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稿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酝酿准备、起草初稿和审修定稿3个阶段:3 @3 x% d8 f! D
一是酝酿准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文字工作也是这个道理。一篇好的讲话稿往往孕育在动笔之前,就是说,基础工作至关重要。在接受任务之后,就要抓紧起草前的各种准备,其中最要紧的是,摸准领导意图。因为起草讲话稿,就是代领导“立言”,领导集体和讲话者本人的意图,往往就是讲话稿的主旨。起草者的全部任务,就是准确地领会、表达领导意图,创造性地深化、拓展领导意图。这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起草过程。这里讲的“深化”和“拓展”,是以“领会”为前提的,而决不是说可以抛开领导意图,去另搞一套。这是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一条规矩,也是一条“捷径”。因此,起草前一定要细心倾听领导,对打算讲什么、怎么讲的提示和交待,没有弄明白的,一定要想方设法问清楚,绝不能不懂装懂、抱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领会了领导意图之后,还要认真阅读有关的理论著作、政策文件和参考资料,就讲话中必然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调研座谈,在经过一番思考、胸中初有成竹的基础上,再同有关同志一起,琢磨和议定讲话稿的主题思想、主要观点和大体框架,并拟定一个由粗到细的写作提纲。0 ~/ }7 B3 j( ]# u9 I/ q9 y2 v
# s/ I6 o- B: `7 [( Y 二是接着是正式起草。有了大纲细目,并经领导同志认可之后,就可以进入正式起草阶段。起草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运筹、再思维、再创造的过程,是苦心经营、精心制作的过程。如果原有提纲对路、思虑周密,写起来,就有如行云流水,通畅无阻,就能够一气呵成。但深得写作甘苦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因为“写”比“想”、比“说”毕竟有些不同,它要求更明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要有更严格、更慎密的思想逻辑、文字逻辑。起草中,面对一大把素材、一大堆资料,面对应当提出和回答的许多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客观情况,如何具体地表达和深化主题,提炼和阐明观点,组织和取舍材料,理顺和展开层次,以及如何起承转合、遣词造句等,都是很艰难的任务。解决的办法,就是边写边想、边写边学、边写边议。硬是写不下去,就干脆搁笔,先松动一下神经。我们每个人脑中的贮存多得很,只要你舍得开动这部机器,绞绞脑汁,皱皱眉头,“灵感”和“存货”,自然会跑出来帮忙的。
8 v5 L4 q; s& e- L. ~1 c& _0 a( W+ H# \* k& u: V. U. R+ H1 X! X$ c
三是修改定稿。文章千古事,百改不厌烦。大凡一个好的稿子,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改出来的。因此,在渡过难关、写出初稿之后,还要回过头来推敲修改、精心打磨。有些重要报告的初稿完成后,先向主讲领导送审,并根据他的交待,确定送审或征求意见的范围,有时甚至要召开专门座谈会征求意见,然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再行修改,有时甚至是动“大手术”、作大修改。如果说起草毛稿是粗加工,那么修改稿子就是精加工。对自己写的材料,要“闻过则喜”;对别人写的材料,要“过笔生辉”。在这方面,古往今来,有不少佳话广为流传:有的把“摘帽、脱靴、少穿衣(讲理)”作为修改文章的方法;有的认为改材料要过好“四关”(情况分析、思想观念、政策法规、语言文字);有的在语句推敲上“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这些都是经验之谈。从我个人体会来讲,主要是两条:一条是聚精会神多看,一条是忍痛割爱多删。4 i& W6 E* Q( P( U7 t' G, J
4 x. B2 m: b! R0 |( g, D5 b/ \
改稿的7条锦囊妙计, M* f- u' g- l
5 a2 \% _& T+ J
- o, `9 z7 o5 \!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