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学问与学品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3-11-25 10: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社会转型时期,学者有明是非、树道德、以知识引导大众价值取向的责任义务,学养修为至关重要。以笔者陋见,大致会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 U9 k3 g$ o6 n7 q! Q  第一,是否具有真实性的问题意识。. d  ?; Y% ~( j
  世人一般以为,学者是具有知识权威的身份象征。实则不然。学者与专家是有所不同的。专家是知识工具,在某件事情上具有常人不备的专门知识,就可称为专家。而学者并不以专门知识为能,而是以提高认知世界的学养造诣为本事,体现的是一种以学术为业,探求知识的生活方式。为学追求的是知识本身,还是知识权威的地位,是真假学者的最大区别。6 B1 z: c$ W' K# O7 u
  学者的知识能力如何,首先体现在具有什么样的问题意识上。“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学问之道,在学,在问。有什么样的学术修为,就有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如果动辄一大堆术语名词,言不及义,故弄玄虚,这是还没有破除名相,学力不逮的表现,还没有能力消化成为常识化的问题意识。学者的问题意识,具有始发性和原创性的知识意义。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能不能提出真实性问题?能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能不能精准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和实质?这是学者的知识能力的体现。只有长期潜心治学,才能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既是学养高低的表现,也是学品优劣的考量。
6 W- R" T$ G8 }% Z/ R0 j  当然,有着真实性的问题意识是一回事儿,能不能把问题真正地讲出来是另一回事儿。学者也是社会上的人,会遇到许多不由自主的无奈,有不得不“被”的尴尬,讲真话经常是很难的,但无论如何还是可以做到不去讲假话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些老学者深刻检讨了假话对道德文化的毁害,给自己设定的底线是:可以三分真话,七分废话,但绝不能说假话。“宁可失语,不可妄言”,这是学者起码的道德底线。+ U) [, L4 I# C( R1 A- Q
  第二,有没有自知之明的知识边际。
3 |6 k( T4 d3 V) K+ B$ S  学者以知识为本位,应对知识有敬畏之心,能够准确地估量知识范围,知道自己所知是有其确定边际的,边际之外再多走一步即是江湖。“学无涯,知有涯”。一个人的毕生学力所及的,只不过是知识沧海中的一粟而已。一个真正的学者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是知道自己的知识边际所在,具有自知之明的分寸,不会有僭越的妄言,以无知充有知。孔夫子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知识理性的为学态度。西哲苏格拉底也有类似的话,自称“我只知道我是无知的”。先哲这些闪耀着知识智慧的千古格言,是对知识的庄敬自重,也是在表达一份生命的坦然。自知之明是人生大智慧,唯学而能知之。学者能够清楚自己知识的边际所在,有诚心正意的治学态度,恪守实事求是的本分,才能够契合外物,自明而明他。
9 i0 M+ U" U* W3 a4 W' v, w6 M  要真正认识一位学者的知识学养,固然是要看他说了些什么,而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他不会说些什么。在当前的市场大潮中,敢于在没有研究的领域夸夸其谈,天下事无所不晓,无所不谈,这是媒体英雄的作为,严肃的学者一般是不会去凑这个热闹的。学者对知识具有严谨如仪的态度,有安分守拙的智慧,自会有着为学的诚实和为人的率真。真正学有所成的,都会知道知识的分量,都会有一份谦和自守的学术态度,不会有傲睨自若的妄语狂言。能够坦诚承认自己所知的有限性,正是恪守了学者的本分,这是敬畏知识的表现,是学问有道的诚实态度。
4 M* r6 d( {  o" J$ ~2 j  h  第三,是否有一以贯之的价值标准。& ?" S7 i0 E- t" Y# K& g3 ^
  当今知识社会,学科门类越来越细化,各种专业术语层出不穷,各种学说流派林立,各种观点五花八门。社会知识总量的快速膨胀,同时带来了学科间的认知障碍。但学者以学问立身,并不在于涉猎的学科领域多少,通晓的术语概念多少,而是看其是否具有稳定的价值系统,立言立行是否具有“一以贯之”的价值标准。
; U7 g3 N0 E* z  学者的学问根基,在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具有价值系统的稳定性。价值系统的稳定性是由系统内在的统一性决定的,表现为价值标准的一致性。统一性不仅是理论能否彻底,学说能否自洽的逻辑前提,更是其核心价值观的规定性使然。其统一性的时空范围越大,其价值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能够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必然是符合经验常识,具有真正价值的。可以放之四海,穿越时空,彰显文明,是学问的大道。孔夫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讲的就是夫子之道内在的价值稳定性。几千年的时空变幻,浪淘尽多少时髦学说,而夫子之学至今仍然在给我们温故知新的知识启迪,可不谓圣乎!1 ^. h/ W" q: ]/ G
  学者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传承者,文明守望者,并非天纵圣贤,绝顶聪明,而是有着对真实知识的执着心,有着推己及人的学识修养,有着稳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因而可以超然物外,充当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真伪善恶的一把直尺。所以,正是因其能执着,有价值系统的稳定性,学者才会被赋予了社会良知的度量衡的意义。而这恰恰是精于利益算计,价值标准游移不定的聪明人做不来的。; z4 M$ Z) |, Z8 @
