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务实求实的诗词名句

[复制链接]
璃心玻球 发表于 2013-5-22 13: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C+ j. s6 \5 X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5 w9 I: Z! k4 q9 I7 Y/ K* y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 H; p' }% |4 u; G' I7 h% x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3 }( w8 @! @9 E  J3 v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 k! m. q8 T# {3 g  n( O: J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 ^1 {7 ^7 v/ h- N( v- N# P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Z9 n4 O' _& C( u+ h, T# T    【出处】《论语·为政》。0 U9 G. s/ N, y: y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4 x8 _- [! n5 C, e( E7 M, K# {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f( e" V7 D- i& w
    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E- }$ i: l% {9 w4 c8 V& H
    【出处】《论语·宪问》。' M% s8 O* D4 p; [" ]# L3 a# c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i) B8 o# K$ D6 v4 E) d; f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0 S( g6 Y. I* z5 G$ y4 V    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 E+ n. N3 j, N3 i* G    【出处】《墨子·修身》。
4 |' ^- ]% D5 m, Y; D, p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4 Y- J: V: R* \+ ~: p! `& }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7 R$ |% O  K; J! Y0 j- \, g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 t# C+ H5 l: ^3 Y( R
    【出处】《荀子·修身》。
- H! r, n& b1 I% @' W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6 W; k9 t9 P5 C- ?/ m( {3 P4 a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 R% l7 J- F/ ~& h    5、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 v  k9 P# Q: A0 x' N7 Q    【出处】《荀子·儒效》。4 ^* U. l/ Y" M2 |* ~. x- [; W, q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6 g" d4 w0 ]" u, J: J; W0 n! h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S; K8 F7 p% i  r8 `  \
    6、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9 q( c( V) h: m+ D    【出处】《荀子·性恶》。
+ {; b7 e# X' T# J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l  \' U# u2 c3 {! m8 V. N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4 m% F6 B+ F+ C. e6 D8 J
    7、谨于言而慎于行。
: ~( S, X9 n  k: T5 x    【出处】《礼记·缁衣》。& k# U, b$ m% w  x  ?1 Z5 S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2 {* T( h) |8 O) F  ~' c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 ]4 R  Z% E& }    8、君子强学而力行。- H1 A5 |. }  ]/ p- \4 m: W) P( m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 ^- C3 t3 Y' L" E& v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 f: r5 S: L5 x) n6 F. K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1 Q+ c7 p; a+ R7 u+ x) j    9、实事求是。& P% q2 q9 A  f+ c, _, z; z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l& }( H# O+ P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6 S0 X. i, [" _5 m: w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w8 q9 a$ `; X- Q& f
   10、百闻不如一见。
$ U# Y5 f% k6 [8 n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 w$ J" U0 Q( p. e) o  P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 Z$ v* W3 V. \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3 x6 E  k2 o, Z  E
    1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w5 v, \' S( o5 R" S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6 A" Q: c, `+ x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1 \, h" B; C& C0 ]6 r6 ~4 b' ]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2 G) n% t8 B) C9 o: t% @    12、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 J' g- f! H, v* u    【出处】王充《论衡·薄葬》。
4 ?6 U  B0 g, g# [7 A    【大意】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
6 E% u5 L0 ~1 Z- e2 f    【提示】王充是东汉哲学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
, A' w1 F/ a& u5 w& v    13、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 x9 D& P* `( I9 L: N( t+ `    【出处】荀悦《申鉴·俗嫌》。0 R- D) M- b- p6 N4 G9 n8 H
    【大意】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 a6 z. c2 `+ {
    【提示】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有时候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但却不一定名副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人或事时,都要看其真实的情况或实际的效果,而不要听信虚名。2 {$ g- f; V5 p& j
    1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3 \! n% v8 r0 j, R+ Z! S* L8 C- t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8 n6 y1 X4 @0 R( j: v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2 j% Q" ^* d' M4 O
    【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 b$ s7 {& \( S  G8 o    1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k0 u! t+ C- I* O( E  X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x9 V) x, k! _    【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e* B, q) @  }: n
    【大意】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年少时努力学习到老方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感觉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亲身实践。
9 d+ q9 J) q3 l% `: p3 F0 D% m    【提示】陆游冬夜读书有感,写了八首诗给他的小儿子,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一方面强调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即使是真实正确的,对自己来说也有隔膜。没有亲身实践,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极为重要。
9 I, l4 |7 \) s0 V' G* m    16、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 x: ^) ]( }8 O9 R    【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 Q; _1 H3 Q9 `9 k9 [( I1 K, \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
# r1 E6 @% E" @* D; p% Z8 r+ W8 c    【提示】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1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