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人走茶凉”的口头禅。不过,老俗话里有是非。对于“人走茶凉”,必须“因事而论”面面观。分析好,大有益。 / o$ v. w6 f& b1 { “人虽走茶不凉”。都说“人一走茶就凉”,其实也不尽然。报载:被人们称之为“常坐农家坑头,常蹲田边地头”的山东省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虽然离任20多年了,可如今,不管是当地的普通百姓,还是原先他的同事和部下,只要是听说或见到“伯祥书记”来了,都想和他握握手,喝杯茶,唠几句。应该说,这种“人虽走茶不凉”的美谈,并非绝无仅有。但凡堪称“人民的好公仆”,无论他是离任而走,还是离、退休而走,抑或永远离开了我们,人们始终不会忘记他们。每年清明节时,不少兰考百姓情深意切地来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墓前,或是供上一杯杯热乎乎的香茶,或是献上一盏盏暖融融的美酒。这种场面,耐人寻味。1 i9 @" f4 O# H$ `. m$ v; u- X9 q3 U
“人一走茶就凉”。应该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人走茶凉”的势利眼,委实不乏其人。某局长在位时,逢年过节,家中门庭若市,宾客满堂。今年春节前夕,适逢这位局长调离。春节时,他的家中却是“门可罗雀车马稀”的另一番天地。此情此景,人们几多感慨:昔日,局机关及其下属单位那些常来局长家续家谱、套近乎的不速之客,如今到哪里去了?以往,每年春节都来局长家拜年的那些人,今年怎么不见面了?何以如此趋炎附势、“人走茶凉”?倒是一位直言快语的人道破了那些“势利眼”们的心理: . b) e$ ?# j4 Q) c9 t f “局长如今调走了,他已管不着我们了,也不会再给我们什么好处了,干吗还要敬重他、巴结他?”* e. l' n. h7 [/ p" p) h% |+ R
“人走茶凉”茶该凉。虽说人世间有很多“人走茶凉”的势利眼,但是,倘若由此就简单草率地得出世态炎凉、世风日下的结论,这显然失之偏颇,有违公理。其实,有些时候,“人走茶凉”乃是民意的折射。君不见,有些为官者在职时,官气十足,十分霸道,漠视群众,胡作非为。一些既“畏惧他”又“有求于他”的人,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又不得不违心地顺从他、讨好他,可内心里却巴不得组织部门赶快把他调离,或者立马叫他下台。一旦这种人果真离职而走或是卸任下台,那谁还愿意“亲近”他、“留恋”他呢?不言而喻,这种真实反映民情民意的“人走茶凉”,“凉”得当然,“凉”得其所,无可厚非。+ N# D* d5 v+ g3 s
“人走茶凉”正常凉。诸多时候,“人走茶凉”属于常态。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吴官正同志在新著《民贵泰山》中也谈道:“要明白‘人走茶凉’的道理。我认为,还是人走茶凉好。有的人希望家里总是门庭若市,这是不可能的。人走了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你在一个地方当什么书记,什么长,人家来请示工作,求你办事,你走了,这些情况就不存在了,还会门庭若市吗?”吴官正的这番话是在告诉为官者——“人走茶凉”抑或“热茶降温”,此属常态。既然是“常态”,就要以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只要做到为政清廉、问心无愧,那就不要因“人走茶凉”而叹息与自卑。同时,吴官正也在警示自己和告诫亲友——既然人走了,就不要再去期求和“享受”昔日他人对你的那种“热乎劲”,更不要去说那些“不该说的话”,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吴官正倡导的这种“还是人走茶凉好”,体现了一种清醒、一种睿智、一种胸襟,各级领导干部不妨静心品味一下这壶“凉茶”。8 K$ _; F' ~, c
文末,话归四句:“人走茶热”应颂扬,两眼“势利”茶必“凉”,有些“茶凉”乃民意,诸多“茶凉”属正常。 ; o3 b, W% t7 u% W k1 o3 c (作者:江苏泗洪县委党史委胡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