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旅途中正遇X市在X县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参加者二三百人,市级领导几乎全部到场,规格之隆、规模之大,使该县领导深以为荣。躬逢盛事,笔者也想乘机学习。走访了书记和县长的点,其景观令笔者大开眼界,村口是新开辟的小桥流水,村内是遍通每户的柏油路,新居为一幢幢间距颇宽、各具风格的别墅,村内广场点缀的是名贵花木。驻点的同志自豪地宣称,这些都出自专业设计院的设计。! A" J% E, K: _; x& M0 S2 F' {6 e
于是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求教。8 `& K) v1 t) h6 L
问:按设计完成全部工程需要多大投入?
) t$ R+ u( N9 Y8 S 答:大约两千万元。(据笔者粗略计算,并请教有经验的老干部,我们的共识是五千万元都很难打住) w* j/ I# f. t9 D
问:钱从哪里来?
( P6 j5 s$ X/ O; H. x 答:村积累拿一点,本村籍的企业家捐一点,村民凑一点,政府给一点。(除了企业家捐的几百万元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外,其他的“一点”均为模糊概念)
7 {# _' e. W* P: B 问:新民居成本多少?. u* E5 D# [2 O( a1 j
答:每平方米800多元。
0 V/ c/ m. b; }0 x( c% v" R5 U9 E 问:这些别墅小的 200平方米,大的400平方米以上。村民买得起吗?! V. ~) p. P% p# m/ D% m0 S5 {5 ]
答:多数人问题不大,少数人可以靠亲戚朋友借一点,政府补助一点。
3 w& z6 f; ?2 l5 v" W 问:这个“多数”与“少数”比例究竟多大,“少数人”为了住上新别墅而欠债,会不会返贫? r9 i, S* I3 T. Y2 F5 q+ ]
答:……
8 ^, X$ C) S0 }, Q- d% z 问:现在的基础设施与民居占地都很宽,与原来占地相比,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 D4 B! e* F/ j& r
答:没仔细算过。& ]( X4 k* D2 x2 @$ d
这些回答令笔者对如何评价这两个典型有了疑惑,于是连夜求教于几位一贯论事实在的领导同志。
* h$ N: k; @( d. Y+ S% _/ \8 k9 B 问:有些财力雄厚的村哪怕建得比这两个村更出彩也只能赞佩。但这两个村靠自己的力量能完工吗?
, h: W' I' W& J- ~: n% {" o; f2 S 答:客观地说办不到。但你要理解,市委高度重视,各县大大小小的领导人都来参观学习,不拿出点出彩的东西,县里如何交代?
' D& M8 p" Q8 u- h# G 问:举一县之力,办这样两个点,我深信能办到,要让其他村庄都达到这一标准能办到吗?
1 ~# h9 E: J5 r 答:不论领导如何英明、群众如何卖力,十年内都难达到。
2 @0 ^* r7 Z( \; k# ~, Y( u; A 问:抓典型,开现场会不就是为了推广吗?如果面上不能普及,这种典型的意义何在?
3 g S: t( f: o 答:你不能太较真,学典型也就是学它的精神罢了。6 L' U8 h1 r8 Q! }0 |$ X
问:这两个典型除了敢想敢干外,还能概括出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和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
; c$ @; _, D h 答:现场会不过是鼓劲,政策问题不是一次现场会能解决的,难道“典型好是好,就是学不了”这句口头禅你都没听到过。) [* H# ~4 E' o$ z
问:面上的干部、群众看到点上的居住条件这样好,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赶不上,会不会心理失衡,对领导会不会产生怨气?最终是鼓劲还是泄气?政府收入归根到底是纳税人的钱,把全部纳税人的钱集中给两个村的村民享受,在民智日臻开化的年代,会不会提出有违“公平原则”的问题?
