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研文章写作是基层宣传的一项内容,是各级税务机关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更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写作过程中,调研文章是最让我们耗费心血、感到头痛的一环,调研文章写得好坏,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文秘人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选材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写作能力。 ' k6 X" ~. }( _$ Y+ n n: y7 X3 S
: N# _5 g7 T/ s5 k' _ 通俗地讲,写调研文章犹如盖楼房一样,大体分三步走:一是打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巧构思,定基调;二是起主体,就是搜集、整理、挖掘素材,往搭起的框架里填充材料;三是精装修,意即修改、润色阶段。每一阶段都不容忽视。概括讲,就是要树立八大意识,也是指写基层调研文章需要具备的几种素质。当然,说这些,总有种夜郎自大,蚍蜉撼树,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觉,请大家谅解,目的是善良的,只是请写作的朋友们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对自己要求更严一点而已。 2 r, d8 w6 B5 @" o* p5 ?, |
: \4 O. E6 n7 \ U 敏锐意识。每次写调研文章前,都有必要分析一下文章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借鉴性,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更多的人,明白大众最想知道什么,最盼望什么,最想解决什么,这方面的文章更有价值,作品更具影响力,更能引起编辑的重视,更有可能选用你的稿件,读者更愿意看。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仅纳税供养我们,也是依靠他们阅读,我们的文章才能找到“卖点”,读者群的关注程度,是衡量调研文章价值的标准之一。谁把实际问题解决好了,谁在这方面有创新,谁就创造了经济价值,就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调查采访。就税务部门而言,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哪个地方工作方法与绝大多数地方不一样,哪个方面工作成绩特别突出,哪个地方把纳税户管好了,哪个地方做到了应收尽收,哪个地方基层增幅比较大,哪个地方的基层秩序理顺了并且征纳关系融洽,哪个地方基层政策法律落实的好,哪个地方基层管理由乱到治,哪个地方为纳税人服务搞好了,哪个地方的队伍管活了,哪个地方廉政建设加强了,哪个地方基层执法规范了,哪个地方思想政治工作到位了,哪个地方就是我们关注的热点,是我们挖掘素材的亮点。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国家发布的新基层政策,如目前合并后的企业所得税法、房地产行业专项稽查、纳税评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四个坚定不移,在基层如何创造性地落实,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1 v$ x9 M' n' N, ?0 E2 \* O" G$ j
8 u& u2 Z$ W2 p4 G9 k 搜集意识。建议大家都要像采蘑菇的小姑娘那样,只是身背无形的大“竹筐”。写调研文章的同志大多数都在办公室工作,办公室是各单位的事务部、参谋部、指挥部,作为一个文秘人员,要勤奋学习,拓宽视野,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为领导当好参谋,提好建议,出好点子,是丰富文章素材的必要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学会借鉴,把别的执法单位、别的税务机关的一些好做法,写入工作安排,并督导落实,就能够有重点的“制造”出一些有价值的调研资源,然后将资源采取巧妙的办法,尽可能地转化为“成品”。税务工作者肯定认为税务工作很重要,但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税务工作只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部门,这样的部门有几十个,单纯研究税务工作未免有些单调和枯燥,如果我们把税务工作放在整个执法与服务工作中去调查研究,可能效果就好一些。
$ ~- {0 Q) q2 t: R
# D( x4 Y J8 s/ t 判断意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件物体,站在不同的角度,感觉就不一样,正如达·芬奇能将同样的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画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的税务人员写不好调研文章,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站在税务看税务、站在税务写税务,跳不出税务行业这个圈子,没有把税务工作放在社会大背景下与经济挂钩。写调研文章有时要向摄影家学习,磨练自己的眼力,捕捉人们鲜见的角度,最吸引人的角度,最亮丽的角度,从平凡中找出不一般来,把“最好看的一面”、读者可能最感兴趣的一面,展示给编辑和读者,让编辑注意,使读者爱看。写文章不宜求同,而应该求异,写出与众不同,北宋黄山谷曾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过:“选题首先要看别人没搞什么,而不要看别人搞过什么。”这些话用在选择调研角度、命题方面也很适用。还要扩宽视野,要胸怀本土,放眼全省、全国。把本地基层工作放在全省、全国税务系统比较,放在全省、全国执法机关比较。写税务调研文章,还要跳出税务看税务,跳出本地看本地,有些我们站在税务机关的角度、站在本地的角度,认为不是好角度的东西,对读者可能仍然有新鲜性,编辑和读者可能仍然感兴趣。一篇文章的价值高低,很大方面取决于作者的切入角度,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作者。” * a. Q2 L5 b! E: e! M! x- @: t
. X2 j* e z7 E; M" }: H2 W/ i
思辩意识。真实是调研文章的生命,写调研文章的人一定要调查研究,忠于事实。写出来的作品应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间的检验,经得起逻辑推敲。不忠于事实的文章,就是登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有时还可能起反面作用,甚至引起诉讼。写文章要学习辩证法,否则有些文章写出来,细心的读者一看就发现不真实。现在的媒体报刊杂志在吸引大众的眼球方面差了一点,主要是虚假的东西多了点。这就是作者不细心,编者没有认真逻辑把关的结果。有些场合我们要尽可能到第一现场,了解与所写事实最相关的人员,采访与事实有不同联系的人,不能听一面之词,有时不可能亲临现场,而发生的事实又确实有写作提炼价值,我们要尽量亲自打电话、找到直接经办人了解情况,同时要做好分析。多学习记者的视野和写作角度、方法,有时我们之所以没有记者那样的视野,主要是没有经过全面调查,只是站在自己单位的角度去看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可见,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结论,全面看问题与片面看问题,结果就是不一样;文章中的数据一定要准确,即使是当事人告诉你的数据,也要反复计算、反复推敲。有些写文章的朋友喜欢“拔高”,这是不能提倡的,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最好,即使要“拔高”,也一定要有个度,要用哲学的原理,用普遍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分析,不能因写这个,否定了那一个。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则信息:民营企业家出资搞税宣,因为场地规模、数字欠斟酌,结果就很适得其反。如果作者能用联系的方法思考,能多一点逻辑推理,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虽说是信息,但道理是一样的。
