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社会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调研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3-12-23 10: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本帖最后由 学习时报 于 2013-12-23 10:39 编辑

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东省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调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而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背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是在2005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中后期提出的。200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10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作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战略部署,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四大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年7月,国务院编制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东莞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下辖32个镇(街),常住人口829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187万,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市凭借其高速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东莞奇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作为地域面积相对狭小、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多的区域,东莞市目前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上都寻求新的突破。其中,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前些年,东莞市经济发展过于迅猛,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与东莞的经济实力、城市地位不相适应。首先,东莞市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以及服务平台等没能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难以满足广大群众不断上升的网络化、信息化文化服务需求;其次,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是本地户籍人口的3倍多,且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数量大、文化需求大,原有的文化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再次,随着东莞市基层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原有的服务人员数量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这些难题都严重地制约着东莞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稳定,也成为“建设幸福东莞”路上的绊脚石,亟待东莞市委、市政府予以破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001年,基于“城市发展以文化论输赢”的判断,东莞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新城”确立为重要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设“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在实施“文化新城”战略中,东莞全市先后共投入70多亿元,重点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和“音乐剧之都”,着力构建功能先进、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0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实施“文化名城”的战略决策,力争用10年时间,打造“四个名城”(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2011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在全国东、中、西部分批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东莞市积极申报,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31个城市之一。两年多来,东莞市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统领,以创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突破城乡界限、户籍界限、群体界限,全力构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创新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于2013年7月顺利通过文化部验收,总成绩在东部名列第三,成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之一。东莞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组织部署,强化保障措施。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将其纳入中心工作统一谋划、统筹推进,特别是在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后,更是以强有力的手段来推进示范区的创建工作。
  强化组织保障。东莞市把示范区创建列入“一把手工程”,写入市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年度计划、年度考核之中,并与各镇(街)签订了创建责任书。为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机制,东莞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分管领导为副组长,15个有关单位和全市32个镇(街)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创建办公室。
  制定科学规划。2011年,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整体部署。随后,东莞市又制定了《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明确示范区的创建目标和标准,为创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指引。
  加大资金投入。2011年和2012年,全市共投入创建资金13.3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9.7亿元,镇(街)财政投入2.5亿元,村(社区)投入1.1亿元,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占财政支出比例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
  加强工作督导。东莞市先后召开 4次全市性高规格的大型会议,组织20多次不同形式的现场会、研讨会、专家咨询会、点评会。市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了解创建进展,现场解决存在问题;市文广新局、各镇(街)也都结合实际,开展分片、驻村、挂点等多种形式的督导,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实施三级联动,推进设施覆盖。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市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镇(街)和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通过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各种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全面覆盖。
  市一级谋求大跨越。2001年以来,东莞市一级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设市中心广场、东莞图书馆、玉兰大剧院、东莞展览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博物馆、东莞文学院、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报业大厦、广电中心等一批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这些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运作创新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文化阵地和满足广大市民文化娱乐及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平台。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东莞市以基层为重点,继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组织实施了被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的“文化惠民”工程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两个重点项目,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向基层延伸。
  镇一级实行高规划。全市镇(街)一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达50亿元,建成长安图书馆、塘厦城市展览馆等一大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公共文化设施。此外,东莞市重点实施“两馆评估定级”项目,参照国家县(市、区)级的建设标准,对图书馆、文化馆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全市32个镇(街)文化站设置率、功能完备率均达100%,面积均超过2000平方米,全部达到了“广东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建成18个镇(街)自助图书馆和14个镇(街)图书馆ATM,达到了32个镇(街)全覆盖。
  村一级坚持高标准。2011—2012年,全市村(社区)一级新建文化设施面积88万平方米,村(社区)文化设施全部达到广东省“五个有”标准,即有一个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有一个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公共图书阅览室;有一个总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一个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广场;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与此同时,东莞市着力促进村(社区)文化设施完善、提升,加强管理,发挥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