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娱记 于 2013-3-7 13:02 编辑
' s! c6 k) o T. i$ ]% \' @ {' h+ K, e/ W- W* r4 m9 M! r$ q# I# I
今日《市长一年1500多顿饭》一文在网络上爆红。文中归纳了,基层干部长期在公务接待酒场上应酬的三种刺痛感,不知作为领导秘书你的是否也有同感?
3 s- w5 K4 d7 Q* w7 X& g$ k. D( X
% ^4 ], M' N# w8 V2 G痛点:
4 c6 T, m2 g2 F6 S: Q
: ]/ W, O0 h( J, L" Q- o 一是痛心浪费。一些经常参加应酬的领导干部说,现在基层接待一顿饭,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其中酒就占了一半以上。为了投领导所好,一些基层公务接待恨不得什么酒都上,酒成为“舌尖上最大的浪费”。除此之外,餐桌上程序繁琐,套路众多,有餐前水果,有鲜榨热饮,有山珍海味,还有饭后甜点。“经过一番推杯换盏,大家不想吃也吃不下,一些饭菜根本没动过,而公务宴请很少有人打包。”一位领导干部痛心地说。' s6 ]7 s9 a( @ q
5 @! l( q* a7 g5 g1 C& u& p
二是愧对家庭。由于经常在外公务应酬,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对家庭心存愧疚。东部地区一位干部说,每天晚上喝酒回家,老婆有怨言,只能开窗户散酒气,根据饮酒多少,决定开窗大小,邻居甚至从他家开窗大小就知道他喝了多少酒,这在圈内成了一个笑话。一位当过县委书记的干部说,他曾经一年365天,只有50天在家吃晚饭,于是不回家吃饭不用打电话,回家吃饭才要打电话特意通知。长期不得不饮酒,一些干部不仅把自己的身体喝垮了,也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不少干部对记者说,应酬占了太多的时间,常常无法陪同操持家务的妻子,更少有时间陪孩子学习玩耍,以至于孩子把自己当成了“客人”。
6 E- h1 Z; v/ L+ Z( \+ o5 q
; k9 d' J. }4 O2 e; o* Y3 y, y$ N8 H 三是迷失价值。长期在外接待应酬,让一些领导干部觉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着强烈的价值迷失感。接受采访的干部说,天天接待,迎来送往,觥筹交错,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公务应酬酒桌上,无暇静心读书,思考问题,研究工作。“在这些公务接待应酬中,往往‘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做些不尴不尬的事’,其实一点意思都没有,总感觉在虚度年华,不知道这样做的价值在哪里。”一位长期参与公务接待的干部说。一些基层干部在长期的应酬中,价值观、人生观日益扭曲,为官准则甚至做人底线日渐消弭,少数人还借着酒意从事赌博、嫖娼、受贿等违法犯罪活动,给党员领导干部形象造成损害。, |1 r" n1 M) Y. _1 L) W1 \
* @/ j( h: Y4 o3 P: s) {3 k: E$ v
. a* h' h. u1 X* n3 Y, o7 A5 c( G+ n3 S5 T7 @5 d1 x0 [
乱象:
" t+ i# T2 Q8 w7 ?1 p5 H4 Y- t3 @. J |% V
“如果给你一个关键词描述一些党员干部的不良风气,你会想到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不少群众首先想到了“满脸通红”、“满口酒气”。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调研了解到,基层公务接待中较为流行的喝酒之风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对党员干部印象的重要因素。
+ Z3 k$ l( c, i' K3 m. j8 U- |5 \0 o5 j( o0 p( ^- f* e
其实,大部分干部也反对过度的公务应酬,但在扭曲的酒风之下,一些干部存在三个“不得不喝”:上级来检查,为撑面子不得不喝;下基层考察,为了“不驳”基层热情不得不喝;酒桌上人人都喝,怕成“另类”不得不喝。长期大吃大喝,循环往复,他们内心却承受着痛心浪费、愧对家庭、迷失价值的煎熬,迫切期待尽快扭转不良酒风。9 G+ ]" u' w2 v1 U1 P6 v
+ C7 K7 I1 u. x; _% A; ^ 一年1500多顿饭,“两陪”干部深陷饮酒“怪圈”
- A2 N) l% e% z# G+ h, V+ \
6 d$ @3 X$ @* M& S3 I8 v 许多基层干部反映,有的时候上级领导来检查,或是掌握着重要资源、权力的部门来人,基层干部不得不“好酒好菜、笑脸相待”,就算身体再差,再不想喝,也得硬着头皮上。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跑很多酒场,全是上级来人,一把手不到场,似乎就不够尊重,最多的一天喝了10多场,苦不堪言。
! e. ?. R* H9 p3 Y0 a0 c2 j% U
0 b, P) Q) i) m' n 对于过度的公务宴请,一些“被”接待的领导干部也是不堪其扰。一些机关干部下基层,经常被“热情”接待,在饭桌上极力劝酒,不喝吧,担心被认为摆架子、不亲民;喝吧,往往不胜酒力,而且会影响工作。/ u; q6 B) h' L" J& W0 [9 C0 j
" {7 a3 X( { E! N 更多的是既要陪上级、又要被下级陪的“两陪”干部,在上下两个酒场之间奔波应付,身心俱疲。中部地区一位市长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一年有日程安排记录的超过1500多顿饭,平均1天四五顿,安排不过来的,连早餐都用来陪吃,晚上还要吃夜宵,基本上没在家吃过饭,牵扯太多精力,实在吃不消。
. A- h. n& q$ Z( `: p
