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题:
$ w& Z2 y1 f/ M4 l" W( J3 }8 l/ a: c. R
撰写工作总结怎样做到“快速成文”?/ G2 @0 c7 O/ I. p+ Q( f. R7 z
2 ?! V/ ^* N Y; F
老秘观点:
% ?: O" n% y! M! A h O% q3 D8 v, I2 }" v7 P
主要有以下四点:* s# s3 q0 j! A" c; Y8 k* w8 v
(1)找出规律、突出重点
# `5 a* g: u, B0 `' W. T5 W, `总结的目的,在于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以便对今后工作的认识更加明确、行动更加自觉、步伐更加稳健有力。为此,就必须通过总结找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即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指导价值的东西,所以,写“总结”应切忌“流水帐”。所谓“流水帐”,即不分主次,不讲轻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一起端。克服这种现象的唯一办法就是突出重点。所谓“重点”,是指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地说,就是把工作中的基本经验、主要做法以及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的成功之处,指导工作开展的得力之法,推动事业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总结提炼出来。只有这样的“总结”才是积累智慧的“宝库”,达到认识彼岸的“桥梁”,那种“千年模样一个样”的“通用总结”(即每到年底,把上一年的“总结”找出来,改改日子,换换数字,开头增加点新的提法,以此应付上级机关)理应加以杜绝。1 K; r+ } B- V d$ y8 e/ j# l4 l
(2)“功夫下在平时”
5 g* W& w! V1 Y a/ M6 a8 ~写“总结”最根本的一条是丰富地占有材料,“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靠写“总结”时才去现翻材料、现给下级打电话要数字、要例子是不行的,而是要把材料积累的功夫真正下到平时。比如对党和国家在方针、政策上一些重大的、最新的提法;上级组织有关本部门、本系统工作一些新的要求;本机关每一位领导在有关工作上的一些新的意图、见解、评论、想法,特别是他们走着蹓着、随时随地随口而出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看法,一定要记在心中;以上这些是“上头”。还要掌握“下头”,机关内部及下面基层单位出现的工作新动向、新苗头,以及典型人、典型事,特别是群众中出现的对工作精辟的见解、评价及含义深刻的“火花”式的语言。积累的方法是处处留心,看到就摘、听到就记,越记越丰富,越记越熟悉。既有上情,又有下情,这“情”就是写总结的养料,有了丰富的养料就“如虎添翼”,写起“总结”就会随手拈来,轻车熟路,否则,临起草“总结”时现抱“佛脚”,“先搭架子后填肉”,这样临时拼凑、填充起来的“总结”势必言之无物,空话连篇。
& j2 M+ n. L1 Q(3)“磨刀不误砍柴功”
' |8 E' o0 ~! F" S% q0 T0 S" b' {+ ?当我们正式接受撰写“总结”的任务之后,不可急于求成,立刻铺纸操笔,匆忙动手。而应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进行思维加工,将零散的、感性的材料,通过归纳、分析,使其上升到系统、理性的高度,明确结论、确立观点。然后列个提纲,做个书面“设计”。待上述准备完结后,再下笔写作。从时间上看,好像这样占去了不少时间,不太划算,不如接到任务后马上动笔来得快,其实不然。前者由于经过较为充分的思考,材料选得精、观点确立准、结构思路清,这样写出的“总结”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返工;后者由于匆忙上阵,缺乏充分思考,不但写起来“缺胳膊少腿”,而且由于“怀胎”月份不够是个“早产儿”,所以常会出现大返工,被领导推倒重来,事倍功半,反倒耽误了时间。所以说“七分想,三分写”是快速成文的一条经验。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 @+ Z6 _' o- I0 _8 I3 c/ y
(4)不要“十步九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