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供XX省代表团代表传达时参考)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3月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一、大会概况
这次大会主要有9项议程:一是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二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三是审查和批准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四是审查和批准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6年中央预算;五是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的议案;六是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报告;七是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八是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九是审议关于确认接受黄润秋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请求的决定草案。在大会主席团的领导下,来自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解放军的2890名人大代表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扬民主,依法履职,集思广益,共商国是,共同把这次会议开成了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大会分别通过了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央预算,通过了慈善法,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
江苏代表团149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代表团一致推选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为团长,石泰峰、蒋定之、张卫国、蒋宏坤、史和平为副团长。代表们肩负7900万江苏人民的重托,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参加大会各项活动,认真审议各项报告,并且向大会提交了22件议案和344件建议、批评、意见,涉及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振兴实体经济、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江苏代表强烈的责任感和较强的议政能力。
3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参加了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的审议。罗志军书记主持审议并首先发言,石泰峰等7位代表先后发言。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王岐山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对江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树立科学精神,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证明,只要尊重科学,我们事业的发展就会顺利,反之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要多学习历史和哲学,善于进行历史、哲学、文化的思考,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运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学思践悟、掌握规律、找到办法;准确认识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把握好实现宏伟目标的时间尺度,不急不躁、脚踏实地。要把中央要求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联系起来,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创造活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表示坚信,江苏的发展一定还会走在全国的前列。王岐山同志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深刻精辟,语重心长,使代表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作为江苏团代表参加了江苏团的审议,国务委员王勇到江苏代表团听取意见。李源潮同志在审议时强调,江苏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这次全国两会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绿色发展,朝着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一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会议期间,根据大会秘书处统一安排,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同志,到江苏代表团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良好的会风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张德江委员长在会前对改进会风作出重要指示,大会秘书处专门制定下发关于改进会风的具体措施。会议期间,全体人大代表严肃会风会纪,集中精力参加会议,求真务实,勤俭节约,展现了人大代表的良好精神风貌,保证了会议风清气正。
本次大会吸引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3000多名中外记者前来采访,对大会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报道。3月7日下午,江苏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向境内外媒体开放,102家媒体120多位记者到场采访。审议结束后,代表们热情坦诚回答了记者们的现场提问,内容涵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城镇化建设、区域共同发展、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展示了江苏文明开放的形象和人大代表的风采。
二、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审议情况
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15年工作,阐述了“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2016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全文共1.95万字,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015年工作回顾。报告首先从四个方面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克难攻坚,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完成了今年主要目标任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二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三是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四是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
报告强调,这些成绩是在极为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取得的,是在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我国经济总量超过60万亿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来之不易。
报告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去年的主要工作:一是着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二是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三是聚焦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四是着眼开拓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五是紧扣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六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依法行政和治理方式创新。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清醒地指出了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预期增长目标未能实现;投资增长乏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地区和行业走势分化,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人民群众关心的医疗、教育、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城市管理等方面问题较多,严重雾霾天气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改革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一些领域的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不容忽视。
第二部分,“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突出了六个方面:一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到2020年,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二是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三个“1亿人”,即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四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五是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六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报告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第三部分,2016年重点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报告着重对经济增长指标作出了说明,指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报告部署了今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报告从两个方面作了阐述: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我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将全面实施营改增,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确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进一步压缩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
(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二是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三是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四是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五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六是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
(三)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在扩大内需方面,报告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二是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三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四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根据报告,今年将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关于“三农”工作,报告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强化农业基础支撑,三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四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根据报告,今年要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五)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关于对外开放,报告从五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二是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三是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四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五是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关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报告从三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二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是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根据报告,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关于民生工作,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着力扩大就业创业,二是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三是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四是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五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根据报告,今年将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此外,报告还对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香港、澳门问题,两岸关系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阐述。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赢得了44次热烈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