4 |. m! B1 c1 t. ?0 c7 R# y1 U! K! z# J& Q: ] A+ \
推敲意识。调研文章不是越长越好,越长越有写作水平。特别是现在报纸、杂志、论坛众多,人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看长文章,有的可能只看一个标题。所以写作时即使该长时也要尽可能浓缩,写短写精,该短时更不能写长,能用6个字表达的,不要用8个字,每句话的字数最好不要超过15个字,字数少而精的语句,读起来非常上口,句子长了很别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文章的层次感要强,尽量摒弃“三段论”式的赘述,读起来让人感到更愉快。要惜墨如金,直至压缩到再也压缩不下去为止,“大约”、“基本上”、“差不多”、“正在进行中……”、“在……之下”等含糊、蒙混的字眼,尽可能不要用在调研中,比如“对税务改革进行调研”,写成“调研税务改革”意思是一样的,却少了三个字,更简洁明了。古人形容材夜思:“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写文章也应该这样,诗人辞人写作,多概括、多提炼,回想一下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才28个字,表达了多少内容、多高的意境!调研也应该学会“语不惊人誓不休”,必须要字斟句酌,说最恰当、最切合实际的话。特别是制作标题,要精,要吸引人,要抓住“筋”。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标题和导语,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写内容,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书在手,读者头一眼肯定先看标题,标题吸引了“眼球”,才会继续往下读。标题抓不住人,文章再好也起不到该起的作用。就如李渔所言:“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以媚句扫魂,使之执卷流连,苦难遂别”。写文章要向白居易学习,不要追求词藻华丽,不要过多地用成语,不要过多的引用文言文,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极少用文言文、极少用成语,基本上都是“大白话”,目的是让文化程度最低的人都能看懂。据说白居易写过的文章专门念给没有文化的老太婆听,直到老太婆都听得明白,他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现在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能读懂。写文章贵在要把事情说清楚、意思全部表达出来,让人一看就懂,胡乔木曾说过:“你把你的读者每一次都当作对你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只有假以小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为阅读对象写文章,读者群才会更加广泛。用最简单的话写出最多的内容,让编辑用最小的版面编出更多的内容,才可以吸引读者。文章太长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也许10000字的稿件还没有100字的稿件效果好。我们看到的报纸专刊、专版,其效果往往不如头版几百字的报眼。 0 M% W2 V7 M$ B5 _2 p
* ~8 @% \9 o" M* Z+ N 学习意识。好多老秘网的写作教程中,不少地方都用了“厚积薄发”这个词,要求我们写文章、做文秘的人要多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举重若轻”。文秘人员也好,新闻人员也罢,“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再好不过,我的经验是三句话:“分析评估勤参与,税政征管常座谈;领导讲话留意听,身边小事不放过;一线新闻找分局,稽查大厅随时访。”用起来比较有效,写调研文章就要求我们对各行各业,行政、综合、业务工作,方方面面都要知道一些,写起东西来才可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为我用。不当南郭先生,素材当中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要尽量搞明白,不能似是而非。为了学习写文章,办公室文秘人员要养成日积月累剪辑素材的好习惯,俗话说集腋成裘、聚砂成塔,平时应将各类杂志中自己认为有学习参考价值的东西,一一剪下来,装订成册,没事就拿剪贴本看,学别人的写作手法,学别人的写作视点,学别人的词句语言,正是这种积累,才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几乎每年的获奖作品,都应该找出来学一学,复制到自己的计算机中。我建议每一个对调研文章写作有兴趣、有写作责任的同行们, 多查找一些获奖文章,细细品味品味,看作者所表现的内容,表现技法,读一读李长江老师的博客论坛,如:《我们何以补天》、《冒烟财政与财政冒烟》、《假洋鬼子——ByeBYe吧》等,感受是不一样的,肯定是有所收获的。看看获奖作品为什么能获奖,专家对获奖文章的成败分析,通过这种磨练,可以掌握更多的写作理论,写作技巧。如果知识太贫乏,学识太肤浅,目光太短视,平时没有积累,胸无积墨,到准备动笔的时候,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查资料,那里找人问,这行也不懂,那行也不知,等文章写出来时,必然是味同嚼蜡、寡淡无奇,既无人愿意看,更无人愿意登。写文章还要学会“养文章”,有些资料可能当时用不上,但今后可能派上大用场,比如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GDP、财政收入、国基层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各占GDP的比例、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资料,我们都要准确记载下来;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写文章的人就要准备有关资料,做到“胸有成竹”,静观其变,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采写价值时,就可以水到渠成,写文章就能一气呵成。还有一些文章,文章的“骨架”已经形成,但就缺乏“装饰品”(数据、事例等),我们可以先把调研文章的主干部分写好,静候恰如其分的“装饰品”。 H; a+ h: K/ x' a: ^% @/ k
; j, w4 U8 F4 E R
实干意识。“欲学真本事,须下死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