+ x2 Q% Y( B4 \9 X" q+ F. Z 答:这倒没有认真想过。
& ^( Q, F* o+ W/ k$ x% S 所见所闻使笔者深感沉重,觉得确实需要认真想想。
- g/ |$ M9 `+ S$ ?9 A) `- n% b 问题之一:抓这种典型意义何在?1 e6 N! d1 m" N/ V* D, l' M) [
按直线思维,既然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所当然就要办好新农村的样板,树立高标准,让面上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样开局似乎合符常规。
& x1 V- O$ n! L 但是如果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只有把它纳入城镇化的战略全局考虑,处理好人口布局与村落布局、城镇建设与村庄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有了顶层设计后,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村庄建设。否则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农村居民向城镇迁移,新建的豪村豪宅可能相当一部分用不上,岂非又一大浪费。因此,从政策层面看,典型的确定,没有抓住关键、找准抓手。' |+ c/ H2 w* T6 E! P2 p3 b
目前城乡差距的确比较大,但是最明显的差距恰恰不表现在居住条件上;而表现在现代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上。买卖难、上学难、就医难、信息不畅、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等民生问题,农村远比城市严重。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及能提升城镇对农辐射力的路、电、网络和能普遍改善农村环卫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移风易俗的精神文明建设。总之,广大农村和农民迫切需要的是能拓展现代经济文化生活覆盖面,在缩小城乡差距、突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方面能收到明显实效的“雪中送炭”作用;而不是通过打造多数农村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样板来“锦上添花”。因此,从设计层面看,典型的规划,脱离现实,有失民望。8 B$ b& f- @2 \4 }+ x2 f
典型之所以有力量,全在于它是群众创新精神的体现,是靠民智、民力打造出来的。领导的责任主要是发现、总结,把群众经验系统化、条理化,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抓典型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帮扶是必要的,但是短时期内,集中人、财、物力,突击办这样两个面上学不了的点,所能看到的就只是领导的意旨,公权的运用,很难以令人信服。因此,从执行层面看,典型的操作,由于包办代替,而失去了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原味。5 B: [; Y0 M% { r) g- H
综上所述,这两个典型场面确实轰轰烈烈,投入不可谓不多,但只惠及了该县不到1%的群众,和使县领导得到表扬。从该县乃至该市群众的角度看,却是与自己“关系不大”;对推动工作“作用不大”,对资源的分配“不合算”“不公平”,投入大而产出小,只能吸引领导的眼球,而吸引不了民心,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因此,称之为形式主义的典型,并不为过。
# X" v/ X* V5 {/ s6 E 问题之二:这种形式主义的典型如何会被隆重推出?- N5 A' w9 T1 \( X" O$ G
考虑不周,有违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点、开会的初衷都源自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单片面地理解为建高标准新村庄,于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打造样板、推介样板上。在整个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其实以村庄建设开局事倍功半,以加强小城镇建设、拓展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力开局事半功倍。只要做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民普遍、迫切的需求,就能把上级精神与群众意愿结合起来,更有力、更合算地推进工作。现在的做法违背了按照具体情况决定工作方针的原则,正是毛泽东所批评的用形式主义的态度,贯彻上级精神,看起来给力,实际是怠工。
( _; _/ y- t$ i3 R 包打天下,未做艰苦细微地发动、组织群众的工作。领导的责任,是要让群众认清自己的利益,并组织其行动起来实现它。即使是完全正确的决定,没有群众的自觉参与,也不可能落实。笔者现场所见,忙碌的主要是干部和花钱雇来的人,群众只是旁观者,相当多的非直接相关的干部、群众甚至是冷嘲热讽地评议着。可见,动用公共财力,喂出两个样板恩赐群众,不仅不能加固同群众的联系,反而拉大了同群众的距离。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形式主义,还可以看到与之不离不弃的官僚主义。! V3 ]# M3 ?5 C1 M
急功近利,为领导服务高于为群众服务。在笔者与该市、县有关人士交流时,最直接的感受是:办点的同志首先着重考虑的是如何使县领导特别是挂名办点的书记、县长满意;县里首先着重考虑的是如何使市领导满意;市领导首先着重考虑的是如何有个紧锣密鼓的开场,体现市里对新农村建设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好。从上到下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让上级有好印象,同级有好评价。至于对群众的实惠如何,投入、产出是否合算,不能说没有考虑,至少是第二位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以树立领导形象为目的的领导机关的自我设计和自我服务,可算不折不扣的形象工程。
! U6 D* Z2 [* V+ \- j 问题之三:这类典型的形式主义提供的现实教训何在?# {% W2 C* U. X
“典型引路”原本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但如果没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不从世界观、历史观的高度转变思想,就会“老办法不灵”。习总书记提出通过大兴学习之风,解决本领恐慌的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这一案例中可以得到有力验证。
1 d5 _; `( L/ \! I' w$ L6 ^, t 这种典型在当地干群中口碑不佳。但是投入这项工作的同志日日夜夜、加班加点,体力严重透支。他们是严肃认真的。虽有疑惑,提出的反问却是“不这样办,又能怎么办?”这样严肃认真地搞形式主义,表明形式主义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思维定式,这就尤为可怕。非下大力,难以扭转。
5 r5 m7 S& |- b 中央三令五申把反对形式主义作为端正党风、政风的重要内容提出之后,市县的领导同志,不能对照中央的要求,对过去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改进,非要等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到自己头上,才来“照镜、正衣、洗澡、治病”,表明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领会、贯彻中央精神方面,仍然“缺乏自觉性”,对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这更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点面结合,加强引导,有步骤解决的重要课题。作者:李儒康( t$ z* v' ?# c0 Y" c)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