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48年9月12日,共产党东北野战军南下,向北宁路沿线进攻。先后占领了昌黎(今义县)、塔山等地,切断北宁线。10月1日,在攻克义县的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司令员朱瑞阵亡。10月3日开始,东北野战军集结25万人包围锦州。蒋中正下令驻葫芦岛的国军和在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向锦州开进,企图解围。但葫芦岛守军指挥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对蒋介石早有不满,拒绝到任指挥,而沈阳廖耀湘兵团也畏惧被解放军包围而迟延出击。在蒋介石亲自督战下,葫芦岛国军向锦州开进,但被共产党阻击在塔山一带,无法前进。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总攻,次日晚占领锦州,消灭守军国军第6兵团及所属新8军、93军共10万余人,俘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封闭了国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造成东北关门打狗的态势,一举消灭国军47万,扭转了低强我弱的局面.
: R. B$ U* |. T& r: k3 w! W8 z* i# S/ X3 j% Z1 l0 N z
二,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从10月25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歼敌5万余人,于12月6日收复平壤,并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面对国内没有稳定的局势,和美国强大的实力,老毛毅然决定出兵,魄力之大,令人佩服.
8 j' U6 M% E; Z/ [8 @) d h) f5 f
/ P( h' @5 O# W. I 三,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 h1 z- |5 ~4 F; x: q$ B+ x5 W四,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T' R, T' n8 d4 G q
五,1927年至1931年,井冈山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领导、指挥下先后进行了多次针对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围剿。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三次较大规模的反围剿——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和第三次反围剿。而井冈山红军就是在这样的反围剿中由最初的几千人而逐步发展壮大到3万多人,以后逐渐发展到十万多,成为最大的一支红军部队.
1 o; x4 e& s, [% ^ v% W 六,淮海战役的名称最初由粟裕提出,那时规模很小,人称小淮海.后由毛为主的中央军委的指挥下,转为大淮海作战,此役消灭国军55万,国军以后再无还手之力.
* U. i. I$ O a 七,转战陕北.解放战争初期,胡宗南大举进攻陕北,情况危急.1947年3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陕北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村举行会议,决定把中共中央机关一分为三,分别成立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中央前委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个战场作战.老毛不惧危险,留在前线,胆识过人.- s9 j( H1 \$ J9 E
/ A0 ^3 S$ J4 h, G, B$ ?* S
八,1958年8月17日,为了一方面粉碎美国政府一直诱逼台湾当局放弃金门、马祖,策动海峡两岸“划峡而治”的阴谋,另一方面在向台湾当局发出和平信息的同时,对蒋介石集团在大陆沿海地区的骚扰活动给予一定的惩罚,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了炮轰金门的决定。美国妄图在台湾海峡实现“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彻底破产。
- J% Q U' T$ p6 |5 I0 ~5 Q3 m% S" D6 U! ?3 }, R
九,抢占东北.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毛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派大量军队迅速抢占东北,使我军有了一个最大的战略基地,后来创造了四野的百万大军是解放全国的关键一招.
) j8 D$ P8 w4 l* u7 N十,1945年9月,毛电令:120师开赴晋西北,115师挺进晋东北,129师在晋东南展开.三支大军呈品字形分布,相互可以联络\支援,又可以保护党中央的安全,还位于敌后,便于分散发展力量和保存实力.
3 D3 v8 H5 K0 p! C$ f 十,1945年9月,毛电令:120师开赴晋西北,115师挺进晋东北,129师在晋东南展开.三支大军呈品字形分布,相互可以联络\支援,又可以保护党中央的安全,还位于敌后,便于分散发展力量和保存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