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

[复制链接]
左江秘书 发表于 2013-1-14 09: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学习写作的途径有两条,多看和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
- J1 N! W3 V+ W& ?6 A: Q7 @
! x) R& V- E2 f) N一,多看包括阅读和阅历.2 _1 ~5 Y+ A( J+ j

! @8 n! W! L$ h, g- I2 F* g* f8 y1.阅读.这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是读他人的书,有的称为读"死书".
+ h6 y7 x; D! ^对于读书,古人有许多极为重视的事例.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牛筋断了多次.杜甫"读书破万卷",这才"下笔如有神".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处若忘,行若思".一句话,没有一个写作大家不是博览群书的.
5 z) d. e( i6 j; s$ E" U3 q  X; I' G' d) M- g
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和前提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够开阔思路,积累材料,掌握写作规律,丰富语言词汇.但是,这种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一般来说,阅读越多对于写作的作用越大.多是无限的,但是以写为目的.
3 @4 B' @5 m% X) d* Y  K
. Y- p$ G: Z. T0 L& i- ~阅读的内容,对于写作来说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思想修养上说的,阅读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书籍.二是从知识积累上说的,不管是谁都要阅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文理兼通,尤其是阅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三是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揣摩名家的方法技巧.
3 t% U9 E& }7 G$ m+ v/ c* ]% z& H' z/ I6 S+ ?
阅读的方式,值得每一个人讲究.一是泛览.还可以称为博览,略读,通读,赏读等.陶渊明正是这样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也是"观其大略".阅读时候往往采用速读法,或者称跳读法.巴尔扎克在《路易·拉别尔》一书中描写了这种阅读法:"他的目光一下子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义的速度是与眼睛的速度相等的,往往是一个唯一的词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义."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抓住文章中的实词,大多是动词.有的还直接称为曲线垂直运动法.关于速读,介绍方法的书籍不少.二是精读.还可以称为攻读,研读,熟读.这是带着清醒的抽象思维的意识去阅读,以理解掌握书籍的内容.有的人还发展为抄读和诵读.尤其是诵读,可以说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5 |: }) L, ^7 o; Q7 {; v

- Z7 a; u5 u9 n+ ~+ f" \2.阅历.人们称为读"活书",是读"自己的书".鲁迅先生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8 o# }! z  P4 Q4 F4 N$ A, @& j/ i/ g5 w- }' x
阅历是写作的根本途径.不管是写作还是创作,都不是写已有的东西,写的都是个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古人常常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P( D) Y$ {: ]4 k1 V3 d* E) S' B

1 b; |1 c8 N( M5 M5 q7 H7 P3 c阅历实际上是一生经历中的观察体验.观察是对事物外在形态及其所处环境从总体到局部的视觉运动.而体验则是自身在现实生活处境中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记叙文体来说,观察成分多的文章多是报告文学一类的新闻或者应用文,注重认识的反映论.不少偏重于题材新颖的小说实际上是这样的.而体验成分多的文章,向内心深处开掘,能够写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情绪气氛沉浸笼罩全篇. 不管怎么说,阅历都是写作的根本的途径.% U# U8 b( v  M7 Y( Y# n

# {  J) _( k! O- S: T二,多写
2 S' k3 b) H, i: h1 _5 e6 @' D2 e$ j& m; {
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人生大事不就是写得干净漂亮嘛!)"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应该多写多练.! D9 q6 l7 O2 U+ E+ `3 Z
7 Q/ V- J2 L* R% m# U9 _" W
1.多写是写好的关键.要把写作当作生活中的乐事,随意地写,不要总是绞尽脑汁.写作是学习写作理论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古人所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多作自好,写得少是一种通病.当然,不能盲目多作,要和现有水平的突破结合起来.可以说,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有这样三道关:顺畅关,发表关,风格关.一旦突破某一个关口,就不会倒退回去.多作还要和争取发表实用结合起来.不能怕失败,不能怕露丑,要多寻找发表机会. 6 k( W+ b$ ~7 ?2 M& W( I- ~' [: T

4 T1 G. Y. _6 a; @$ V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标签:读书作文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经验 +2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乐文 发表于 2013-1-15 14: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感觉要写好一篇文章或公文一定要做到:一是平时一定要多学习、多读书、注意积累,写出的东西才能不枯燥,优美生动,引人入胜。二是平时要多练习,多动笔,写作要经过深入思考,多用心,注重细节、注重实践和调研,结合实际,一篇文章有了实例和数字,会更有说服力。三是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培养自己对写作的爱好和乐趣,不只是写作,任何事情都是有了爱好和兴趣,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c9 h" s1 v( h  L3 y
 
fengld 发表于 2013-1-22 14: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善读无字书(读书管见)
) X# ~) X( N$ }: k3 L2 H5 L楚奇+ p! ~( Q6 d7 }1 m
《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22日   24 版)
, A, g$ S) n+ y" l2 Q. ~: ]1 \  南宋的一个夜晚,在越州山阴陆家宅院的书房里,74岁的南宋诗坛领袖陆游,正以自己一生的读书体验教育自己最小的儿子陆子聿。诗人教子,出口成诗,于是留下了这首至今传诵的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告诉儿子,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浅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躬行实践。这就是古人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
5 I& \) D7 d7 I' q6 `; o# F: ~" b! @5 _, A0 ^
  人获得知识有两条道路,一是实践,一是读书。实践就是行万里路,就是要去读懂社会这本“无字天书”,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求知渠道。司马迁、李白、沈括、徐霞客,数不胜数的先圣先贤都是行万里路而有成就的例子。
* b. \! g) k7 V
: P: Z0 U* T9 z- @* Q" I' k  古语有云:书看无字书,话听言外意。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说的都是“无字书”的妙用。尤其是清人张潮,关于“无字书”的论说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在《幽梦影》第一四二条写道:“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九十六条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第一八一条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读书是达到了化境的读书,无字之书得于自然,见于心性,这样读书才“能会难通之解”,“可参最上禅机”。张潮的朋友黄交三称赞说:“山老(张潮,字山来)之学,从悟而入,故常有彻天彻地之言。”读书到这份上,当然书便是胸中山水,山水便是胸中之书了。 
. c- S& X9 F, B7 V; q1 ~7 {- S1 i  O6 J1 g
  然而古往今来,似这般善读“无字书”的毕竟不多,更多的人则以为只读有字之书便可以了,正所谓“读书破万卷”。可惜一些人有字书读了不少,最后却变成一个无所作为的“两脚书橱”。《南史·陆澄传》记载: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更别说理论联系实际了,像陆澄这样死读书读死书,就难怪写不出书来。同样是姓陆,陆澄和陆游比起来,在读书的见识上显然有霄壤之别。
3 I( o1 I, s0 a2 s: @
. m' P% U- S% d  面对世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不无惋惜地说:“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是啊,只知运用有形迹的事物,不懂得领悟无形的神韵,这种庸俗的人又如何能理解音乐和读书的真正乐趣呢?6 d# `* |$ f& t; C# ], A

7 ~/ f( |  Q& y: h3 U
 
陌名 发表于 2015-9-24 16: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多读多写,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3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