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浩 《三国志·吕蒙传》中引《江表传》记叙了东吴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吕蒙认为自己是个武将,又不去专搞什么经学去作博士,便推说:“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便举自己、汉光武帝、曹孟德读书的事例劝导吕蒙,中间还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必得之”。意思说:只要肯学,就会有收获,就会见效。从此,“蒙始就学,笃志不倦”,果然大有长进,不仅长学问,也提高了军事理论与策略水平,这使东吴另一将领鲁肃大为惊讶,认为吕蒙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却笑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学则必有所得”,正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简单道理。“学则必有所得”,包含着“学”与“得”的正比例关系,小学小得,大学大得,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然而时下有些领导同志与当年“吴下阿蒙”的思想差不多,他们认为学习理论、文化、技术是专业工作者的事,自己是搞领导工作的,整天忙忙碌碌,学了一时也用不上,未必能对工作带来显著效果。因此,他们往往以“学历高”、“条件差”、“年龄大”为理由而疏于学习。
以“学历高”为理由而疏于学习的多是一些有着高学历的年轻干部。他们认为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够用了,不用读书也能应付工作。殊不知,“学历高”不等于“学问高”, “学历高”不等于“才能高”,大学四年只不过学了十多门课、几十本书,而人生有很多个四年,漫长的业余时间的利用才是人和人拉开距离的最重要因素,有了学历就停滞不前,肯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以“条件差”为理由而疏于学习的大多是一些三、四十岁的中年干部。他们的理由是:“工作忙、应酬多”,“孩子小、家务重”。这些也许都是事实,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古人刘安说得好:“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意思是说:说没有时间学习的人,即使有空也不会去学习的。这不是辩证地解答了“工作忙、没时间”学习的问题了么?!
以“年龄大”为理由而疏于学习的大多是一些五十开外的干部。他们感到自己“资格老,经验足”,何况干比学更重要,还要学习干什么呢?殊不知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必须终其一生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我们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董必武同志七十五岁时,年龄可谓大矣,可仍“趁日翻俄语,开灯读楚辞”,到八十六岁还“五篇六本相连读,学习当如过河卒”,对照董老这种学习精神,我们那些自称年龄大,大多也不过是五十开外的中年人,怎么可以因“人过四十不学艺”而放松学习,又怎么会“学未必得”呢!
古人云:“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成为一名学习型的干部,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扎扎实实地把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等学深、学精、学透、学活,才能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只有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克服和消除“知识透支”与“本领恐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