7 D6 ]' |1 {- w1 e+ i6 H1 }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基层干部一直在“不想喝硬着头皮喝喝多后悔发誓不喝下次还得喝”的怪圈中循环往复。从内心讲,他们也不愿意长期这样喝酒,但是在不良酒风的裹挟下,不得不如此。# { _1 l* T( c7 B8 |. L
. h( @# _ G- S# t3 B) ~2 w
% G& x# F) E. M+ J8 Q3 {0 _2 J建议:
8 N: E6 B' \% n+ M$ b; W, q( y+ v7 g7 E C+ }5 g9 L9 \5 x/ e5 ?0 \
/ r6 `5 |, |4 p+ w4 T8 [
全面推进公务接待改革,让“清茶一杯”回归公务接待
2 V3 Z. a4 v- V: J* z' r3 P
2 q4 u% C- Z. X3 Q2 T) A 粗茶淡饭、轻车简从一直是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群众往往从酒风看干部的作风,现在一些基层干部酒后面对群众,谈拆迁、征地、信访,让群众十分反感。一些群众说,我们不愿意与满脸酒气的干部说话,总觉得共产党的干部不应该像一些人那样在酒精的刺激下来做群众工作。
; G7 K' V; ]+ m$ _; _" L3 G9 _
7 H' I. N& `0 \* C3 r3 b6 X 一位干部无奈地说,现在泡酒场的时间多,深入群众的时间少,所以说话、做事总与群众的话语对不上号,导致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这个问题值得高度警惕。
9 s& E: J6 l" I# }" X% x0 L" @8 O$ W, p+ x2 j, v
不少基层干部表示:“我们也不知道接待到底是什么标准,但我们打心底拥护中央关于改变作风、杜绝浪费的要求,群众最能看在眼里、最便于监督的就是干部迎来送往、茶余饭后的言行举止。”所以,下决心扭转一些干部公务接待中追求铺张浪费、以酒为先的行为,显得十分紧迫。一些干部建议,当前抓作风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抓公务接待风气,要上行下效,让崇尚节俭成为公务接待的最高标准;要令行禁止,让基层干部懂得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要倡导从我做起、从餐桌做起,让公务接待文明引领社会消费文明。" z1 g. [* _! x9 m: x
& I8 x0 ^( r% X% p 记者在基层调研了解到,一些县市率先要求中午公务活动无例外禁酒,不仅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上级机关的肯定,大家认为中午是短暂的休息时间,下午还要认真工作,所以中午禁酒非常有必要。但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中午禁酒毕竟是少数地方,这些地方的干部说,由于公务接待风气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所以少数地方中午禁酒,有时被看成是“另类”,而且这些地方的禁酒效果往往取决于“一把手”的态度,“一把手”说该禁,就能禁得住。# I9 S" I; u! E
# D1 P! m, R. b6 x9 m B- ~' @3 r2 D
接受采访的多名基层干部认为,中午禁酒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到彻底禁、禁彻底的问题。现在少数地方中午禁酒尚未连线成面,期待中央作出明确规定中午公务接待无例外禁酒,这无疑将有利于贯彻八项规定、狠刹接待浪费之风。- g" A+ I- M( j8 P
0 _: u a2 c7 b" ?& W( y 一些基层干部说,中国人交往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清茶一杯,君子之交,这个文化传统丢不得。目前,公务接待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好的。当务之急是,通过系统、集成的改革办法,让“清茶一杯”的优良传统回归到公务接待上。$ b# a1 x* U3 I
- _0 D' p7 G# u, T) ~ 公务接待要限次数、限人数、限总额。江苏省委党校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王世谊说,公务接待不是个小问题,关系到党委政府形象、公职人员清廉,因此公务接待要有规矩,要有限定。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在公务接待上,要把限次数、限人数、限额度作为一个硬规定,倒逼公务接待回归到正常状态,不给扭曲的酒文化以生存的土壤。# l: {4 A0 j7 I5 a& R
J; h) W7 G# Z: b' x( e 抓住用好当前干部群众推进公务接待改革的迫切期待。中国改革(海南)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等专家认为,公务接待改革不仅是群众的强烈呼声,也是党员干部的切实想法,当前具备了推进这项改革的基础条件,建议千方百计把干部群众的期待转化为推进公务接待改革的现实动力,用公务餐桌改革的扎实成效取信于民。7 o% W; A) d6 W, U. u& f" Y
3 S7 L2 f( ? [3 u8 i, v0 B) t
推进公务接待改革亟待引入监督机制。长期关注反腐倡廉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淑真表示,推进公务接待改革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防止“雨过地皮湿”,取得持久成效关键在于引入监督机制,将党内监督、依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让公务接待中的骄奢淫逸之风无处遁形。(记者 郭奔胜 董素玉 王骏勇 刘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