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党课讲稿:21世纪前后的当代中国与中00建

[复制链接]
有木有 发表于 2013-1-18 1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当代中共党建史,系指世纪之交前后的党建发展史,即1990年至目前为止的当代中国政坛。差不多就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整体执政过程。综观这十多年的历史,有十件大事贯穿着当代中共党建的历史,这是因为:第一,都具有相当广泛而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二,都发生了全国范围的重大影响;第三,本身既有历史的价值,独木可见森林,又能承前启后,彼此关联,构成这段中共党史的大脉络。
( M4 ?' q: R* i7 u( q7 O, c! v& K- p& @7 O5 U
一、1990:怀念伟人毛泽东3 x3 f' r& Y& ?5 q6 \8 W

5 `  V# _' h+ q3 F) t! U1976年,中国发生了三件震惊全球的重大事件,一是周恩来总理逝世;二是唐山大地震;三是历史巨人毛泽东与世长辞。/ g7 R$ N9 ?1 O7 j
) N; U1 U; {1 R6 \
那个时代的很多话再听起来恍若隔世,可都是那时报纸电台电视台上反复阐述的“至理名言”。
; V1 D- p% E8 C# N. ~0 Q
8 K. I3 z9 O! t: B7 [: u5 ]众所周知,毛泽东除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之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著名的文学家。1990年元旦刚过,中国文坛一位可以熟练使用毛泽东诗词的青年作家,成了一次文学座谈会的中心人物。有人问他:“你怎么看正在兴起的‘毛泽东热’”?他回答:“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又有人问:“你怎么看东和前苏联正在发生的逆转?”他又回答:“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后来《人民文学》杂志记者把这件事告诉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邓力群,邓力群大加赞赏:“这的确是一种很形象、贴切,也相当深刻的回答和解释,对伟人毛泽东的怀念就此可以进入宏观的历史层次,上升到了较深的理性思考。”
# w4 B) C6 T4 Q
  D0 G9 A2 M6 }2 r% p1990年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毛泽东热”。电影、书籍、形形色色的座谈会,全都热衷此道,毛主席像章卷土重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涌向毛泽东的故居韶山。我那时也自费到了韶山,还到了刘少奇的故居花明楼。还记得那时候的《红太阳》录音带,开创了大陆歌曲磁带的销售新纪录。
* ^( ^+ r8 p! ~& b# r% G0 j1 Q: v; H6 V
那时候中国人的热情十之八九投向了政治领域。反对自由化、切断通向资本主义的改革之路、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就在共产党内、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复辟的经济基础、市场化就是资本主义化……这些话现有听来恍若隔世,可都是那时报纸电台电视台反复阐述的“至理名言”。
" n5 I8 `$ f4 Y- @0 v7 X
2 l' O( K9 P: k& L1 o+ m. ^    二、1991:“苏东波”的冲击3 V( s, W! w. Q. O0 m" r% l

* C8 Y- l: w+ v: `+ u. Q    这里的“苏东波”不是指的宋朝著名词人苏东坡,而是指的前苏联和东欧政坛巨变的冲击波。
& @, I+ j' [; g1 `6 [1 `( I# }1 m# i6 C
    1991年,“第三代领导”经历了最严重的也是惟一的一次危机。. n4 b0 s3 M$ r$ E* L
! [; }) s2 n! l' f6 f
在90年代开始前后的那几个星期里,从东欧那边传过来的消息,都让中国人既震惊又嗟叹不已。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史、罗马尼亚的兄弟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
* a/ r+ S3 o3 J1 L3 ]1 u6 l: W5 l! }) s* J: r, n( o( C
社会主义的阵营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这种局面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东欧已经复辟资本主义,一句半是悲壮半是幽默的话在北京流行起来:“过去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现在是只有中国能够救社会主义。”3 S) [2 c. M' C! K

5 R/ |7 r2 y( r    只有邓小平一个人不动声色,说了16个字:韬光养晦,冷静思考,稳住阵脚,沉着应付。6 S: {$ t8 {$ C' M$ i- ^" l0 R5 K
! P% }- L% u7 m
    8月19日,苏联共产党为避免垮台所采取最后行动的失败,对于中国以及对于世界的含义,是无论怎么计算也不会过分的。对中国来说,这是共产党取得政权42年来所遇到的最惊人的变故和危机。7 e2 ]* O" b% X, {

6 A- T% ], V5 I. {/ E& u0 a9 a    那时候有头有脸的理论家是不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也不讲发展。他们说得最起劲的是“反对和平演变”,是一本叫《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的小册子,也叫“十九条”,用它来统一思想。那里面说,中国的阶级斗争“相当尖锐和激烈”,不批评那些“忽视了阶级斗争”的观念“非常有害”。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皇甫平的文章,警告人们不要“陷入某种‘新的思想僵滞’”,拐弯抹角地批评北京报纸上的那些东西:一讲市场经济就以为是资本主义,一说利用外资就以为不是自力更生的,甚至还把深化改革同治理整顿对立起来,反改革之道而行之。还说:“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结果就把一声风波的“导火索”给点燃了。这就是“姓社姓资”的争论。: Z2 m" z2 @' ?: m0 {

