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思考 凤冈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矿产资源贫瘠,在工业化中取得突破较为困难,唯一能与外界抗衡的是我们的有机农业。近几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等措施,实施扶农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山区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但农业产业需要“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三个因素,基本是看天吃饭,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商品率不高,价格不稳,加上特殊的山区地理位置,对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大,群众生产生活仍处于较低水平。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全县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解决山区经济发展问题,需要从战略思维上考虑,方法上调整,方式上转变,才能引导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小康社会的建成才有坚实的基础。 一、山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生产条件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多样性和小气候的多样性差异以及农业灌溉设施方面的紧缺。山区土壤类型多样,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土地坡向千差万别,土地坡度、土壤厚度、土地肥力不尽相同,生产条件恶劣。小气候光照条件随坡向和海拔不同,也有很大差异,尤其是耕地以坡地为主,中、低产田为主,抗灾能力弱,改造难度大。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老化,带病运行,安全隐患较多。农业机械发展滞后,防汛抗旱任务艰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现代农业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水利化和机械化的高度发展和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由于山区的生产条件较恶劣,耕地改造投资大,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的路程还很长,发展现代农业存在严重障碍因素。 (二)生产经营不聚集,市场运行不健全。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山区耕地分布、农户居住相对分散,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体制下,生产经营活动以农户为单位进行,农户生产为满足自给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无法聚集成为产业。农业生产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农民增收缓慢,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水平。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的种养殖习惯,已经成为脱贫致富的一大障碍。近年来,尽管农业现代化宣传、实践有一段时间,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户来讲农业现代化总体来讲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受到市场、自然和技术的风险制约,分散经营的体制下很难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的发展。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供需交易的平台,在山区,农村市场体系、农业中介组织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市场运行不健全,大宗农产品购销信息闭塞、流通渠道不畅,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无法运行。 (三)劳动力资源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凸现。如蜂岩镇总人口3.7万人,每年外出务工人员接近一万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外出,留在家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思想观念落后,不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十分困难。这种现象支援了发达地方的建设,但当地经济发展则受到很大影响,农民的生活维持在温饱水平。当地经济的发展,缺少有文化的青壮年参与,村里要找一个合适的村干部很难找到。年老体弱的农民在家务农,农业科技的推广难于实施。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同时,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妇女现象突出,隐藏着许多社会问题。 (四)村级干部待遇偏低,村委会履职能力低下现象普遍。山区乡镇村级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民选村干部待遇仅限于上级拨付工资,村委会的活动经费及工作补贴,全部来源于上级政府拨付,村委会干部人均月工作补贴900—1000元,每个村委会工作经费每年仅有20000元。由于村干部工作补贴较低,村委会干部,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村委会工作中。大部分时间要忙于自己的农田活计或自己的其他事务,无力来考虑全村的经济发展及村务管理。一些村委会,在农忙季节出现干部轮流值班应付差事。部分村干部在村委会工作也是一种无奈。村委会组织功能弱化,农村经济发展缺少领路人。这样长期下去,必将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山区不是一穷二白,山区有山区的特点和优势。由于交通、信息、文化素质等原因,山区的人民,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在山区,大部分村寨有山、有树、有水、有草。这就是资源,这就是潜在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念好“山字经”,培育发展高原山区特色产业,这将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较好途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农民自身的努力与创造,但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帮助。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协助做好规划。蜂岩镇提出了调整结构增收入,通过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劳动力回流,引导山区乡镇发展一村一品,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并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促进山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推进产业化经营。根据目前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粗放,品种老化,品质不优的现状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日趋突出的矛盾,农村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我认为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切实推进产业化经营。要跳出农业抓农业,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即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必须围绕“四调”即调优(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调高(提高单产量)、调活(经营方式灵活)、调富(效益最大化)来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品种。其次要按照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思路来推进产业化。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品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发展专业镇、村、户,建立商品基地。依靠龙头带动,组建和扶持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集信息、加工、运销于一体龙头企业,通过龙头拉动,不断开发市场,把农产品销入市场。发展规模生产,大批量组织生产和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实现最佳效益,如我老秘网县的烤烟产业和茶叶产业,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运行,专业化运作,公司化管理。 (三)探索农业投入机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山区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政府应当大力争取上级支农项目的投入,整合各种惠农资金集中投放,着力解决农村交通难、人饮难、灌溉难、通讯难等问题,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但是由于山区基础薄弱,面宽量大,仅靠政府投入显得非常微薄。各地要充分发挥优势,着力通过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引导工商企业投入农业领域开发,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利用土地流转参与开发,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尴尬局面,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重建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经营已三十多年,“分”的层面释放的生产力已到了极限,在一些地方生产率出现了下降局面,到了该“统”的时候了。专业化分工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专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规模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生产组织形式,是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农产品效益的较好载体;同时还是农村发展生产中劳动力不足的较好解决方式,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重建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彻底解决小农经济与大市场的不对称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体仍然是农民,农民特别需要经济组织的引导。对已经发展起来的专业合作社,政府部门要给以政策及适当的资金扶持,使之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对还没有专业合作社的产业,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了解合作社知识及作用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五)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职业农民培养势在必行。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后,种田种地农民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县都具有普遍性,有的土地已经撂荒,谁来种地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农村中新生代不会种田,特别是农村中的“八0后”,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低,或根本不知道怎么种田。种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纷纷涌入城市打工挣钱。据中国农业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是57岁,其中60岁以上的占63%。职业农民是时代的呼唤,要通过乡村产业规划的制定,吸引农村中的“八0后”投身农业产业创业之中。近年来烤烟、茶叶生产科技程度的提高,对年轻一代转变为职业农民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对职业农民的培训,政府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职业农民的培训要常态化。 (六)保护生态环境,认真实施绿色战略。大自然对人类是公平的,你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也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气候,人类显得很无奈,很被动。大自然极端恶劣气候的出现,是我们人类自身造成的。连续干旱少雨,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影响,但局部小环境的聚合因素不能被忽视。我们县生态保护较好,很少发生人畜缺水困难的问题,这就是小环境气候的因素作用,但是2011年和今年的持续的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害,农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我们要深刻领会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切实执行我老秘网县提出的“一二三四”战略目标,把口号付诸实践,杜绝乱砍乱伐。农民的增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经济的发展要考虑可持续性。通过小环境的改变,形成大环境的生态保护屏障。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生态产业的目标才能实现,山区农业才会得到根本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