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知飞跃 " V- Q+ j2 u; l$ i8 ^, p b) l
“感知飞跃”,是整个写作活动的基础。
1 Y9 j$ P' k a$ l3 v6 A. @
6 b$ A0 x/ q/ K7 x5 I$ f, f 一般来说,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首先要经过由客观外物向主体渗透、激发的过程。主体通过对外物的观察、感受、体验后,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次认识上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一认识上的升华,我们称之为“感知飞跃”。这是写作活动中由客体向主体的第一步转化过程,它促使主体萌发了写作的动机和欲望。
7 P9 U: z5 X) {$ O, H {6 `
+ Y$ }5 _; o* O+ d( ? 二、内孕飞跃
" p. z1 |5 K2 [( U “内孕飞跃”,是整个写作行为的核心,一切文章的雏形都在这里形成。
" A; V8 [1 g( t0 Z8 ]. g
7 m |; j: U" z+ e9 w" K 随着写作欲望的萌发,主体在理性认识和情感的推动下,逐渐在胸中形成意象、形象和文章的雏形。有人称这一阶段为“内孕飞跃”,它是写作的第二次飞跃,是写作活动由客观外物转化为主观内在之“意”的一次质的飞跃,这时,主体已经在头脑中勾勒出了文章的蓝图,基本上完成了“心灵产品”的构想过程。
. Y; A6 K& f5 N8 ?& j5 m
2 H7 B: _' h6 K* R0 X 三、“蓝图”外化飞跃
+ G1 C1 Q0 t( d+ p, v
) d/ S) F- v5 Z 写作的第三次飞跃是“蓝图”的外化。所谓外化,是指作者用语言符号将“心灵产品”凝固定型,使其成为可触摸、可目睹的外在客观存在物──即文章,最终完成主体的写作意图。
) b3 B! k! Z/ d# h7 b
2 a& T# O7 R- }* t |
& v) N7 }1 l) t' H. j' q 写作活动的三次飞跃,概括起来就是由物(客观外物)到意(心灵反映),再到文(文章)的一个转化过程,借郑板桥画竹的体验来说明,就是由“眼中之竹”存“胸中之竹”,再创“手中之竹”的三个阶段。
9 s7 X, q' Z8 s. o0 u, t& g' u- c, `5 Q7 I# \7 f) k9 F
我们认识这些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就会在写作活动中少走弯路,避免“无效劳动”,以提高写作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