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说很多人耳熟能详。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一为登高望远,要有远大目标;其二为呕心沥血,要有坚韧不拔之志;其三为心旷神怡,得到成功的快乐。可以简单概括,分别为递进的三种境界:知、行、得。 其实早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出读书的三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可以用宋代人的读书典故来佐证。宋太祖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等空暇时追补。他说的“开卷有益”强调的就是“知”。大臣钱惟演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读经史严肃,当正襟危坐;读小说轻松,取卧姿通体舒泰;小辞短促铿锵,大概有助气沉丹田。他手不释卷,更多的是出于爱好。诗人苏舜钦生性豪放,以诵佐酒,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把书当作下酒菜,目与书接,心游万仞,逸兴与酒气齐飞,书味共豪情一色,此乐何极! 也有人用禅宗的机锋来形容读书: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初读如少年涉世,所看的都是本原的世界;再读如中年历经沧桑,恍然有悟,走过的山水都变成人生的履痕;三读如老年夕阳下回首,山水都变成心上的风景。 余杰写人生境界的文章引用了禅宗的三境界:其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其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借用来阐述读书三境界也十分恰当。第一境界中的“寻”,是读书的上下求索和追问;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功利层次剥离出来,浑然忘物。而第三境界则是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达到长空明月、天人合一之境。 也有人借用企业家的术语来谈读书的境界:一为大智慧,二为大抱负,三为大手笔。大概读书如运筹帷幄、商场鏖战,攻城掠地、乘胜追击,追求羽扇纶巾、叱咤风云之效。 今人也辑毛泽东词句为三种境界:一为“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二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三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为学境界同王国维相近,但更侧重读书时风云激荡的内心体验。 说法林林总总,但有一个共同点:屏弃功利,直逼内心,仿佛蝉蜕壳,将外物放下,挣脱出一个“新我”。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阐述“艺术境界”,说他主于美。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清风朗月、落英缤纷的美的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借以窥见自我的心灵深处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这就是读书的“艺术境界”。 读书之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G2 h# R' p4 G% Q9 W,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