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口才与文章写作有怎样的关系?

  [复制链接]
皓信对 发表于 2014-2-22 15: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说到口语交际,首先要弄清它的概念、范围和大致要求。口语交际是一种以口语为载体的信息交流,包括朗读、演说、辩论、会话、解说等。口语交际讲究三大要素,一是交际者,即交际主体(实施的一方)和交际客体(接受的一方);二是交际工具,也就是共同使用的口语,有独白型、对话型之分;三是交际环境,环境决定着交际的话题、氛围、语气等。三大要素不可或缺,互相促进、影响、制约,共同构成口语交际的发生。由此看来,口语交际与文章读写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尽管都在进行“文章”的创造,但二者通常不会同时进行、交叉进行。

说到口才,大概有两重含义,一是口头表达能力,一是口头表达才华。二者感情色彩不一样,前者是中性词,后者是褒义词。这里的口才指“出口成章”的口才,是一个褒义词。这里的口才的呈现方式,即口语说出的短章或长篇演说——口头的文章,是相对于笔头的文章而言的,形诸笔头的才华谓之文才。口才与文才既相能又相离,口才好有利于文才的表现,文才好也有利于口才的表达,但是有口才未必有文才,有文才未必有口才。

有关口才与文才的关系的话题范围,似应有口才与文才呈现方式的异同、各自的生成规律、各自的训练原则和要领、相互之间的的激励和促进。下面择要述之。

一、口才与文才的相似和相异

传统的语文教育光重视文才、轻视口才,其流毒积弊之长久、深远,为有识之士所痛心疾首。于漪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得出结论:

“说”的情况相仿,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低年级的学生还有比较多的“开口”的积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金口难开”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些学生笔头功夫还可以,作文写起来头头是道,但即席发言很差,往往不成句,不成段,脸红声轻,传递不了思想感情。(《在口耳上下功夫——谈“听”“说”能力的训练》)

就是说,一方面口语表达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语文教育现实又不令人满意,因此有必要提醒语文教育界口语和口才并重,并着力探索文章口才的生成规律。不过探索文章口才必然涉及文章写作,口才与文才相通,互见参差,互为促进,两相映照特点鲜明。

文章的口才与文才名为两才,实为一才,即确立中心、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组织语言、敷设成篇。只不过语言的载体不同,一是语音,一是文字。

口才与文才相似之处主要有:

1.情思。即所谓中心意旨、核心情感。口才与文才之表现均以情思为中心、为出发点,一篇文章要有一个中心,一篇讲话也要有一个核心话题,而且写作者和演说者都在情思方面颇费思量,因为情思的深浅、优劣、文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口才与文才的表达质量、水平。

2.构思。文才之表现是构思的产物,口才表达也应先行构思,再循规说话。章法、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和演说的成败。文章有起、承、转、合,演说也常常列数一、二、三,它们都是构思的产物。无构思的文章是不成体、不成形的,同样无构思的演说也不成其为演说,说“胡言乱语”也不过分。

3.生动。生动的别名即可读性、可听性。文章必求可读性,演说更讲可听性,枯燥无味、质木无文,就与生动无缘,也就会失去读者和听众。枯燥的文章被人遗忘,枯燥的演说更是招来嘘声。

4.对象。文章写作和口语表达都想对受众倾诉,与大众一起分享感受、思想、情趣等,有时又想试着改变受众的心理、习惯、想法、行为、言论等。也就是说,写作者和演说者的“眼前”都排列着一个、几个、一大群的受众,他们根据受众的心理需要“对症下药”,先是顺应,而后思图改变他们一点什么。

口才与文才相异之处主要有:

1.现场与场外。在演说中,演说者、听众合起来形成一种场,互动性很强;文章世界则分成写作场和阅读场,二者虽说也紧密相联,但时序是先后的,也没有直接的互动性。文章有时讲求与读者的“亲密感”,有时又特意追求与读者的某些“疏离感”,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诸文的“亲密感”很强,《野草》诸文的“疏离感”很强,各有特点,各显精彩。这些都与“现场”无关。

2.动口与动笔。这决定了二者最后呈现的形态,一是语音,一是文字,一是流动的不可回听的,一是固化的可以反复阅读或朗读的,一是最后在空气中遁于无形的,一是历历在目成为历史的;也决定了两种语体的不同特点,一是口语的,是即时的创作,时有疏漏,一是书面语的,精心推敲过,相对地少有缺损。

3. 疾速与缓慢。此二者各自生成的时速不同,演说即速成篇,容不得放缓节奏、思索再三,匆匆不暇即已结束;写作可以快速完成,但比演说的时速差远了,况且有的文章可以一改再改,有的文章写了一半因故搁笔,过后续写亦不为迟。

4.表达与交流。二者均为表达,但演说有表达有交流,写作则有表达无交流。这里的交流既有言语的,又有心灵的,也有表情的、语气、语调、动作的——这些都要根据在场受众的反应即时作出、即时改变,同时也会激发在场受众同样的回应。