  是否保持价值标准的一致性,不仅是一个学理的要求,也是一个学品的要求。学者“外察诸物,反求诸己”。没有内心的澄明,反思自我的悟性不够,将会影响到对外部世界的审视能力,学业修为是很难登堂入室的。所谓“德之不修,虽学有道,其行不远”。另一方面,即使是学富五车,如果没有稳定的价值立场,所学知识就是浮萍飞絮,很容易演化为趋炎附势的工具,物化为权力和金钱的附庸。' K! e! R* ]4 [
  学品如人品。学品的高低,人品的真伪,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的。从知与行是否具有一致性上,判断其价值系统的稳定性。知行能够统一,知识的修为和道德的完善就能够相得益彰;知行如果相悖,言行表里不一,多重价值标准,势必造成道德取向的分裂,形成双重人格。所以,有没有道德品行的自觉自律,对知识的态度是大不一样的。
3 H# d) Z6 I8 R2 B: [  第四,是否具有专业化的知识水准。3 q0 }! o$ G6 n* Y: p
  对学者的学术价值的认识,并不看有多少著述,而是看有多少文化贡献。孔子“述而不作”,是为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大宗师。正如朱熹所说:“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在知识精英化的文化时代,学界的学术传承有序,知识层次分明,学业标准清晰。
- r# B: K; M7 u/ w  知识活动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其价值是很难量化的。互联网时代,要拼凑出个“著作等身”的“大师”来,并非难事。而那些整理年谱、注释著作、编选资料、修订校勘等具有公益性质的学术基础建设工作,没有辨伪存真的学术功底,却是做不来也做不好的。从学术史上看,一部扎实的资料书籍,对学术界的贡献,要远比一般著作大得多,也长远得多。当前,虽然坊间新版书籍汗牛充栋,但具有原创性价值的屈指可数,知识含量的差异更是判若云泥。这是一种既缺乏知识积累,又缺乏知识创新的低水平轮回状态。而要打破这种低水平轮回,就是要实现知识活动的专业化。对此,学者是责无旁贷的。
; \3 i1 K2 d$ X0 }  @  专业化是实现社会合理分工,完善职业分途,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现在社会紧缺的不是高级职称,而是真正具有专业化的职业水准和职业道德的操守。市场经济如果缺乏专业化的标准和职业的道德规范,就建立不起有序的社会分工体系,会把每个消费者都逼成半个专家。购买房子要成为地产专家,装修房子要成为建材专家,去医院看病要成为医学专家。这使人们疲于奔命于各种交易活动中。学者是社会上专业化知识程度最高的人,应能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引导社会,为社会分工专业化水准的提高树立身体力行的表率。; d/ M: i* g  g- Q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者的学问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学有所本,渊源有自,逐步积累起来的。如果看不出其学问的渊源路数,其知识的可信度就是大可存疑的。当前学界的问题,就是会乾坤大挪移功夫的聪明人太多,但欠缺真实功夫,难以有真正的创见发明。就学有所本而言,读书为学业根基。学者一般都会有读书札记、学术书评,可以见其读书功夫的深浅。就渊源有自而言,要涉猎某门学问,一般都得做过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学科综述一类的入门基础工作,才有得窥门径的可能。具体到每个学科专业,基本功的要求各有不同。如治西学的需要翻译文本,治历史的需要掌握史料,治经济的需要数学工具等等。而要达到“术业有专攻”的程度,要能获得专业领域的话语权,是需要做大量的读书和研究工作的,绝非朝夕之功。功夫不到,学识不达,术业不明,其话语权的分量就要大打折扣了。所以,知识引导社会,是通过学者的专业化知识来实现的。学者的专业化知识背景的厚重与否,决定了其知识话语权的大小多少。学者的虚名大于实学,对社会的误导是会带来严重后果的。
8 f' G* @3 i0 s( A9 Y7 Z  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就是知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中国当代史的研究为例,虽然社会的关注度很高,坊间每年出版的相关书籍是车载斗量,但裨贩之作居多,真正有学术分量的屈指可数。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史研究,有一个从政治化到学术化的蝉蜕过程,寻求历史真相的工作是艰难的。治学者不仅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史料,依据第一手资料做研究工作,还要有驾驭史料的能力。要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发掘历史真相,需要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完备的研究方法。比如解读原始文献,需要了解不同版本的文本差异,认识产生这些差异的时代因素;解读历史人物的言论,需要考察其言行的前后矛盾处,分析导致这些矛盾的不同语境;解读档案文本资料,需要参证当事人的口述回忆,读出无字处的文章。在同样的资料条件下,重建历史现场的水平高低,这就是研究者的学力和学养的问题了。对良史的要求是很高的。大致而言,要做过学术综述方面的工作,要有史料学、版本学和史实考证的学术训练,要做过口述史的研究和采访调查,要做过对人物、事件的专题研究,要做过具体个案的微观研究,要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宏观梳理,要做过思想史、概念史方面的工作,要做过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方面的探讨……进行这些学术工作,并不是说每个方面都要有专精的研究,而是说要培养研究者的历史感知能力,要具有从事研究工作的完备的知识结构。研究者的学术训练越全面,专业知识结构越完整,越能有论史的分寸感,越能接近历史真相,复原出的历史场景就越清晰,不会简单地被历史的文过饰非所迷惑,不会轻率地陷入宏大叙事的历史空洞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历史叙述风格。当代史研究如此,其他学科也应是大同小异。作者:王海光   F  u9 y1 X4 D* }- A4 [
7 T" b$ U) ^9 f& ]+ c1 ^9 O3 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