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王一端: \# _, t. n( K
(于晓飞) 9 |8 g( v7 k" W# S/ i" {: y' j
今生有缘能结识王总——善良睿智的好人。
6 o% `5 D, }: `$ s% e 2012年10月,在集团公司组织史资料总部卷的编纂工作会上,第一次见到王总。未见其人,早闻其名,之前就听领导介绍过,王总是中石油的“第一大笔杆子”,可以边喝酒边写材料;也可以口述,别人打,总能一气呵成。
9 _9 B9 X7 ^' e. I7 X! e" e1 T) V { 第一次见面,王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浓重的山东口音,面带微笑,平易近人,很普通的一个人,话不多,但语出惊人。第一次会上,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框架清楚,结构合理;二是资料准确,需要原始档案,包括文件和历史文献;三是体例一致,层次多,历史长,标准统一;四是文字厚重,述而不论,不带感情色彩。同时指出工作的重心,难点:在于资料的收集;准确:人名、机构名、历史事件、时间;生命力:资料的真实性、严肃性。后来想,这就是顶层设计。
3 a: T' ?* l6 r: g 在此后的几次会议上,王总还总结出了组织史资料的“十大要素”,提出了三十多个方面的问题,整理后,成为我们工作指南的一部分。! e d' z3 D& |+ D/ k
此生有幸,王总亲自为我改文章——终生受益。. x# d* J' _( x) O3 k
第一会议后,王总带走了我写的综述。一周之后,在第二会议上,王总对综述的内容、字词及标点符号都作了修改,还做出批语,给予充分肯定,我清楚自己水平,有很大差距。我倍受鼓舞,树立了信心,很珍惜这段评价,将永远珍藏王总亲自修改的材料和批语。 H8 \4 ? W/ a; _: y8 E
在此后的几个月当中,在王总的领导下写综述,有机会直接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工作思路;有机会一起写材料和改材料,他口述我打字;有机会就自己的困惑,直接请教。话语不多,道破天机,给我启迪和思考。
* r$ g1 b0 s6 M) b, c 他告诉我,写好文章的秘诀:多读、多思、多写,笔杆子是写出来的;写好文章的三要素:结构、内容、语言;写文章最低标准:把事情交待清楚,语言通顺,文字简炼,表意准确;养成好四个习惯: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养成抓住灵感的好习惯,养成随手记的好习惯,养成读经典的好习惯;还告诉过我:读书和学习的目的:就是用别人的思想来撞击我们,引起共鸣和共振,产生新的思想,不要求记住书中的只言片语,要用书中的道理和思想改造我们的思想,思想活了才能写出好文章。
6 l4 C) q8 B6 C 《“笔杆子”碎语》——让我读懂王一端。
( X+ P( J# D5 t, a/ j- Z 去年12月底,一次闲谈中,王总让我看了此书的目录,当时眼前一亮,心头一喜。自己在写材料时,遇到的问题在此书中都能找到答案,而且还有一些小故事在里面,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期盼此书早日开写。3月的一天王总告诉我,他恢复写博客了。从那时起,我每篇必读,有的还反复看,非常喜欢这种语言风格,并且全文下载,遇到感兴趣的内宾,还要评论几句。还推荐给我的一些朋友,让他们也来学习。除去出差的时间,王总每天都有新文章,有时一天多篇,常常是午夜时分,还在上传文章。前后70天时间,120篇,10万字的《“笔杆子”碎语》定稿了。建议将来出书时,可以把每篇文章定稿的时间加上。真的很辛苦,我很受益,找到了写文章的大门,有了写除公文以外其他文章的想法和冲动。$ o2 ]+ L( L. ^, P4 o
全书四篇,不同章节我读出了不同的感受:
: r3 x% v1 i& ?$ R2 w- t 笔中苦。我读出了做人的态度,苦中有乐,不是苦。+ J2 w7 H2 ]* M- M
笔中悟。我读出了做文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写好文章,让后人有长进。
; a5 n7 X8 S: J* y! v7 _ 笔中乐。我读出了工作的态度,工作的水平和成就,激励后人前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E, T" a( Y; y, z4 { w1 Q 笔中趣。我读出了生活的态度,知道了别趣人生的真含义,展示了一个真诚、善良、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真我。0 c5 p& t- N: u- w( t
文如其人。《“笔杆子”碎语》全书语言简单、平实、质朴、流畅;内容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事业的执着、生活的热爱、家人的关怀、朋友的关爱、后辈的提携,全书充满正能量。
h6 g! t, S5 P8 A2 W% c 《“笔杆子”碎语》——就是作者的自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