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镇何以长出“特色”(一线视角)
坐落在杭州玉皇山脚的基金小镇,去年以来一直吸引着全国金融“大咖”们的目光:先后有130多家基金机构入驻。不独如此,连“全球对冲基金西湖峰会”也把这里视为观摩对象。 一个小镇,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和浙江去年启动的“特色小镇”建设有关。一开始,浙江省省长李强就确定了不一样的发展思路:“特色小镇”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要在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中找到平衡,同时在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实现平衡。也就是说,“特色小镇”重在打造适合特色生长的土壤,而不是为了特色而盲目制造特色。 浙江的“特色小镇”,首先是靠独特的发展理念来引领。虽然名之为“镇”,但它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在这个有限空间里,充分融合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并十分注重人居环境的打造。一句话,“特色小镇”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也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落户基金小镇的上海永宣投资公司执行总裁陈国昌评价说:“这里,面山背水居住舒适;这里,服务完善生活方便;这里,要素集聚创业容易。” 缔造“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找准产业,它不仅要定位独特,还要有可持续性。浙江明确要求,入围的小镇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不求“大而全”,只求“特而强”。龙泉青瓷闻名遐迩,可过去处于“散养”状态,产业做不大,如今咬紧“青瓷文化”这一核心内涵,精心打造青瓷文化创意园、青瓷产业创业园、青瓷商业一条街,很快焕发了活力。今年以来,小镇农家乐持续爆满,前三季度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小镇人对未来信心满满:5年后青瓷工业产值将超过10亿元。 如果说特色产业是小镇的生存之本,那么人文风格就是生机所在。浙江的“特色小镇”追求“高颜值”:“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要‘一镇一风格’,有山有水有人文。”如果你有幸走遍首批37个“特色小镇”,就会发现,“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这般诗意的生活不必远方。 这样的小镇,也得益于独特的运营和考核机制作为内核。在这里,政府的权力边界划得相对清晰。政府不大包大揽,只做好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企业和当地居民才是开发建设的主体。用当地老乡的话说:“政府搭起平台集聚了资源,企业找到了发财壮大的机会,老百姓享受到了宜业宜居的优美环境。”政府对小镇建设的财政支持,也采取“宽进严出”的办法,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返还奖励,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实施“追惩制”。 因地制宜地创新,让小镇真正长出了特色。截至去年11月,首批“特色小镇”已集聚企业3300多家,引进1.3万多名人才,并带来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根据规划,未来3年里,浙江将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它们有望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抓手,同步解决发展空间和经济转型问题,同时改善社会结构和人居环境,为中国的城镇化提供一个独特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