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头条好新闻作品评析

[复制链接]
一杯咖啡 发表于 2013-3-25 21: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对山西宣传工作的认识
    宣传机制不断完善——省局领导重视,管理办法详实,考评体系科学。
    宣传形式不断丰富——定期新闻发布,媒体深度合作,不同方式灵活(简报、专题、电影)。
    宣传水平不断提升——优良作品涌现,表达技巧成熟,队伍能力凸显。
    宣传效果不断增强——社会影响扩大,良好形象树立,共同理念强化。
    二版头条好新闻作品评析
    一、抓住了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题材,反映了一个时期内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
    无论哪个级别的新闻奖评选,中国新闻奖也好,产经新闻奖也好,题材重大往往被放在首位。是我们非要盯着大事出新闻吗?不是。是重要事件本身对社会发展、行业变化、经济趋势会产生重大影响,你忽视它可能就不行,或者说它意味着某种未来的方向,需要引导大众去解读,去理解,去跟踪。《娄底会议新气象  专家人才坐前排》为什么会评为一等奖?写得简短、流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工商职能转型后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学习!建设学习型机关,转变思想观念,把监管和服务统一起来,都需要我们重视人才建设,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人才工作规划纲要,总局多次强调要建设“三个过硬”队伍,前不久还专门开通远程网络培训系统,上到总局领导,下到基层所长,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同学习。娄底的“专家人才坐前排”正是这种队伍建设转变的缩影,和中央的要求、总局的部署是一致的。评委把票投给它,很正常。
    《麦麦提敏的致富路》是不是看上去写得一般?对,是有一点平淡。但别忘了,支援新疆工作是关系边陲安定的大事,历朝历代镇远抚边都是中央的大政,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半点含糊。总局援疆工作会议开过之后,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地方工商机关是怎么落实的?有没有具体行动?上海这篇稿子很及时,通过描写工商干部扶助麦麦提敏做生意,就反映了民族团结的大问题,而且也落实了总局的要求。在大意识上如果领先了,新闻写作的技巧就是次要的了。当然,我们还是要讲究文笔,要写得漂亮,生动,有故事性和可读性。
    我们多次说过,要善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重要新闻,这就需要我们关心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等等,方方面面的大事,要有热情,有观察力。比如前不久总局出台了若干新规定,涉及粮食市场管理、合同规范、网络交易监管、食品安全等等,这里面有没有文章可做?能不能做大文章?我看完全可以,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找到契合点,深挖下去,仔细打磨,稿子上一版,上头条,获奖,完全有可能。
    再比如工商文化宣传,我看各地有不少稿子过来,大家写作的热情也很高,但说实话,写得饱满、生动、有血有肉的稿子,少!我们是宣传自己的文化,能不能写得更有文化味一点?如果给自己的爱人写情书也写得干巴巴吗?这样的比喻也许很不恰当,但我总想起中国文化为什么比很多其他文化更精深、更精致、更精细?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圆明园掠夺,强盗们被满园璀璨的文化珍品惊呆了,看看现在的拍卖图册,任何一件很小的器物,哪怕是竹雕、笔筒,都体现了精巧的艺术构思和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欣赏。他们除了由衷的赞叹,更多的是对这种文化的敬仰。
    我们宣传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弘扬我们的文化,要体现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在思想上、形式上推广我们的理念。每个地方都有独到之处,能不能把它表现出来,展示风采,给人留下印象?需要我们去挖掘那些能够真正打动我们内心的素材、例子、细节,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从文化中汲取力量,有所感动,那怎么去打动别人?
