成、早达效。金丝猴集团在付井镇投资260万元建设1座2000立方大型沼气池,年消化秸秆2万吨,日产沼气800立方,投资460万元新建的大型沼气池项目正在建设。2、培育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户。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选择一些群众基础好、发展欲望强、班子威望高的行政村,由村干部带头搞秸秆利用,现身说法,示范带动邻里。比如秸秆热压燃气化,纸店镇潘营村党支部书记潘新明带头在家里试用,不断摸索,积累经验,然后发动乡亲应用,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3、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村。示范一个,带动一片。对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初具规模的行政村,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建成示范村。比如,纸店镇卢寨行政村,现有村民670户,2009年该村秸秆产量1400吨,通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消化秸秆1300吨,占全部秸秆的92.9%,其中用于制炭900吨,生活燃料290吨,堆肥还田70吨,牲畜饲料60吨。比如,新安集镇三大夫营行政村,现有村民626户,2009年秸秆产量2400吨,通过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消化秸秆2200吨,占全部秸秆的91.7%,其中用于还田1800吨,生活燃料360吨,牲畜饲料60吨。再比如,付井镇郭岗村投资130万元建设了一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已供200户农户生活用气,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合作社运行,由“政府参与”到“市场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是农民连通市场的纽带、争闯市场的靠山。从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之初,沈丘县就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积极引导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各类秸秆综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走合作社运行的路子。一是连接市场。秸秆炭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秸秆炭生产者到周口市鹿邑、扶沟、长葛以及安徽阜阳等地的生物质能发电厂推销产品,签订长期供销合同,保证了众多秸秆炭生产户的产品有销路。同时,与湖南、内蒙古等地的大型养殖场联系,预售玉米秸秆固化饲料。二是开发市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首先动员入社农户使用秸秆炭化炉生火做饭,进而发动周边群众使用,引导农民由烧煤到改烧秸秆炭。纸店镇卢寨村100户村民正是切身体会到了秸秆炭好烧又好用的好处,才乐意成为客户。三是服务市场。各式各样的秸秆综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起来,各种各类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起来,专门为秸秆综合利用生产经营户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付井镇成立了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开展耕、种、收系列化服务之外,又提供秸秆综合利用设备维修和技术服务。合作社就像一颗颗“纽关节”,一边将秸秆综合利用生产经营户联接到一起走向市场,一边直接服务于秸秆从收购到加工再到销售各环节达成有机衔接,在运行中逐步把个体力量集中为集体力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深入推进、健康发展。 二、取得成效 概括起来有“五得”: “一得”:农民收入得增加。在沈丘,“秸秆经济”正成为一个时髦新词,在农民眼里,小小的秸秆里蕴藏了大大的商机,“废物”变成了“财物”。2009年,沈丘县仅秸秆炭化,年消化秸秆10万吨,按市场价秸秆炭每吨400元计算,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00万元,加工企业实现利润700万元,节省普通煤1500万元。除炭化外,秸秆青贮年消化秸秆6万吨,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00万元,用作造纸年消化秸秆6万吨,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500万元。同时实现农民工就业2000人,平均月工资高达1000元以上。沈丘县的秸秆如果达到80%的利用率,全县将农民增加收入4个亿左右,增加就业岗位2—3万个。小小的秸秆成了宝贝,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农民群众不出乡村就能够发家致富,生活水平比原来大幅提高。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38元,增长8.52%,增幅居全市第2位。 “二得”:农村卫生得整洁。在我国农业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秸秆一直是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是保证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宝贵资源。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舍弃了传统的农作物秸秆,大量秸秆被随意堆弃在房前屋后、路边地头、池塘沟渠,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农村环境卫生。秸秆用则利、弃则害。沈丘县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为契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以沿沙颍河两岸,省道102、238、217线及县乡道沿线乡镇,和各乡镇党委、政府所在地,槐店镇、付井镇、纸店镇3个乡镇为重点乡镇,潘营、卢寨等26个村为重点村,集中开展农村脏乱差整治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改善了农村公共环境卫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三得”:节能减排得环保。秸秆属于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和总量丰富的特点。2吨秸秆相当于1吨标准煤。如将一亿吨秸秆用于发电,可建500个25MW的小型电站,相当于一个“三峡”的发电量,年替代4350万吨标煤。据测算,1吨秸秆如果自然腐烂,可产生1.3吨COD;如果燃烧造成大气污染,产生1.8吨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沈丘县2009年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消化30万吨秸秆,相当于15吨标准煤的热量,减排二氧化碳54万吨、二氧化硫8.45吨。若将110万吨农作物秸秆全部用于炭化、气化,就可减少60万吨标准煤的消耗,同时可减少198万吨二氧化碳和 31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能够有效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 “四得”:农业经济得循环。秸秆综合利用为秸秆的大量合理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造就了大产业、完善了大循环。在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起步之初,沈丘县就引导农民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逐步实现种、收、贮、养、加、销、用各环节的有机循环。如今,沈丘县从秸秆综合利用设备的生产到秸秆加工制成成品,从秸秆原材料的收购存储到秸秆产品的运输销售,秸秆―炭化―燃料、秸秆―饲料―养殖、秸秆―菌肥―种植、秸秆―纸浆―纸产品等产业链的整体格局初步形成,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得到具体体现。付井镇因此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循环经济试点镇。 “五得”:科学发展得体现。当前,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迫在眉睫的命题。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沈丘县把如何处理和有效利用秸秆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课题,从秸秆综合利用破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践证明,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既为秸秆寻找了出路,又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如何科学合理利用秸秆这一可再生资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大难题。由于我国以前对秸秆这一资源的利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存在着政策、资金、技术、管理四重瓶颈,导致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推进工作进展缓慢。 一是政策层面缺乏支持。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但现有的政策扶持范围与力度仍然有限,政策导向不够鲜明,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与秸秆综合利用相配套的财政、税收、技术、监管政策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及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二是资金补贴力度较小。国家对综合利用项目奖金补助及产品税收的减免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支持不够,不能有效促进秸秆规模化利用。比如,国家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械给予财政补贴;对高新技术应用,给予税收减免等等。搞一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仅设备的资金投入量就比较大,愿意参与此行业的没资金,有资金的对此行业的利润空间不产生兴趣,推广此项工作需要国家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三是利用技术创新不够。从全县范围来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力度还远远不够,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含量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例如,秸秆制炭机械的磨损较快,秸秆作为饲料的消化率只有40%左右。再例如,秸秆气化中的焦油问题,秸秆饲料的优化配制等问题也有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经济效益还不很高,推广难度大。 四是管理指导需要加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学科多、层次多,需要科研、推广和管理各相关部门之间密切配合,采取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加以落实。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强秸秆禁烧的监督检查和焚烧期间大气环境监测,并将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和禁烧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反馈。农业、农机、科技等部门要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推广目前成熟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力度,加快农机改造和设备升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秸秆综合利用驶入快车道。国家明确提出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在80%的行动目标,沈丘县也明确提出了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如今,社会各界认识普遍提高,群众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彻底解决秸秆问题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制定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广规划。根据国家关于抓紧编制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包括秸秆炭化在内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广的中长期规划。规划应充分考虑把外部推动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之切实可行,注重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规划的项目推广安排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以便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格局,并体现分步实施,由低级向高级渐进发展的思路。 第二,尽快出台秸秆综合利用鼓励政策。建议上级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政策,采取资金补贴等措施,加快推进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发改委部门对生产秸秆碳化等利用设备的企业给予项目资金扶持;农机部门将农民购置和企业购置秸秆综合利用加工设备纳入农机补贴政策范围;环保部门对城区小吨位烧煤锅炉进行限期改造,引导鼓励烧秸秆碳;金融部门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给予贷款融资帮扶;财政部门采取以奖代补方法对消化秸秆节能减排按量给企业和地方给予补贴,调动农民积极性。 第三,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科技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应进行立项研究,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大科研投入,精心组织各有关专业领域技术较强的科技力量进一步深入研究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并针对项目推广中发现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攻关,缩短技术熟化时间。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对农民的吸引力,当务之急就是强调实用性。要大力推广那些简便适用、易操作,农民一看便知、一学就会、一用就成功的“傻瓜技术”,变农民适应技术为技术适应农民。 第四,加大技术推广和管理指导的结合力度。要使技术、经济、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必须加强技术推广、管理指导的有力结合,统筹兼顾,同时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只有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联动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第五,选择试点积极搞好示范推广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乡镇加力加压加紧进行技术推广、试验示范、试点带动。同时,全省已有一些地方秸秆综合利用上具备了较好基础和条件。沈丘县通过2009年以来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且正在加速推进,力争用2-3年的努力,使全县秸秆利用率达到80%-95%,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可以争取成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先行一步、作出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