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改变一家管大家用的传统用地管理模式,真正为实现“集”而努力。 很多人并不知道,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是在中央大量清理缩减达标评比表彰活动的背景下经过“特批”而诞生的产物。 2006年12月至2008年初,中央对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达标评比表彰活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清理。几年内,全国行政等系统共撤销项目7.05万个,削减97.76%。保留下来的2356个中,行政等系统中央单位的项目只有377个。 值此特殊关口,国务院批准启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足见中央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工作的重视,足见促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关乎经济发展未来的一个路口。资源的瓶颈、外向型经济模式的风险和“人口红利”的消退,都提示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悬崖边上,难以持续。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中央同时也意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土地和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同样迫在眉睫,必须“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于这一背景,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8月着手,启动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申报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城镇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问题作了重要阐述,明确提出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 品味最近几则新闻,让人不由得把目光再次投向各地的用地新理念。 2014年2月底,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实施空间换地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2013年国土资源部批复了《浙江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实施亩产倍增行动计划》和《浙江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方案》,浙江打起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组合拳。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审议通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共九章38条,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 5月13日下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和国土资源部关于《江苏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方案》的批复,在全省范围内正式部署启动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计划。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分别对节约集约用地作出重要批示。 6月28日至30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率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第五督查组,在江苏开展督查工作。 江西省政府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供应率和利用率的通知》,从强化规划管控作用、发挥区位调整作用等十个方面对江西省节约集约用地提出了严格和具操作性的政策举措。 有报道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省市都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到节约集约用地的创建活动。 这些新闻指向:创建活动的热潮说明,节约集约用地,已被各地党委政府重视,并认定这是可持续发展唯一正确选择。正如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批示指出:“在全省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新要求的重大举措,是突破土地资源瓶颈,调结构、转方式,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上下要以对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但除了改革别无他途。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关键在于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土地是最紧缺、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决策部署,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牢固树立依法管地用地意识,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作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控土地开发强度,严守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线,按照“统一部署、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的原则,着力实施“空间优化、五量调节、综合整治”战略,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等重大任务。这些要求和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顺应中国渴望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怎么用好地区发展愿望这个原动力?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不易,但我们别无他法。 政府的角色和定位就在转型过程中,当“革自己的命”殊为不易,当制度尚不完善,不能有效约束权力时,确实需要心怀理想的改革者,打破既定的利益格局,为改革探索新路。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是人口零增长、资源零消耗、生态退化零增长。资源的零消耗短期内难以实现,而现期内改变用地方式——集约用地是可以做到的。我们确定的资源利用方针是既要保障发展、又要保护资源,解决两难局面出路只能集约用地。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2 p+ B% R" }: ^: V8 F5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