    我们会陆续编发一些各地开展工商文化建设的稿子。有的稿子确实不太好改,只能保留原貌,修饰一番。报纸确确实实不是编辑部能办好的,很多基础建设,包括作者队伍、定期的业务研讨、人才梯队培养等等,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只能尽力而为,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二、把工商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注重新闻现场,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的事例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
    为什么《瑞金利用“气象信息”化解廉政风险》(3月 2 日)能获奖?因为首先它是一条消息,仔细看看,获奖作品有几篇是消息?我们提倡写消息,而且是写得生动的消息,用简练的语言客观去叙述事实。其次,廉政题材并不好写,借用“气象信息”来串讲廉政工作,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新的角度。最后,评委从题材平衡的角度,把此篇和另一篇《让干部铭记“100-1”等于0》(6月30日)列为反腐倡廉题材入选。
    《让“工业维生素”生产更科学更健康》(3月23日)、《一条海带牵出一个亿元村》(5月25日)、《画出一个新农村》(9 月 7日)都是纪实类的通讯,共同特点是立足当地经济发展、产业振兴的实际,把工商工作与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要鼓励的,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服务发展,终究是要体现在地方经济社会的面貌改变上,可以参考地方媒体是如何报道我们的工作的。
    《雨幕下的坚守》( 6月29日)、《饮水思源  红盾情深》(3月31日)、《两个小时完成核准发证  现场喜讯飞跃海峡对岸》(8月14日)、《在家庭旅馆体味幸福感》(4月28日)几篇最突出的是现场感强,语言生动,其中《雨幕下的坚守》有一个场景是工商干部在参加抗洪护堤高强度的工作后,累得躺倒在大堤上,“像晾晒的鱼干”,评委一致认为,这种语言没有现场的观察和感受,是写不出来的,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地表现了工商干部不惧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算术效应》( 6月19日)是一篇思路不错的工作总结,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来概括我们的日常工作,说明作者善于发现同类工作的规律,并巧妙地借算术概念来逐一表达,文章的形式别出心裁,受到评委肯定。
    三、注重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透视新闻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体现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性
    大多数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刚入行时,会得到前辈的忠告:干好新闻,要牢记四勤,即眼勤、手勤、嘴勤、腿勤。平时要多看,多观察,眼睛四处扫射;笔莫停,勤写,把看到的写下来;遇到不明白的就多问,而且要善于提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问;要到处跑,往基层跑,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这些都对,是前辈总结的真理。勤奋才能出佳作,才能在别人聊天、休息、看电视的时候灯下走笔,有所收获。不过,在四勤的基础上,还有一勤,就是脑勤。“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草木枯荣,春花秋月,自然之手掌管天地的变化。同样,谁在指挥我们的四勤?是我们的思维,独立的思考、分析和判断,才能指引我们去更好地发现、挖掘、提炼、表达。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不是原封不动的直白记录,不是现象的罗列堆砌。在新闻现象的背后,有一双善于捕捉细节的眼睛,有一只记录不同场景的勤快的手,有发人深省的提问,有追踪事件前因后果的坚持,更有基于新闻价值判断、探求问题解决之道的深度思索。
    所以,不停留于现象表面,深挖一步,多问几个为什么,作品的深度就会有所增加,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共同去思考。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非市场化报纸,没有光怪陆离的社会新闻,就必须在专业性和可读性的结合上多下功夫。
    《“游击队”可以改编为“正规军”》( 3月27日)获得一等奖,此前也说过它的写法是可取的,语言简练,通过新闻场景的变化来烘托主题,对治理无照经营有思路、有比较、有分析,这样既能给其他地方提供借鉴,也能说明新闻作品同样有生产力,可以推动工作。
         同样,《群众最满意从哪里来》(5月20日)、《以雷霆手段制服“空手道”》(6 月 9日)两篇二等奖也是抓住队伍建设和打击虚假注册行为两项系统重点工作来写,前一篇在记叙“群众最满意基层站所”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着重写群众为什么会满意,这样就要补充生动的例子,有说服力的例子,让大家看到群众为工商干部真诚扎实的工作而感动。文章也不长,选取的事例分真情、执法、服务三方面,简洁,明快,饱满,再点缀工商干部的心声,也就是一些夹叙夹议的话,文章的结构就完整了。
          后一篇可贵在对虚假注册行为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分三段虚假注册的“病因”到底在哪里、虚假注册“顽疾”能不能治、如何制服“空手道”,层层解剖,层层递进,总结提炼的经验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像这样的题材要写好并不容易,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难逻辑严密,很难有说服力。在工作中,我们要提倡这种思考精神,要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法,用事例和数据来支持文章的观点,来阐明我们的立场。
         《增强源头防控意识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4月15日)是一篇三等奖作品,原稿就是一篇调查报告。我们此前说过,广义的新闻并不排斥类似公文的调查报告,看看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很好的范文,深刻的见解和深入的观察交织体现在文章中,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很强的感染力,给人以启示,引发人思考。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例文丛一起食品中毒群发事件中发现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反思该如何加强、改进监管,树立工商部门履职尽责、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应该说,这种着眼大局的独立思考精神是值得鼓励的。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获奖稿件都有编辑的贡献,比如结构的调整、语言的精炼,包括标题制作。这是编辑的工作,看到自己编辑的作品获奖,就是对编辑最好的奖励。
         总之,文章要有观点,不是就事论事,新闻现象的背后总有让人回味思索的地方。能不能在行文中恰到好处地表明这一点,也是一种技巧。
         当然,新闻更多的是记录,是旁观,是冷静的叙述,但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不妨多一点思辨,多一些分析。
          新华社记者杨明在亚运会正酣、中国运动员狂揽金牌时抛出唯金牌论不可取的文章,我们不去争议他的观点(这也不是什么新观点),只是验证一个好的记者,善于从看似平淡、看似寻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同寻常的新闻线索、写出不一样的稿件。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偷懒,他在不停地思考,从不同角度去追问事件真相,去探寻更好的解决之道、发展之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4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