1 ~6 |% @$ c3 v" f/ Z. N5 ]4 Y  g) Q. x    三、1992春:“邓旋风”席卷大地
) C. y7 r* w+ R. V) A( z5 C
  R& M9 {7 h) p1 r# C" e) D    伟人之所以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乃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广泛的社会情绪。
: u& _: w5 k- |6 \8 N
( ?3 i0 \- q+ ~& ]# |$ V: s3 B- P1 ^! h    从某种程序上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在1992年1月的南巡,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 p# p& Q& ~0 N7 \7 T5 f7 R5 p; D' t# R$ T! {
    当年邓小平走在深圳的大街上,这位88岁的朝气蓬勃的老人,带着四川乡音,掷地有声地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O* k# I% C9 x) Q" i. O

' }% O7 a# |) A3 Y, k    这位老人是冲着1989年、1990年和1991年发生的那些事情来的。. ?  d2 w2 S9 a% r$ O! H

. v- p! `. J) ^0 D. d  m邓小平在1989年冬天退休的时候,显然已经想到会有深圳之行。然而他的“告别政治”并非没有条件。那几个月他再三说,中国近十年来所执行的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不会变。可是他前脚刚一下台,身后就响起一片争论声。他在北京说了又说,期望能够制止,都没有用。看来仅仅私下说是不行了,有必要让所有中国人再次看到他。
& @+ P8 z% s0 a. h
! D  j+ X! i# P2 r& m  i    他是有备而来的,所以总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边走一边不停地说,既平和又锐利。看到深圳的外资企业,他就说:“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的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他还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伟大人物之所以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正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广泛的社会情绪。芸芸众生之所以愿意跟随伟人的脚步,正是因为相信他能够满足他们的欲望。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长时间地遏止这种欲望。
* D" E6 u8 J8 I
3 l  }% z. j; q* Z/ K    四、1992夏:为市场经济正名
+ s. ^8 O2 c# c9 g! u: U: V
7 [+ j* l, N  P: w/ S/ d* s/ q' M    ——江泽民拿定主意把中国带到什么地方去。+ E9 V2 q) y2 `) D0 G

) n  n0 h' R, m* A$ G( g4 T2 a    新任总书记江泽民顶着急风暴雨,蹒跚而行,发表了十几次重要演说,作出几十个重要决定。1992年春天,他已经拿定了把中国带到什么地方去的主意。他打算站出来,既是向邓小平、也是向亿万中国人表明,他是一个可以推动改革开放大业的总书记。
! E/ L  o6 S* {( [+ q- f
$ J4 j9 h* q- y        1992年6月9日,他走进那个由灰色高墙围起来的中央党校,好几百人在等待他。他昂着宽阔的额头,开始了那次后来产生极大影响的演讲。在某些关键环节上,他不仅跟上了邓小平的步伐,而且还走得更远:“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总得最后确定一种大多数同志赞同的比较科学的提法,以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国的认识和行动,以利于加快新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我倾向于使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3 q* m0 L6 g3 w) c' ^
3 G* W* @7 s, Q( H  X- d" ^
   对于江泽民的讲话,邓小平不禁赞道:“这件事做得很有分量。”老实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弹性很大的词,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纳意识形态的两极——既包括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也包括了经济自由化的冲动。   
& Z2 {% Y, Y" D. e: Y0 ~
/ U8 B) G, r6 D; t& I! Q: ?& S    五、1996: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
. m4 Y5 ~) O+ y" t7 y! x) v) y  A$ L0 p& L& v6 v" u( D
    政府殚精竭虑40年,期望能让商店里的东西多起来,就是做不到,可市场经济才出来40个月,情形就变了。
3 M% E$ F7 S; c+ ^; s
; [5 ~9 o6 O4 Y' H7 c' ^4 y        1992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12.8%,比1991年高出5个百分点。现金投放从第二季度就发疯一样的膨胀起来,到年底达到36%。中央说了无数次,希望地方官员能理解,经济过热会有麻烦,可地方官员照样我行我素。) A' a: J0 [4 K6 @* `) F
; p( E9 Z* O) a  R1 _/ E, m9 ~
    在商品市场上,大城市的生活物价指数涨了17%,而原材料价格上升了40%,这预示着更猛烈的通货膨胀将接踵而至。6 b" ?" O& v7 E; D* b! y
: C' ~4 J) n8 q  K& M' M
        1993年夏天中国最重要的事件,是江泽民与朱容基联手应对经济大局。自从进入中南海以来,朱容基是第一次真正主持中国经济,而他也真的想出了种种应急的办法。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收回超过限额的贷款;股份制公司挂牌上市;削减基建投资;削减行政费用20%……  C9 u. X7 w# N7 J4 L
8 V0 P" J4 R1 B5 s7 `  |1 d
    接下来的1995年里,中国经济似乎出现转折。
6 j  m8 m( Q3 V) Y+ f9 t7 u3 N6 N  f0 h% O; F' V0 g
政府费尽心血40年,期望能让商店里的东西多起来,就是做不到,可市场经济才出来40个月,情形就变了。政府的统计报告说有600种商品供大于求。! h0 c/ L* S$ W, f" N, s3 u7 x

9 U6 n& o- I& z* \- C到了1996年结束的时候,中国所有的重要的领导人都已公开表示,中国的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 I, g5 e  [* ]# [; U)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7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