5.有趣与平易。演说和写作按理说都需要有趣味性,以此争得各自的受众,但演说对趣味性要求更高一些,是演说者处心积虑谋求的,非以此不能打动受众赢得应有的效果;写作则不管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像演说那样过多追求机智、谐趣,如果过多追求趣味似有媚俗之嫌,降低了文章品位,所以多数文章以平易为本色。

二、口才与文才同生共长

口才和文才呈单一方面发展是常见的,但也不是必然规律,许多语文素质高的人在两方面都显强示高。在当今时代,二者可以而且应该同生共长,互相参照借鉴,增强补弱,这是每个学习语文的人应该努力的方向。不过,在总体上应该是口才向文才看齐,文才引导和规范口才发展,当然也有反面的效应,文才部分地借鉴和吸收口才的优势,口才成为文才发展的基础之一方面。

练口才之灵敏,可得构思之迅捷。口才的表达往往是谈吐之间的事,容不得从容构思、字斟句酌,往好处说,可以锻练人的思维的敏捷,而且口才越好,思维越是敏捷,正如培根说的“会话使人头脑敏捷”。有了这种优异的口才、灵敏的反应,就可以迁移运用到文章写作上,带来迅捷的构思,使文章写作变得灵动起来。有些人写文章思路阻滞,一方面与写得少有关,另一方面是否由于没有灵敏的口才,并将口才之灵敏借用于文章构思呢?

学口才之机趣,可救文才之枯燥。口才可以内容之深刻、充实取胜,但也要辅以机智、谐趣,并避免枯燥乏味。在演说场上,枯燥乏味是口才的天敌,会“赶走”所有的听众,自我孤立于众人之外。因此演说者都会把适量的机趣作为口语文章成功的辅翼。富有口才机趣的人,写文章也会顺应这种机趣的风格,给文章增添许多生动性、可读性。其实道理是一样,枯燥乏味的文章同样让人读而生厌。

借口语文章之现场意识,确立文章隐含之读者。口语文章总是有现场、有听众的,演说者非常注重听众的反应,总是投其所好、应其所需,不敢违背听众的愿意,不顾听众的兴趣,久而久之养成了唯听众之所想的习惯。这种习惯、作风移用到文章写作中,也会产生面对“隐含的读者”的感觉,想读者之所想,应读者之所需,与读者有一种超时空的交流,这样的文章富有亲切感,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即使没有现场演说口才的人,如若模仿了现场口语文章交流,其文章也会文采焕然。如冰心早年的散文集《寄小读者》诸文,完全是以文章通讯的方式与看不见的全国小读者“面对面”现场交谈,试看第一篇的开篇:

似曾相识的小朋友们:

  我以抱病又将远行之身,此三两月内,自分已和文字绝缘;因为昨天看见《晨报》副刊上已特辟了“儿童世界”一栏,欣喜之下,便借着软弱的手腕,生疏的笔墨,来和可爱的小朋友,作第一次的通讯。(《通讯一》)

其他各篇都是这样以第一、第二人称写作,现场感、交流感、亲切感极强,轰动一时,赢得多少代人的喜爱。

练文才之机巧,可得口才华章。文章写作自有一套机巧,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促进经久的传播,例如讲究观点鲜明,避免思想含混;讲究意旨集中,避免话题分散;讲究思路章法,避免条理混乱;讲究行文波澜,避免平铺直叙;讲究修辞方法,避免平淡无奇;“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伏隐照应,秘响旁通,等等。这些都可移用于口语文章中,必将产生出奇制胜的良效。其实口语文章也是文章,也有章法的追求,有些章法与文章写作的法则和技艺是相通的。

学文才之充实,可济口才之贫乏。显然,书面文章比口语文章有更充实的内容,常见的写法有“首先”“其次”“还有”“最后”等,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有正面说、反面说,有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有数据说话、事实说话、公理说话、名人说话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有选择地借用到口语文章当中,增强口语文章的厚重感。内容贫乏、空洞无物,刚一开始、马上结束,颠来倒去、同语反复,是口语文章常犯的毛病,要医治这些空洞贫乏的毛病,有效的办法就是从书面文章那里问寻“药方”。

借文才之深刻,深化口才之内容。善于写作的人相对地具有深刻的头脑,不善于写作而善于夸夸其谈的人总是浮浅无根基的。书面文章要求深思熟虑,不只描述现象,还要看穿现象背后的本质,即便看到了本质,也要像层层剥笋一样揭出第一层本质、第二层本质、第三层本质,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口语文章则不然,不良的做法往往是流于描述一下现象,稍稍揭示一层本质,甚至不揭示本质,就告结束,或者对本质揭示得不正确,把理说歪了。因此有必要借鉴书面文章的深化规则,提升口语文章的质量。& h6 V" O8 O- ?

标签: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2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